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上古时代有一个高寿的人,他能掌握好天地自然的规律,能把握好天地间的阴阳,吸纳它们的营养与精气,好好地守护自己的元气和精神,身体健壮,所以能与天地万寿无疆,这就是人长寿的圭臬。
在春城昆明有这样一位老中医,已经98岁高龄了,鹤发童颜、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依然在圣爱中医馆为患者看病,来找他求医的患者趋之若鹜,从医70年,治愈的患者遍布省内外以及日本、越南等邻国,每每施以圣手药到病除,被滇中百姓亲切地称为百岁名医……百岁名医在圣爱中医馆,雕栏画栋,古朴典雅的坐诊阁楼里,我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百岁名医陈兆一。
他已经98岁高龄了,鹤发童颜、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依然在圣爱中医馆为患者看病,来找他求医的患者趋之若鹜。
他是云南中医界标杆式人物,他的高风亮节,大器之举,甚至大智如愚,宛如五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印记:采天地之正气、历岁月之磨练、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尊者。
为人纯正,不计较得失,活得洒脱和率真;性格温顺而亮节,为人处事低调而不失高雅。
而他的医术正如他的为人处世:简单、稳重、实用。
普通得随处可见的草药,在他的调教下晶莹剔透,凤凰涅槃,那浸透千年沧桑历练的中药奇葩,变得璀璨夺目。
他是我所见过的大隐隐于市的贤者。
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名往的浮华尘世间,显得那样特立独行,从他身上依稀看到药王孙思邈的影子。
2009年6月初,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目组知晓圣爱中医馆有个百岁名医,千里迢迢过来采访他,直到央视的采访者过来昆明他都拒绝采访。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世人趋之若鹜,为了达到出名的目的,有些人甚至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而陈老将功名利禄视如粪土,这种洒脱和率真让人肃然起敬。
可当央视的人说,我们做这个节目,主要是为了向像您老一样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奉献毕生心血的中医药人士致敬的时候,陈老妥协了,对于一个从20世纪过来的人,特别是经历过积贫积弱屈辱生活的人,20世纪是一个抹不去绕不开无法释怀的残酷岁月……中医世家“襟沧江而带怒水”的保山是中国版图上开发极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边疆地区。
保山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哀牢归汉、永昌建郡、邓子龙戎边、滇西抗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里曾留下永历帝、徐霞客、徐悲鸿、马可波罗等人的足迹;这里曾养育了“九隆传人”柳貌、蜀汉名将吕凯、“永半朝”王宏祚、回民领袖杜文秀、民国元老李根源、一代英哲艾思奇等著名人物。
1911年,腾越起义领导人张文光在保山打响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枪之际,在保山市的一家书香门第殷富之家著名中医陈兆一诞生了。
一个世纪过去了,陈兆一即将满一百岁,还依然在春城昆明圣爱中医馆为患者看病,是当代中国健在的最高寿中医专家之一,由于医术精湛,每每施以圣手药到病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百岁名医。
又给西南文献之邦保山增添了一段传奇故事。
保山经历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边地珠链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酿制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陈兆一先生身上可以看到古代先圣的遗风,他一生行为准则和医风医德受到父亲的影响比较大。
陈兆一祖父和父亲都是行医的。
父亲是前清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就可以当官了,但父亲看透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官场尔虞我诈无所作为深为痛恨。
一生信奉传统思想“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一直都没有担任清廷的一官半职。
陈兆一父亲曾立下祖训:“书必读,不当官”,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陈兆一父亲对腐败晚清的不满。
7岁,陈兆一进入私塾读书,课堂之余师从父亲学医。
由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陈兆一一直遵循父亲的做人做事原则,一生虽有很多次当官的机会,都委婉拒绝。
有文化的人,可以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一可避庸医之误,二可以作为防身和孝亲的本钱,故历史上就有“儒门事亲”之说。
“文人学医,如快刀切豆腐”;医人习文,像金库里得到宝葫芦。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好的文化功底是学好中医的基础和重要路径。
这种文化与中医难分难解的现象,说明了中国大文化观的普遍渗透和中医学的趋文性特征。
历史经验证明,中医的成才之路,非经典名著滋养下的躬身实践,别无蹊径。
俗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陈兆一父亲一生不问政事,一心专研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将毕生精力和才干全部投入到中医药事业,成为保山一带著名的中医专家,一生救人无数。
陈兆一深受父亲影响。
对《四书五经》、《易经》深有研究,深谙《伤寒论》、《金匮要论》等中医经典书籍,临床施治十分推崇《伤寒论》,他认为:《伤寒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中医药理论,始创临床医学辨证著作,开辟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医学发展基础。
初出茅庐从小对中医情有独钟,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陈兆一到十九岁的时候就偷偷背着父亲给人看病了,但也就是这一次看病,注定了陈兆一与中医的不解之缘。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父亲外出给人看病一直都没有回家,家里面突然来了一对母子,儿子年龄在20多岁,高烧不退,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当时村里交通很不方便,也缺医少药,方圆几公里的人已经吃惯了父亲的中药,病人家属也不知道该将重症病人送到什么地方。
