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建议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建议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建议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建议能成为国家统编教材的应用者,我感觉自己很幸运,正因此,我对国家统编教材的应用充满了期待,也饱含了热情。

但是,对于国家统编教材的应用,仅有期待与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严格的执行力,以及对课堂的驾驭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很遗憾,在这些方面,我都还差得很远,所以,以下的一些感触与思考,行为与实践,仅是个人的粗浅的、零碎的意识,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比于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国家统编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不少值得重视的亮点,尤其在识字教学中,更是如此。

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点变化就是:一是先学汉字,再学拼音。

国家统编教材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编排顺序,完全是为了放缓学习坡度,减轻学习负担,体现零起点学习。

首先,现在学习语言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儿童入学的汉字基础已经有了,如果丢了汉字的基础,不符合学习的规律,也不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刚入学的六岁儿童,一般已经能说很多话,能发正确的音节,在日常生活中也多多少少接触过汉字,有的还认识了一些甚至许多汉字。

但对孩子们来说,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等,几乎是一套完全陌生而且非常复杂的符号。

因此,对初入学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汉字应该会比学习拼音来得更简单,更容易。

其次,学习汉字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汉语的特点,感受汉字的有趣以及蕴含的文化,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孩子一入学就有学习的成就感。

此外,汉字汉语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先学习汉字可以让孩子知道这就是语文,而这种语文是生活中常见的,不是陌生的。

所以,国家统编教材优先学习汉字,延后学习拼音的实践安排,是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重大举措。

此外,汉字识字量由原先400减少为现在300的实践安排,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二是优先编排高频常用字。

相比于人教版教材,国家统编教材在安排识字时,一改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的学习序列,转而改为优先编排高频常用字和构字能力强的字进行学习。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共呈现了“你、我、他”等40个生字。

这些生字并不都是结构简单的汉字,但都是学生生活阅读经常接触的“高频字”。

“高频字”覆盖率的提高不仅符合儿童认知心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汉字,展开浅显的阅读,为儿童生活阅读、文本阅读搭建了台阶。

与此同时,新教材每一课还非常强调在语境中学习语言。

如“天地人,你我他”6个汉字,采用了中国传统蒙学文化《三字经》的体例,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汉字,还可以了解汉字之间的联系。

而且“天地人”正是出自于《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

”一句;“你我他”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将“一”至“十”十个数字蕴含在童谣《金木水火土》和《数字歌》之中,使儿童对于数字的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

生活常用词“云雨花鸟”等名词蕴藏在《对韵歌》中,赋予识字吟诵的意境。

除此之外,在《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中明确指出:识字可以阅读更多的故事;学了拼音就能读更多的故事。

引导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是增加了蒙学栏目,丰富了文化内涵。

我们知道国家统编教材新增了传统蒙学内容,传统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

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对韵歌》和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对今》《人之初》就是传统蒙学内容。

下面,我们就以《天地人》《口耳目》两课为例,来看一看国家统编教材是如何通过识字教学来体现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

《天地人》一课是识字的第一课,只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天地人,你我他”。

然而这六个字背后的蕴含是极为丰富的,即“天地”孕育了自然万物,“人”的思维创造了一切,那“你我他”共同生活在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中,要想成为一个堂堂正正一撇一捺大写的中国人,那首先要讲诚信,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再如《口耳目》一课,选文下面的配图是京剧人物的站姿与坐姿,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美、动态美和创造美。

总之,新增的传统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穿靴戴帽,而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除了蒙学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之外,其实,汉字的本身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比如《日月水火》一课中呈现的象形文字和《日月明》一课中呈现的会意文字,其字型符号象形、直观,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

识字教学的过程就是对中国汉字历史的寻根溯源,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深入探究。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借助识字教学为学生敞开文字背后的那个神奇世界,让学生领略汉字的美妙,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基于以上国家统编教材在识字教学编排上的特点和价值,我觉得我们的实践思路与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和改变,下面我就结合此次省级教材培训中来自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的余琴老师分享的经验向大家提出以下五点教学建议:一、借助听读,纠正读音,克服惯性思维。

