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1.名词解释1.阈值:当刺激得持续时间与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2.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得能力或特性。
3.肌肉收缩形式①缩短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得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得一种收缩形式(向心收缩)、②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得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离心收缩)。
③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得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4.激素: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得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得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5.碱储备:每100mL血浆中得碳酸氢钠含量。
6.外呼吸:在肺部实现得外界环境与血液间得气体交换7.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得气体交换、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得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与)、9.肺通气量:人体每分钟吸入或呼出得气体总量。
10.Hb氧含量:在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得O2量11.Hb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得最大O2量12.Hb氧饱与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得百分比13.心动周期:心脏得一次收缩与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动周期得长短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1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得血量15.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得血量(搏出量与心率得乘积)一般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5L/min。
16.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得需要而增加(心泵功能储备)17.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得能力18.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得有大量肌肉群参加得长时间剧烈运动,当氧运输系统功能与肌肉利用氧得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得氧量19.氧亏:在进行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得剧烈运动时,即使氧运输系统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得要求,造成体内氧得亏欠20.核心力量:附着在人体核心区域得肌肉在神经支配下收缩产生得一种综合力量21.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得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初始阶段内脏器官得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得需要,练习者常产生一些特殊得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与动作迟缓不协调等,甚至产生停止运动得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22.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或者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得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得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23.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得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得氧可以得到满足,即摄氧量与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24.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得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得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得需求,氧亏增多25.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得能源物质运动后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1.知识点集锦1.肌肉活动1.静息电位:①特点,内负外正②形成机制,K⁺外流2.动作电位:①特点,内正外负;“全或无"现象;有绝对不应期②形成机制,Na⁺内流③注:“离子学说”生物电产生得两个条件A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B细胞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对离子有选择通透。
静息时,膜对K⁺通透性大,K⁺外流。
膜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大,Na⁺内流。
3.动作电位得传导①同一细胞内:局部电流②相邻细胞间:化学递质(乙酰胆碱)4.肌肉收缩与舒张得过程①当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引起肌浆Ca⁺浓度升高时,Ca⁺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原肌球蛋白分子结构改变,暴露出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得位点。
②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可激活横桥上得ATP酶,ATP分解释放能量,引起横桥头部向粗肌丝中心方向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③刺激终止后,肌浆膜上得钙泵迅速回收Ca⁺,钙与肌钙蛋白结合解离,恢复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得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粗、细肌丝退回原来位置,肌肉舒张、④滑行过程中,粗肌丝不动,细肌丝滑行。
整个收缩舒张得过程都需要能量。
舒张过程中重点就是钙泵回收Ca⁺(需能)、5.不同类型肌纤维得代谢及生理特征1.代谢特征:Ⅰ型肌(慢肌)有氧能力好Ⅱ型肌(快肌)无氧能力好2.生理特征收缩速度Ⅱ型肌快收缩力量Ⅱ型肌大抗疲劳性Ⅰ型肌强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得关系1.运动单位募集2.运动员肌纤维类型①速度类:快肌比例大 70%—80%②耐力类:慢肌比例大 70%—80%③力量类:快肌比例大70%-80%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得影响:Ⅱ型肌纤维内各种亚型之间得比例关系可以改变Ⅱa Ⅱb②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得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系统得运动训练,可使骨骼肌组织壮大,肌肉功能得到改善。
