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传染病)应急预案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为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做好学校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非典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加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防止疾病在学校中传播,保护学校广大师生、职工身体健康,需制订详细并可操作预案。

一、预防措施1、建立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2、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校医室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开展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保证每周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和职工一般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学生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要通风换气和定期消毒。

5、学生如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一旦发生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遵循分级处置原则,根据以下传染病应急事件的等级确认、划分进行处置。

(一)第一级传染病事件1、确认、划分:(1)流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38℃,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2)集体性发热事件: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病人,经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3)水痘:全校学生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在30例以下。

(4)流脑:学生出现有发热、头痛、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学校出现体温﹥38℃,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肺炎疑似状的非典型疑似病例。

2、应急处置:(1)学校通过核实应在第一时间内电话向教体局体卫科、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病情况;按《学校学生发病情况调查表》详细填写病例基本情况,并于2小时内送至市(县、区)疾控中心;(2)患者必须得到及时隔离,并协助学生家长将病人送医院就诊;严格掌握患者病愈返校的隔离期限;(3)班主任和相关处室及时掌握疾病发生情况,落实各项应急预防和控制措施;(4)总务处应及时开展校内消毒隔离指导工作,重点班级(场所)重点消毒,并负责指导和督促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5)各相关处室应及时开展相关疾病的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如出专栏、广播、上课、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等;(6)在疫情期间有病例发生的班级停止使用学校公用教室等;学校应减少或暂停师生集体性活动,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7)总务处在控制疫情期间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每天对学生进行症状监测,如发现体温>38℃并伴有相似症状的学生应及时离校就医;(8)各年级部应加强疾病监测,建立学校晨检及逐级报病工作制度,力争在第一课时掌握师生疾病续发情况;(9)总务处应每天追踪发病动态,做好每日传染病发病情况登记、统计,并在每日上午9:30时前将前一日9时到当日9时学校师生的发病情况以书面形式送至市(县、区)疾控中心,完成传染病发病续报工作;(10)自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可结案,完成结案小结。

(二)第二级传染病事件1、确认、划分:(1)流感:学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38℃,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的病例在30例及以上。

(2)集体性发热事件:学生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经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病例在30例及以上。

(3)水痘:学生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在30例及以上。

(4)流脑:学生出现有发热、头痛、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学生出现体温﹥38℃,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肺炎疑似状的非典型疑似病例。

2、应急处置:在执行第一级传染病事件第一至第九处置措施的基础上:(1)配合市(县、区)疾控中心及所在地防保所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接受卫生部门的指导和督查,积极修正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2)自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可结案,完成结案小结。

(三)第三级传染病事件1、确认、划分:(1)流感:学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38℃,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的病例在100例及以上。

(2)集体性发热事件分级:学生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经市(县、区)疾控中心核实病例在100例及以上。

(3)水痘:学生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100例及以上。

(4)流脑:出现有发热、头痛、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或有经医院临床确诊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学生出现体温﹥38℃,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肺炎疑似状的非典型疑似病例。

2、应急处置:在执行第一级传染病事件第一至第九条处置措施的基础上:(1)配合市(县、区)疾控中心及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接受卫生部门的指导和督查,积极修正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2)自最后一例病例发病后最长潜伏期内无新发病例可结案,完成结案小结。

三、应急处置传染病领导小组。

学校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学校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及明确职责分工一、总指挥:校长职责:全面负责事故应急处理。

二、副总指挥:副校长职责:人员调动、支配、前线指挥。

三、通讯联络组:各处室负责人职责:负责及时报警,救灾人员的联络、与家长、社会沟通信息,保证各种指令信息能够迅速、及时、准确的传达。

建立快捷绿色通讯联络:应急领导小组—→各处室负责人—→各年级组—→各班主任—→全班学生。

(当有灾情发生,全校师生及家长必须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四、疏散组:各处室成员人全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职责:负责师生疏散、转移,按照平时演练方案进行。

五、物资保障组(警戒保卫组):总务处。

职责:引导其他急救车辆、物资、人员现场救灾,负责物资供给,保障负责抢险物资设施供应等;当实行紧急警戒保卫,由全体男教职工和后勤管理员组成警戒保卫组。

六、抢救组:校卫生保健人员全体教师。

职责:对受伤学生进行临时救护,及时联系医院或送医院救护。

六、善后处理组:办公室各相关班主任。

职责:及时做好学生及家长安抚工作,控制事态,维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注:本应急指挥部适用于一切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雪灾、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或事故。

学校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学生教师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防措施:1.学校有效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虫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2.学校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3.学校配备设立专门的卫生室和校医,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4.学校响应防疫站的号召,定期为学生接种疫苗。

5.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6.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堂管理制度,做到食物新鲜卫生,场所定期消毒并做好“除四害”工作。

食堂人员都有健康证。

7.如学生或教师被认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来校上课或从事学校工作。

8.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

医疗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

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二、应急措施:1.在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予以隔离治疗。

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课的紧急措施。

三、监督和责任:1.学校上下人人重视,层层把关,领导起带头作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2.校医要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3.如果因为某人的责任引起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或引起相应后果的要受到学校或法律的相关处罚。

4.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确保校园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到处理,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保障全体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应成立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其成立原则和要求:组长:副组长:成员:各处室各年级组负责人职责: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者实施救助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对应急处理程序进行布置、指导。

5.各部门或各室负责人为该项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

(如卫生防疫、实验室事故等)6.本领导小组负责一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