对于汉语拼音,我们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知: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汉字学习的一种辅助!早先的语文学习都只是把“汉语拼音”作为一种“注音符号”,1955年才开始正式集中学习,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教学方案》首次颁布,从此,注音符号实现了到拼音字母以及汉语拼音的名称改变。

1961年始,汉语拼音进入教材,并一直处于入学教育之后,语文学习最初。

虽然,国家统编教材打破了“先学拼音后学汉字”的老规矩,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忽略汉字的音形结合,尤其是在没有学习汉语拼音的阶段,要更加关注孩子们对汉字发音的准确把握。

例如,在学习《天地人》和《金木水火土》时,我们就应该在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同时,积极借助学生的反复指读,认真倾听并帮助矫正学生的发音,克服由于方言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惯性思维。

二、联系生活,整体识记,激发识字兴趣。

关于识字教学,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要求认识的字,都是出现频率高的生活口语常用字。

对于这些高频字的教学,只要求能够在语境中认识、能够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

不要求书写,也不需要对字形做过多过细的分析。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复现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识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还可以将生字组成学生理解的常用词语或者句子,使生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例如,在教学《天地人》时,“天”和“人”两个字的字形学生比较熟悉,也容易识记,相对来说,“地”的字形比较复杂,有点难度。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识记“地”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整体识记——1.出示“地”,指名认读;2.让学生尝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组词;3.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让学生看图再一次汇报,可以采用连线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贴标签的方式;4.让学生尝试看图说句子,继续进行生字巩固。

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1.先进行对话,引出日期概念,引出日历——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2.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发现节日,学习识记“节”——这是2017年5月的日历,你能找到5月的节日吗?;3.联系生活实际,字词句学习巩固“节”——除了这些节日,你还知道那些节日?你还能说说这些节日你会做什么吗?4.顺利过渡学习内容《端午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跟“端午节”有关,它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食物,叫“端午粽”。

三、突出字理,感悟方法,形成识字能力。

1.图字对照,重现象形字的形象。

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识字教学就要避免按部就班、机械的记忆,而努力地揭示从图形到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一笔一划的有理与合理。

如教学《日月水火》一课,可以按照这样的四个步骤进行设计:(1)展示字的原始图形;(2)出示古体汉字;(3)出示楷体汉字;(4)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原始图形、古体汉字与楷体汉字进行对比,分析汉字的构型,实现从图形到汉字的转变,这样的识字教学,是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变成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故事,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与兴趣。

再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中“册”字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汉字的演化来突出字理,加深学生的理解。

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隶书、楷书,都可以看出“册”字的象形意义,这样,无疑对于“册”的字形识记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册”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拓展理解会意字“删”,一边是“册”,一边是“刀”,写错字就应该“删”。

2.引导观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汉字中80%是形声字,依据汉字的构词特点,国家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的生字是以字族的形式出现的。

教学本课,可以按照这样的五个步骤进行设计:(1)借助拼音读儿歌;(2)去掉拼音读儿歌;(3)出示本课要求识记的词语;(4)画出跟“青”有关的字,发现形声字左面的形旁表意,右面的青表示读音;(5)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明确读的方式,先练习读,再指名读,体现先学后教,明确读的方式的多样性,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拍手读……在第四个步骤,让学生画出跟“青”有关的字,要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字与“青”字的联系,明确字族中都有韵母“ing”,只有声母和声调略有变化,读音很像。

四、学习朗读,及时巩固,结合语境识字。

朗读,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熟练的朗读对于提高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了充分体现“学习”二字,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针对文体个性提出的朗读具体要求。

例如,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雨点儿》一课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和“注意读好停顿”的要求;《青蛙写诗》一课要求“读出逗号、句号”的要求。

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有“读好感叹句”的要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有“读好对话”的要求;《端午粽》和《彩虹》两课有“读好长句子”的要求;《要下雨了》和《动物王国开大会》两课有“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要想切实提升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和识字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些实实在在的朗读练习点,开展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活动。

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创新设计,努力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训练点,并开展目标精准的训练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