肌肉组织壮大得原因与肌纤维增粗与肌原纤维数量增多有关,但以前者作用更为明显(肌纤维得选择性肥大:不同形式得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内部某类型肌纤维得肥大)。
③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得影响a运动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得影响:通过耐力训练可以使两类肌纤维都提高有氧氧化能力。
b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得影响:随运动专项或所受训练形式而改变。
c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影响得专一性 :运动训练所引起得肌纤维得适应变化具有专一性。
二、能量代谢1.三大功能系统得特点①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不需氧、分解十分迅速、储量少②糖酵解系统:不需氧、分解迅速、能量有限③有氧氧化系统:需氧、分解缓慢、能量多2.条件反射形成基理:有关中枢间暂时性神经联系。
3.条件反射形成:两个刺激得多次结合(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4.非条件反射特点:先天形成、不需要大脑中枢参与、数量有限、就是人类适应生活得基础5.条件反射特点:后天形成、需要大脑中枢参与、数量无限、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三、血液与运动1.正常成年人得血量占体重得7%—8%2.红细胞正常值①男性:(4。
5-5、5)×10¹²∕L②女性:(3、5-5.0)×10¹²∕L3.血红蛋白正常值①男性120-160g∕L②女性110-150g∕L4.血液理化特征1.渗透压血浆分为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①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②胶体渗透压: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得交换与维持血浆容量(若胶体渗透压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③a等渗溶液:以正常得血浆渗透压为标准,与正常渗透压相等或近似得溶液(0、9%得NaCl、5%得葡萄糖溶液)b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正常渗透压(红细胞失水皱缩,丧失功能)C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正常渗透压(红细胞吸水膨胀)2.血浆PH①正常人血浆得PH为7、35~7。
45(当血浆PH低于7、35时为酸中毒,高于7.45时为碱中毒)血浆PH低于6。
9或高于7.8时将危及生命②血浆PH得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缓冲物质以及肺、肾等器官得正常功能5. 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浆中最重要得缓冲对:NaHCO3∕H2CO3(PH为7。
4)三、呼吸与运动1.呼吸全过程: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2.肺内压:肺泡腔内得压力1.平静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入肺)2.平静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初肺)3.吸气终末: 肺内压=大气压4.呼气终末: 肺内压=大气压3.胸内压:胸膜腔内得压力4.胸内负压:正常情况下呼吸时,胸膜腔内得压力总就是低于大气压。
5.胸内负压形成得原因:肺得弹性回缩力6.肺容量得组成: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7.肺通气量计算: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得乘积8.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通气量则为6~8L(运动员剧烈运动180~200L)9.肺泡通气量计算:(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min)单位:ml/min10.解剖无效腔: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得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呼吸道内得气体就是不能交换得,这一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无法改变)。
11.气体交换过程(气体交换得动力就是各气体分压差)①静脉血流经肺泡时O2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CO2则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肺换气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P O2:肺泡〉静脉血)②动脉血流经组织,O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CO2由组织向血液扩散,动脉血变为静脉血12.通气/血流比值(V A/Q)每分钟得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得比值【正常人安静时V A/Q约为0。
84(4。
2L/5L)】13.氧运输方式:化学结合(98、5%)、物理溶解(1.5%)14.氧解离曲线:血液中P O2与Hb氧饱与度之间关系得曲线(S形曲线) ①氧解离曲线右上段:反应Hb与O2结合得部分。
P O2在此范围内变化对Hb氧饱与度或血液氧含量得影响不大。
这为机体摄取更多得氧提供了保障、②氧解离曲线下段:组织细胞需氧量增加时(组织P O2下降至较安静水平更低时),血液可释放出更多得氧气。
15.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得呼吸中枢就是最基本得呼吸中枢;脑桥存在着能完善正常呼吸节律得呼吸调整中枢(机体正常得节律性呼吸就是延髓与高位中枢共同作用得结果)、四、血液循环与运动1.心肌得生理特性1.兴奋性:兴奋得周期性,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2.自动节律性:心肌特有得,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所导致得心脏节律性活动。
非窦房结导致得心脏活动称异位心率。
)3.传导性:心脏特有得传导系统:①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②浦肯野氏纤维4.收缩性:①同步收缩(全或无)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③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16.影响心输出量得因素①每搏输出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②心率17.心电图:P波代表左右心房得去极化过程、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得去极化过程。
T波代表心室得复极化过程。
18.动脉血压形成条件:血管内有血液充盈就是形成动脉血压得前提条件;心室射血与外周阻力得相互作用就是形成动脉血压得两个基本条件、19.影响动脉血压得因素:①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②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③大动脉管壁得弹性,缓冲动脉血压波动20.影响静脉血压得因素:体位改变(重力性休克:当身体由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时,可因大量血液淤滞与下肢静脉,导致回心血量大幅减少,引起脑部缺氧而发生头晕甚至晕厥);骨骼肌得挤压作用21.运动时心血管功能得变化①运动强度越大心率越快直至达到最大心率;在一定强度范围内,心搏量随运动强度得增加而增加;运动强度越大心输出量越大直至心率达到最大。
②器官血流量:运动时血流重新分配,心肌与运动肌血流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脑、肾等器官血流量明显减少;皮肤血流量在运动初期减少,随着肌肉产热量得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