等了很长时间父亲还没有回来,眼看病人的病情越来越重,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陈兆一从书房里走出来,认真地给病人把脉后坚定地说,“让我试一试,否则病人可能拖不到我父亲回来。
”陈兆一勇敢地站了出来。
病人母亲想,虎门无犬子,或许陈兆一真能将人救过来。
果不其然,当病人服下汤药后,奇迹出来了,一个小时候后,一直高烧不退,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慢慢睁开了眼睛,命悬一丝的病人得救了,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要让陈兆一收下这个二十多岁的病人做干儿子。
“我的年龄比他还小,做他的干爹不合常理。
”陈兆一委婉地说,病人母亲深情地说:“我的儿子是你救活的,你是他的救命恩人呀;他是独生子,父亲已经过世,是你给他重生的机会呀,我要重重谢你”。
陈兆一再次婉言谢绝病人家属报答。
陈兆一后怕不已,如果知道他是独儿子,父亲已经过世的话,我可能没有勇气去救他了。
这一次看病让陈兆一深深领悟到医者责任重大,只有精湛的医术才能解救更多的病人,也才能坦然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做一个无愧于祖宗的中国人,当一个无愧于病人的医生。
命运多舛三十多岁的时候,陈兆一已经成为保山方圆几公里知名的中医医生了。
陈兆一跟随父亲跋山涉水采药,翻山越岭给人看病,虽然每天风餐露宿,但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可不久,灾难接连而来。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一场旨在将中华民族灭亡的卢沟桥事变。
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20世纪四十年代初,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
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而对于日寇来说,战争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资源匮乏的日本将被拖死在中国战场,为了包围中国,也为了破坏从滇缅公路的物资进入中国,日本从西南发动了新一轮旨在灭亡中国的攻坚战。
此时,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正好穿过富饶的保山县城。
惨绝人寰的屠杀在西南边陲上演了,60多年过去了,陈兆一回首往事,眼里噙满悲愤的泪花,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隆隆的炮声、冲天的火光、横飞的血肉、悲凉的哭喊……一幕幕闪现在眼前。
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村里死了很多人,大家已经没有棺材给死者下葬了,只能是在山上挖个坑,死者衣不蔽体就被埋下。
我家的房子也被炸了,还好当时家里没有人,可父亲毕生的心血毁于一旦,父亲所有的中医藏书,还有那珍贵的中医著作全部被烧毁。
当时是一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很紧缺,日寇到处去抓医生,很多中医医生不愿苟且偷生为日本人服务,被杀了很多人。
为了逃离日寇的屠刀,我们一家人数月辗转逃避,落荒逃到昆明,身上一文不名,仅剩随身珍藏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各一本和数册医稿。
行医十载,流落千里,身上,仅有一条御寒的破被和一根逃难用的棍子,眼前,是一个沦落了的家乡,茫茫人海何处是安身之地。
陈兆一先生回想当年逃路昆明的情景,唏嘘不已。
蜚声昆明陈兆一先生在保山一带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中医,但在20世纪40年代的昆明,当时有很多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避难到这个地方,昆明可以说是卧虎藏龙之地,随便在大街上都可能会撞到一个知名学者。
而初来乍到的陈兆一在昆明只不过是一个无名小辈而已。
可俗话说,是金子终会发光。
陈兆一虽然没有什么名气,起初来他诊室看病的人也比较少,但陈兆一看病费用低廉,而且效果比较显著,慢慢地来找他看病的人就多起来了。
一天,诊所里来了一个穿着讲究的病人,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掩藏不住苍白的脸色,暗淡的眼神。
据患者介绍,他得的是慢性肾炎,已经看了很多中西医医生,病情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听身边的人说,保山来了一个医术高超的中医医生,所以特过来求医问药。
陈兆一通过“望、闻、问、切”,认真细致把脉问诊,开了中药给患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改善。
三个月后,患者开着车再次来到陈老的诊所,说是要答谢陈兆一的救命之恩。
“你可以选择昆明的一家医院去当院长,所有的事情我去活动。
”原来这位肾病患者是当时省政府秘书长。
陈兆一沉思片刻,从屋里拿出父亲留下的祖训:“书必读,不当官”给省秘书长看,秘书长领会其意,惆怅而去。
从此有很多达官贵人请陈兆一看病,但陈兆一看病一视同仁,不以穷人而远之,不以富人而近之,一直坚守父亲留下的祖训。
日益受到患者的爱戴。
解放后,特别是一九五四年纠正了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以后,中医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昆明成立了联合诊所,由于陈兆一先生的高尚人品、精湛的医术,会员一致推举他担任联合诊所的所长,但陈兆一再次婉言谢绝。
“我只不过是一个中医医生,只能为老百姓看点病,管理我很不擅长,希望大家能推举一个真正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有高瞻远瞩的人士担当。
”陈老坦诚的向大家说,其实,陈兆一不是想推卸责任,他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性格温顺恬淡,不一定能在管理上对组织有所帮助,而看病确实是他的专长,最后大家接受了陈老的推辞,委以指导老师的职务,陈老在这个过程中倾其所囊,把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心得体会教授给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中医医生,为云南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多次被省卫生厅评为先进工作者,他的多项荣誉被载入《医林人物》历代名医录中。
从这个侧面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陈兆一高尚的人格魅力。
结缘圣爱有人说,缘分是天定的,如果有缘的话,迟早哪一天我们能相识相知。
但如果没有相同的性情那又怎能结缘呢?只有“心存善念,真诚做人,实在做事”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相同人有缘分。
确实是这样,一个居心叵测、狡猾的小人怎样能和心地善良的人结为朋友呢?如果时间给他们一千年,我相信,他们也不能成为朋友,所谓“志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