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第十章 公共危机管理

10第十章 公共危机管理


地质致灾因子:地震;海啸;火山;滑坡;泥石流;沉降等 气象致灾因子:洪水;潮汐;干旱;森林火灾;冰雪、冰雹、雪崩、飓风、热 带气旋、龙卷风、沙尘暴、寒潮、热浪、雷击、地磁暴等 生物致灾因子:影响人或动物的传染病等
人为因子
事故致灾因子:有害物质泄漏、爆炸或火灾;交通事故;建筑结构坍塌;能源、 电力等设施崩溃;燃料或资源短缺;空气或水污染;崩坝或决堤;金融问题、 经济萧条、通货膨胀、金融系统崩溃;通信系统中断等。 故意致灾因子:恐怖主义;暴动或骚乱;敌国入侵、战争;罢工或劳资纠纷; 犯罪活动;电磁脉冲干扰;物理或信息安全问题;产品瑕疵或污染;歧视;骚 扰等。
3.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时段性特征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 (二)政府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1.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承担者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 职责,任何社会组织或个人都可不能凭借自身的力量应对公共危机。
2.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不仅可以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有序地整合不同 职能部门和机构,保证公共危机状态下的高效协作管理,以尽快控制公共危 机事态,恢复社会秩序,而且可以调动庞大的社会资源积极应对公共危机, 把公共危机带来的威胁降到最低。
(如印度灾害资源网。
依托非政府组织合作网络开展防灾、救灾、应急处置 志愿者与非政府组织 等合作
专业化人才的培训与组织
社区与公民个人
社区风险评估与防灾抗灾教育与培训 形成社区安全管理制度 社区参与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动员
(三)应急社会动员的意义
1.危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2) (3) (4) (5) (6)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主要是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责权限,是 公共危机应对的制度化体系,是一个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目标、组织 结构、职责分工、运行机制以及制度规范的有机整体。其涵义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指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 企业甚至公民个人在内的各类主体在公共危机应对中所形成的关系模式, 其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而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则主要是国家和政 府机关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模式
第一节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主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类型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质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的界定 1.危机的概念 “所谓危机,它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紧急情况,它的出现和爆发严
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 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 对。”
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阶段与过程
主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阶段与原则 二、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一、公共危机管理阶段与原则
(一)公共危机管理阶段
减缓 (或预防)
预警与准备
响应 恢复
将公共危机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土地、建筑、工程的标准化管理 组织实施减灾建设项目 进行公共安全和风险评估 监测监控风险源,排查隐患 进行减灾防灾教育 推行保险 发布预测、预警信息 组织学习培训,开展公众教育 编制应对危机预案 部门之间制定危机管理联动计划 准备危机管理人员、装备、物资和避难场所 启动危机管理预案和措施 实施紧处置和救援 协调危机管理组织和行动 评估损失并向社会通报危机状况及政府采取的措施 恢复关键性公共设施项目 启动恢复计划和措施 进行重建、修复 提供补偿、赔偿、社会救助、金融支持和帮助 进行评估、总结和审计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 (一)公共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模式
1.Fiona Duggan & Linda Banwell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式(2004)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 (一)公共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模式
2.基于信息流强弱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 (一)公共危机管理信息传播模式
公共管理学
第十章 公共危机管理
授课教师:XX老师
学习目标
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及国内外的形成体制。掌 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危机管理的原则、具体职能和流程。 熟悉公共危机治理的三个方面:社会动员、信息传播和国际合作。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阶段与过程 第三节 公共危机治理
自发捐赠的物资远远超过实际需要 存在着不能使用的物资
过多的物资占用许多的人力和设施 时常造成救灾机构之间的冲突 造成灾区及附近地区的拥堵 有时会对当地的经济造成干扰
2.意义
有序的社会动员可以发挥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提高社会参与公共危机管 理的效率,避免西方学者所说的“汇集效应”(convergence)。所谓汇集效应指危 机发生后,社会各界将表现出紧急一致性个人、群体、企业、政府部门和政治领 导人通常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危机。
技术因子 中央计算机系统问题;辅助支持设备问题;电信问题;能源或电力设施问题等。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类型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1.应急管理 2.灾害管理 3.综合性管理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类型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分类
1.自然灾害 危机管理
2.事故灾难型危机 管理
3.公共卫生类危机 管理
4.社会安全类危机 管理
一、公共危机管理阶段与原则 (二)公共危机管理原则
预防性原则
专业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二、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减缓与预防
预警与准备
响应与援
恢复与重建
• 物质重建 • 社会重建 • 心理恢复
社会保障
• 应急救援队伍 • 应急法制 • 资金保障
第三节 公共危机治理
主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动员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3.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政府掌握着最权威的公共危机信息,也是惟 一的官方信息的发布者,主导着公共危机信息的走向,决定着媒体和公众的 传播状态。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 (三)政府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中承担的职责
1.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2.组织、引导公众。 3.加强与媒体合作。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 (四)媒体在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二)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全球性危机是指几个国家以上为主要行为者的危机”。而全球公 共危机则是指“由于气候异常、生态环境、能源问题和恐怖主义等问题 所引发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公共危机”。故“全球公共危机”并非一个国 家或组织单独面临的危机,而是超越主权地区乃至全球尺度威胁全人类 的安全、共同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危机,它需要建立在主权之 上的国际合作以减缓灾害。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动员 (二)应急社会动员的对象与分类
社区与公人民 个人
企业
各级政 府
志愿者与非 政府组织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动员 (二)应急社会动员的对象与分类
应急社会动员对象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
提供技术、产品与服务 捐赠与参与救援 开发相应的金融与保险产品 发展应急产业 依托行业协会、企业间网络建立更广泛的应急协作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动员
(一)应急社会动员的概念界定
应急社会动员指为了有效预防和成功应对危机,各级政府充 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调动企业、 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形 成预防与应对危机的合力。其中应急社会动员的主体是政府,客 体是企业和社会力量及其所掌握的资源,社会力量包括志愿者与 非政府组织,社区与公民个人,其手段主要是宣传教育与组织协 调。
是危机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质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的界定
2.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是指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过程与非均衡状态 。
——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 “公共危机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对大众正常的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
产构成威胁的状态”。 ——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 “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应急处理、评估、恢
——冯慧玲《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 “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 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 汇聚。”
——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质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的界定 1.危机的概念 认识“危机”,需要强调以下两点: (1)危机同时包含着危机和机遇两种情境,化险为夷是可能的; (2)危机关键点的识别和管控需要高超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正
正面效应 1.环境守望 2.舆论缓释 3.社会反思
负面效应 1.加速危机的扩散 2.加剧社会恐慌
3.引发政府信任危机
三、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
(一)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背景
进人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日渐加深的信息时代,世界各地频频发 生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越来越多地超越单一地域范围,局部危机 可能演化为全局危机,甚至全球危机,造成全球性影响。传染性疾病、 金融危机,恐怖主义、以及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问题已超 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对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必然迫 使世界各国政府超越主权界限,在更大的国际合作层面考虑资源整合, 以抵御灾害,减少损失。客观上导致以单一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危机管理 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加以回应危机过程,掌握危机全局。唯有国际合作可 以减缓风险蔓延。
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
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
的安全和稳定。”
——刘鹏《城市公共危机预警研究》
公共危机是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危机,是需要更广泛协调、动员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