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中国的自然资源
课程类型
一轮复习
课时
1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
2.运用资料表达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运用实例,表达我国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4.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节约资源的观念,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
PPT课件
第三层级
知识
运用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技能运用与拓展»要求人人过关,可以下讲台进行相关的抽查。同时对部分的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抢答的方式与探究讨论的方式相结合。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回顾导学案上相关试题。
PPT展示相关分析及参考答案。
第四层级
思维
建模
本节课关键词:自然资源、分类、分布、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
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小组间完成思维导图,并相互交流。
PPT展示思维导图构建过程。
总结概括提升
创设
总结
情境
【旁白】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使我国自然资源数量上的特征。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正确看待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我觉得人均占有量的现实意义更大。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以前的行为,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
通过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土地、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强化合理的环境观、资源观。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制作相应课件、地图册、教材图片、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完成«预学案»,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问老师。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情境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这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在数量上有何特征?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
积极进行思考。
第一层级
预习情况检查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我国资源基本国情;土地资源分布及其基本特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水资源时空分布;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
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及利用中相应的对策。
教学建议
在讲解土地资源、水资源分布时,可以知道学生回忆地形、气候等知识,并引导学生读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
环节一
中国的自然资源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金太阳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学生认真倾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3.21 中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与我们 2.自然资源基本国情
2、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利用2.土地资源分布
【三】水资源
1.水资源分布2.水资源保护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环节二
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整合
探究一【探究点拨】
1. 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土地、难以利用的土地等。
2. 耕地减少主要与工业化、城市化挤占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耕地退化等有关。
3. 土地资源的的〝开源〞即把一些可垦荒地可以开辟为耕地,节流即严格控制各种建设用地挤占耕地。
探究二【探究点拨】
1.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具有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的规律,时间上具有夏秋多,冬春两季少。
2.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需要修建水库,解决水资源的时间不均匀需要跨流域调水。
3. 水资源短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水质性缺水、水源性缺水。华北地区是缺少最严重的地区,缺水原因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