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湖泊、湿地保护调查报告书

武汉湖泊、湿地保护调查报告书

武汉市湖泊、湿地保护现状调查目录一、前言 3二、调查目的 4三、调查对象 4四、调查内容 4七、调查结果 4(一)历史 4(二)现存问题 5(三)解决方案 67 八、调查体会9前言史料记载,1635年和1904年分别修筑袁公堤和张公堤后,武汉成为水上闹市,“帆樯林立,商贾云集”,茶楼客栈,鳞次栉比,绿荷红莲,乌梢青柳,亭台水榭,倒映水中,水乡风情,秦淮不及。

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从空中俯看,大小百余个湖泊,如形态各异的珍珠镶嵌在江城大地,勾画出武汉梦里水乡的风韵情致。

!武汉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武汉市民的骄傲。

但是您知道,享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现在还剩多少湖泊吗?您了解,江城这片“梦里水乡”现存湖泊的面积吗?权威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城区湖泊由建国初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

社会各界大声疾呼:保湖治湖,刻不容缓。

然而,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

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武汉湖泊现状30年来武汉湖泊减少34万亩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于1500亩,合343350亩——编者注)。

近10年,武汉中心城区湖泊面积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为8万余亩,净减少面积数千余亩。

再往前看,建国初期,武汉市7个主要城区大小湖泊就达127个,目前仅剩下38个,总数已不及50年代初的1/3。

这意味着,近50年来,共有近百个湖泊已经消失。

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杨汊湖”、“范湖”,水已不见,只留下一个带“湖”字的地名,这几乎是武汉市主城区湖泊近30年来共同的命运。

照此下去,武汉的明天还会有湖泊吗?一、调查目的了解武汉市湖泊、湿地保护现状并呼吁武汉社会各界参与湖泊的保护。

让武汉延续“千湖之省”这一称号,为后代留下一方洁净的湖泊。

三、调查内容武汉湖泊历史、武汉湖泊现状、武汉湖泊治理情况、武汉湖泊治理方案与对策、六、调查结果(一)历史武汉市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市内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得水独优,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湖泊在武汉市城市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武汉与水密不可分 ,特别是与长江河道主流的摆动有很大的关系。

明末清初 ,长江主流经左岸荒五里和鹦鹉州之北而后折向右岸黄鹤楼 ,继而穿过沙湖 ,绕黄鹤楼 ,经北湖、沙口而下。

清朝中叶 ,主流又沿右岸白沙洲 ,经砧鱼套、黄鹤楼过青山至白浒山. 清流再归左岸. 经沌口、鹦鹉洲 ,转向右岸砧套、黄鹤矶 ,再折向汉口 ,过湛家矶抵沙口而下. 长江的摆动带来了武汉湖泊沿江分布的大格局并且以平原湖泊居多 . 同时汉江和其他支流的通过及改道影响了武汉湖泊的形成与分布 ,汉江自汉阳县新沟进入市区 ,持西北 - 东南走向 ,流程 62 km ,六码头汇入长江 ,市境内 ,汉江河弯曲 ,河势左右摆动 ,形成汉江多湖的局面 ,并且以牛轭湖居中。

武汉地势低平 ,尤其是汉口地区 ,原来是地势低洼的水乡泽国 ,后来被填占而利用 ,一大批原有湖泊消失 ,从现有的街坊地名如六渡桥、范湖、扬杈湖、黄孝河、长堤街、湖边坊等可以考证 . 拿近代来说 ,它拥有“百湖之市 ,水上滨城”之美誉 ,建国初期武汉市有水域面积6 . 67 hm2 以上的湖泊仍有 300 多亩。

不过,通过“人定胜天”思想指导下的“围湖建厂”、“围湖造田”等运动 ,以及近一二十年来的铺天盖地地围湖填潮 ,湖泊首当其冲成了扼杀的对象. 而且在近十年内 ,越接近中心地带的湖泊遭受填占的情况。

(二)、现存问题1、污染严重目前武汉地区正面临着“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尴尬境地,武汉市湖泊原来大多与江、河相通,兼具供水、调蓄、养殖、景观、灌溉等多种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家具和湖泊污染状况日益恶化,琥珀的自然属性不断削弱,原油的城市应用水水源地功能基本丧失,绝大多数虎皮均受到严重污染,呈现富营养化态势,一些湖泊已经达到严重的过富营养程度。

