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葛新旗指出了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由于自身有着诸多的劣势,因而加大了融资的难度。
具体表现为:自身规模小,资产少,负债率高,担保能力弱;管理者财务官观念淡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
因此中小企业既不能通过股票或者证券进行直接融资,也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进行间接融资。
1、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经营风险高。
随着企业的发展。
创业初期使用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
部分中小企业仍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中小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从而使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过高。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没有中长期目标,经营行为短期化(一般只有3年-4年),有较高的倒闭或者破产的可能。
根据工信部2009年1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按照10分为满分打分,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其内部管理水平也处在中下游水平。
我国浙江省的调查结果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70%左右的小企业在开业后的1-3年便倒闭破产。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短暂和经营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2、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信息观念淡漠。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经营风险较大。
加上中小企业信誉不高,信用观念淡漠,导致银行放贷慎之又慎。
不少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意识不强,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观和透明。
此外,个别中小企业还恶意抽逃资金,拖欠帐款、空壳经营、悬空银行债权,造成信贷资金流失,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
3、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融资成本高。
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抵押的偏好,一般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
而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占有比较高的比例,缺乏可以作为抵押的不动产,风险大,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
中小企业在寻求担保机构担保时,由于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在半年以内,最长不超过一年;信用担保机构基本上只对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而不对设备投资等长期性的贷款提供担保,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另外,由于担保公司在自负盈亏的经营情况下往往提高担保条件,无形中限制了中小企业资金的融通,或者通过繁杂的担保手续,高昂的担保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了融资效率。
4、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造成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为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了难度。
椐调查,我国中小企业50%以上财务制度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应有的财务管理知识,对重大的财务决策全凭自己拍脑袋来决定,管理非常混乱。
同时,企业为了应付监督部门的检查,还要准备两套帐,甚至多套帐,这样,企业很难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资料,银行也无法摸清企业的真实面目,增加银行对企业贷款的风险。
二、金融支持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银企关系不够稳定1、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
在我国的融资格局中,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并且由于近年来信贷余额快速增长,而直接融资发展相对缓慢,贷款和直接融资余额的差距越来越大。
截至2009年10月份,我国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包含企业债、股票首发、增发和配股)的比重分别为73%和27%。
而我国四大国有和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在银行贷款的市场份额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
四大国有银行的高度垄断减少了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限制了它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而大银行追求贷款规模效益和风险平衡又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据统计,目前阶段我国占企业总量0.5%的大型企业拥有50%以上的贷款份额,而占88.1%的小型企业的贷款份额不足20%。
2、信用担保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
目前,全国虽有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700多家,担保总额接近2000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1.35万亿元贷款,但仍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信用担保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
尽管我国一些地方在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都处于初级阶段。
在我国企业信用低下、中小企业融资的要素不完全时,靠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信用担保条件,难以顺利完成融资任务。
3、信息不对称影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
通常,中小企业资金在经营管理状况方面比银行拥有更多信息,因此,中小企业就有优势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或事后的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银行的利益,使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保证、抵押能力上的差别,以及贷款规模导致管理成本上的差异,使银行缺乏为家庭式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
4、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
在我国目前的银行组织体系中,还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虽然我国已有遍及城乡的中小商业银行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但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政策性融资权,自身问题还没有解决,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要。
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从成立开始,并未从国有企业的体制中解脱出来,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发展能力不足,从而减弱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金融体制的改革是相对滞后的,从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金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有效地解决,抑制了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发展。
黄飞鸣(2003)指出:存在对银行贷款操作的认知存在偏差和观念上的缺位。
过去我国企业融资主要靠原始资本的累积和对个人借贷等其它简单的直接融资方式,有人把银行当成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并没有把它看成是企业,而将与政府机关办事的那套方法应用到与银行打交道之中。
还有人把银行与当铺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把某笔资产或产权抵押给银行就能贷到款。
这种观念的缺位造成了在贷款过程中与银行配合时造成了不必要的摩擦和成本。
企业不能很好地配合银行提供必要的信贷信息,以及签署法律文件等。
导致银行因为无法获得真实的经营信息如财务报表。
即使企业经营不错、市场潜力巨大,但是银行最后也不得不放弃贷款。
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的文章指出,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为大企业提供服务的实力,另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在想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和成本上的优势。
三、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
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导致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在法律和权利上的不平等。
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
如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库等,这些机构一般由政府设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政府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而在我国,目前还是大企业受到政府更多的重视和政策方面倾斜,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上的便利和优惠。
张文明(2006)从我国的宏观政策上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他指出,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因而在政策去想象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充足。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沿用了计划经济体改革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股票发行,上市方面都对经营年限资产规模等做出一系列的要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抑制了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筹措资金。
从债务市场看,仍然是优越政策上的原因,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涉足。
目前这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佳,信誉良好的民营大中型企业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四、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缺陷。
从直接融资渠道上来看。
主要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发育不完善且迟缓,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
从发行债券融资的情况看,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筹资的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佳、信誉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股票市场上,虽然创建了中小企业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但截至2011年1月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有346家,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门槛仍然很高。
据统计。
中小企业股票融资仅占国内融资总量的1%左右,中小企业主要的筹资方式还是银行借款。
中小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吸收资金以充实自己的力量。
在国外,风险投资与资本投资的股权交易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在市场化融资上提供风险投资渠道,方便中小企业面向市场融资,但这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
从我国资本市场来看,它的发展是被动的、滞后的和非市场化的。
在金融机制政策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作用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显得十分缓慢和滞后,它的发展结构失衡,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合理,融资结果单一、机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
【参考文献】1、黄飞鸣,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男的问题[J]经济论坛 2003(5)2、林毅夫、李红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M]经济研究出版社 2001 27-293、胡浩,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D]西南财经大学 20044、美)波普诺,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19995、翟淑莲,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几点思考[J]蚌埠党校学报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