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枣阳三中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毫无
2、阙:通“缺”,缺口
3、夜分:半夜
4、亭午:正午
5、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夏水襄陵:上
7、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
8、不以疾也:快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10、素湍:白色的急流11、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12、绝巘:极高的山峰。
13、飞漱期间:急流冲荡。
.....
14、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5、晴初霜旦:下霜的早晨。
..16、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属(zh ǔ):动词,连接。
引:延
长。
..17、是日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18、挐:通“桡”,撑(船)。
19、拥毳衣炉火: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20、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
样子。
21、上下一白:全白。
..22、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23、余强饮三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24、
客此:在此地客居。
25、舟子:船夫。
26、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辨析一词多义。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此皆良实 A、良多趣味..焉、飞漱其间又何间B..于地而不足于民拏一小舟荆国有余C、余..空长烟一D、上下一白..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
日猿鸣三声A . 大雪三..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日更定B . 是..其间千二百里C . 飞溯其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日更D . 定..( C) 。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巘多生怪柏 A . 人鸟声俱绝绝..而别B .上下一白三大白..有此人湖中焉得更更又痴似相公者C. ..自三峡七百里非亭午夜分D. 自..( A )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A .虽乘奔御风..间千二百里真无马耶其其B. ..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虽乘奔御风虽..食之不能尽时春冬之D...三、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9.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10.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一片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1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四、课文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内容异同:《三峡》主要是从山、水两个方面写三
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的方法,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表达作者对三峡景色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而《湖心亭看雪》主要写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写景采用
白描的手法,突出冰花弥漫,水天一色的特点,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淡淡的愁绪。
二者感情略有不同,但都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甲乙两文语言文字各有特点,《三峡》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湖心亭看雪》语言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在写景方式上的不同:甲文写景
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乙文采用白描手法。
3、甲乙两文内容比较:《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三峡雄奇险拔、清
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作者对三峡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抒发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
淡淡的愁绪。
4、同样写景但甲乙两文材料安排不同:《三峡》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
抓取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湖心亭看雪》作为游记,写景、叙事、抒情结合一体。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笔墨俭省,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5、甲乙两文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峡》写猿声和渔者歌属于侧面烘托,
渲染三峡秋季的萧瑟气氛。
《湖心亭看雪》中舟子的话属于侧面烘托,以舟子的俗衬托作者的痴,作用:引用舟子的话包含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
音的愉悦化解了
心中的淡淡愁绪。
五、简答题。
1、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2、划出甲、乙两文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写景句子:春冬之景:答: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秋景: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湖心亭看雪》写景句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作者写景采用白描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