例如东湖原为清澈见底的洁净湖泊,由于受污染严重,水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天气闷热时,死鱼现象频发。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发展较快,南太子湖成了开发区纳污水体。

从1995年开始,又有部分污水由墨水湖改道排入南太子湖,致使南太子湖水质情况进一步恶化,面积6000亩的南太子湖水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超V类标准,并对毗邻的三角湖的水质形成压力。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首先是企业排污。

长期以来,各城市将两江当作天然的大排污沟,有的将污染重的企业安排在本江段下游。

武汉处在长江中游,汉江下游,上游下泄的污染使武汉深受其害。

特别是汉江的污染对武汉的威胁最大。

除此之外本市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也是严重滞后的,很多达标企业出现反弹,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工业污水治理还有“死角”。

其次是生活污水。

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

2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

目前,长江、汉江武汉段水域船舶流动人员和常住人口日生产垃圾、粪便近300吨,而垃圾收集量仅为20吨,粪便几乎都是直接向两江倾倒。

可以看到当前武汉市湖泊正在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甚至已经开始直接渐渐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到武汉人民的用水安全,如果放任其继续发展后果将是显而易见的2、湖泊萎缩水量锐减20世纪50年代,武汉市市区有湖泊127个,全市范围内的湖泊共有218个,总面积达到879km3,然而到了90年代武汉七个中心城区的湖泊只剩下35个,现在更是只有27个,10年净减少湖泊面积5000多亩,湖泊在萎缩及隐性消亡,连武汉人为之自豪的东湖20年内也减少了0.73km3,“百湖之都”已名不副实。

3这其中除了一部分是经过审批成为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一些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擅自填占湖泊或扩大批准的填湖范围导致大量湖面被填3、湖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近几十年来,城市湖泊不断的被淤塞、污染以及大规模围垦与填湖造地,致使湖泊与哪有的调蓄容量急剧减少,江湖联通的格局遭到完全的破坏,湖泊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急剧降低,填湖建房等行为也影响了水分蒸发、湿度等气象学因子,可能诱发局部灾害性天气。

围垦与填湖建房的行为将湖泊滩地与深水区、湖泊与江河人为的割裂开,造成原有的营养物质输入输出收到严重阻隔,湖泊原有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循环都收到破坏,因为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资源的变化,种群种类都在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鱼类繁殖与栖息都受到干扰,同时填湖缩小了生物的生存空间。

4、湖泊填占。

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张毅副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杨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新海教授和曾忠平博士通过研究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各类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因城市建设需要,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经政府审批同意转化为了城市建设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和公园配套设施等,如汉口青年大道占用后襄河、长江二桥占用四美塘的部分水面、西湖变电站占用西湖、“五湖”公园建设填用部分水面等。

另一方面是因商业利益驱动,一些开发商钻相关政策法规的漏洞侵占城市湖泊水域进行开发,导致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广阔的湖泊水面大量萎缩。

(三)、解决方案1、完善政策法规虽然从2002年到现在武汉市已经出台了20多部针对湖泊的法规,但是目前看来仍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污染和非法填占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遏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法规并不完善,给违法者留下了太多的漏洞,现在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将湖泊保护置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让湖泊保护有法可依,这些法律不仅仅应该包括政府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法、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与惩罚措施等,还应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规范公众对于湖泊保护的参与方式调动公众护湖的积极性。

除了完善性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增强法规的严厉程度,对于随意排污、非法填湖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当这种处罚的强度超过非法所得利益的时候违法行为自然就会有所收敛。

2、建立一支独立的可监督的执法队伍目前的湖泊管理十分混乱,区政府、水务局、城管、环保等部门掺杂其中,职责不明确,执法不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由各相关单位联合组成的行政执法队伍,赋予其足够的执法权,同时由几个部门共同进行监督,这样既可以保证其执法的规范性,更可以对各方利益进行制衡,避免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3、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湖泊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除了污染湖泊的生态重建等弥补性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对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根据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设置相应的科研项目基金,除此之外还应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帮助企业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及支持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

4、发展水经济除了以上各点外,政府还应该着眼于未来,借助本地科研优势和环境优势,发展一批以水为基础的重点经济产业,这样一个产业链条一旦建立起来,不仅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可以激发人们对于湖泊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自发的意识到湖泊保护的重要意义。

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大一部分也可用于湖泊保护本身。

七、调查体会城市湖泊的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武汉市乃至更多其它城市当前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与否关乎城市的未来,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城市湖泊的有效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