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 根据学习情境有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 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8类:
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 ⑤辨别学习 ①信号学习 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 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 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 的刺激 —反应动作,以形 ⑥概念学习 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 ②刺激—反应学习 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 作出一般性和弥漫性的 成一系列刺激 —反应动作 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 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 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系。 结。言语连锁化。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联结。 反应。经典条件反射。 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 ③连锁学习 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 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构。 动作技能的形成。 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 征作出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⑧解决问题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 最终的目的。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 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 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 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 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 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 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 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 成的。因此,学习,不是象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 激—反应”那样。
•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 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 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 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 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 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 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 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 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 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 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条件反射形成后, 如果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出现, 但没有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伴随,使 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抑制 性消退)
•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 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 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 率增加。 • 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碰到烫的东西, 赶紧缩回手来 •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 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 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的出现, 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如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违章骑 车时遇到警察时赶快下车等。
• (1)强化 • 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反应频率、 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 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 罚) • 强化物: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 化物。 • 正强化物: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 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 负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消失时,有机体 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
•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 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 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 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 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 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 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 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 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 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 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 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 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4、对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的总体评价
贡献:
• 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 的生理机制
局限:
•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不适用 于复杂的学习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小白鼠学习实验
斯 金 纳 箱
•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 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 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 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 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行为主要 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 4、对尝试——错误说的评价
• 桑代克的尝试——试误说是教育心理 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它对 于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与教育学中分出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 促进意义的,有利于确定学习在教育心理 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但其本身仍存 在很大的局限性。他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 础,没有科学地揭示学习的实质;以试误 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而忽视了认知、观 念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 验
• 2、基本观点: • 人和动物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 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程序: 建立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食物) (唾液分泌) 建立中: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铃声)(食物) (唾液分泌) 建立后: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铃声) (唾液分泌)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 “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 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 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 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 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 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 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 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 • • • •
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说: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开迷箱的实验
2、基本观点
• (1)认为学习即试误,是形成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 • (2)认为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 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 得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理论要点:知识和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 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 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而是人 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所建构的自己对 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 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 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 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 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 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 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 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 • • • •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能பைடு நூலகம்。 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 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 能力。 的注意、学习、记忆、 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 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 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 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力。
•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 (1)效果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 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 就会削弱。 • (2)练习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 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 用,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 (3)准备律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 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 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 (3)消退 •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 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 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 (4)惩罚 •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称作惩罚。 •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 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欲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 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 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 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 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 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 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当儿童从一大堆三角形中分辨出那是等腰 三角形、那是等边三角形,那是直角三角 形……,这一过程叫分化。)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 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 的差异的反应。
第二章
•
学习的基本理论
• • •
•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 (一)学习的定义: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 变化。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 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 的过程。
• 5、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 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 略。 •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学 生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 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 得到消极后果。 • (3)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 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