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种老药新用汇集学会你就是高手一、补中益气丸新用补中益气丸主治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而引起的头昏自汗,少气懒言、久痢等症现代则广泛用于虚证疾患,诸如营养不良、贫帆等。
近年来临床报道,用该药经中医辨证后治疗下列疾病也有良效。
1.老年气虚感冒。
取苏叶3克,捣碎后用沸水浸泡,以该药茶引送暇补中益气丸1丸,每日早、晚各1次。
曾治疗50例患者,10-20天全部治愈。
2.白细胞减少症。
该药配方中党参、白术对于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白细胞下降有促其回升之效。
治法是补中益气丸每次2丸,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可连续用药3-4个疗程,直到血常规检查正常为止。
3.脱肛。
该药能增强肠道平潦肌能力,治疗脱旺及无力性疾病有良效。
治疗时用补中益气口服液(也可用丸剂),每服1支,每日2~3次。
般用药15~20天即可取得疗效。
4.褥疮。
该配方中黄芪可提高免疫力,增强皮肤营养,促进创伤缀织肉芽形成,制止化脓,扩张周围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当归则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有利于褥疮恢复。
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1日3次,2—3个月褥疮可明显缩小,可获痊愈。
5.肠道易激综合征。
用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1丸,15天为1个疗程。
结果34例中治愈20例,有效8例。
痊愈的病例经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
6.眼睑下垂。
对于跟睑下垂、上睑不能上举、眼难睁、并疼痛的患者给予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1丸,一般服药半月即见效。
二、归脾丸新用归脾丸由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甘草、茯苓、枣、生姜共12味中药组成。
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功效。
适用于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及各出血等症。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药还有不少较好的新用途,现选介如下:1、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有临床报导,本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获得显著效果。
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1月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或好转。
2、神经衰弱。
据报导,有人用归脾丸治疗气血两虚型神经衰弱患者例,均获佳效。
用法:每日服药2次,每次9克,1周为1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经服药1~2周后,耳鸣、失眠及精神倦怠等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据观察,病程较短的疗效优于病程较长者。
3、窦性心动过缓及阵发性心动过速。
本人用归脾丸治疗气血两虚窦性心动过缓及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多例,亦获得满意效果。
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1周为1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多位患者服药10~15天后,诸症显著减轻,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效应。
4、年期综合症。
据报导,有人采用归脾丸治疗气血两虚型妇女更年期综合症25例,其中,治愈者20例(症状全部消失),占80%,好转者5例(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部分消失),占20%。
服药时间最少者12天,最多者31天,平均18.5天。
用法:每日服归脾丸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
5、脑外伤综合症。
本人以归脾丸为主辅以西药治疗脑外伤综合征患者93例,经用药30~45天后,痊愈者58例,占62.4%;显效者32例,占34.4%;无效者3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
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6、冠心病。
据报导,有人用归脾丸治疗气血两虚型冠心病患者31例,经服药20~30天后,心慌、胸闷、胸痛等自觉症状消失,食欲明显增加,舌上瘀点消失,心电图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用法:每日2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7、高血压。
有人用归脾丸治疗心血不足、气血两虚型高血压患者18例,经用15~24天后,诸症消失,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随访6个月至1年,患者均感觉良好,血压稳定。
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
8、缺铁性贫血。
有人用归脾丸治疗缺铁性贫血26例,用药30天后,以血象检查评定疗效,其中:显效者18例,有效者6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2.3%。
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9、甲状腺机能亢进。
有人应用加味归脾丸加昆布、海藻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7例,该组病例均经多种检查,确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合并贫血。
连续服用加味归脾丸3个月后,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基础代谢、吸碘试验及血清T3、T4含量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4例;好转(服药期间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均有明显改善,但停药后效果不稳定)1例;无效(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71.4%。
用法:每日2次,每次9克,3个月为1个疗程。
10、慢性苯中毒。
有人用归脾丸加味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苯中毒患者27例,其中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达半年以上,血象恢复正常2个有以上)6例;好转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个月以上,血象接近正常1个月以上)21例。
用法:归脾丸每日2次,每次9克,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11、胃十二指肠溃疡。
有人用归脾丸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39例,经用药3~5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24例,占87.1%;好转者3例,占7.7%;无效者2例,占5.2%,总有效率为94.8%。
用法:每日3次,每次15克,开水冲服,15天为1个疗程。
12、顽固性失眠。
有人应用归脾丸加味治疗气血两虚型顽固性失眠患者39例,结果治愈32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
13、氯氮平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有人报告40例,结果痊愈30例,显效6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1个月为1个疗程,白细胞上升至正常后,即可停服。
三、十全大补丸新用十全补丸(膏、液)来源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含有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熟地黄、白芍、全当归、川芎、肉桂、甘草等,具有补气益血、气血双补的功效。
传统应用于气血双亏、面黄肌瘦、头晕目眩、精神倦怠、心悸气短、失眠、四肢乏力、妇女崩漏等症。
近年来,经临床实践发现,还有如下新功用。
1.抗衰老:对十全大补汤(丸)的研究表明,本方可抑制酯类过氧化物(LPO)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未出现减少的倾向。
此作用可能与十全大补丸(汤)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有关。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自由基有消除的作用,使细胞寿命延长,故十全大补丸(汤)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衰老作用。
2.抗肿瘤:可预防癌症术后化疗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内服十全大补丸,每次1丸,每天2~3次,一般用药4~7天即可显效。
该药对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回升的作用。
3.胃下垂:胃下垂属于气血两虚、中气下陷,故宜用十全大补丸治疗。
方法:口服,每次2丸,每天3次,白开水送服,10天一疗程。
结果:一般服药1~2个疗程即可见效。
该药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4.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人用十全大补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效果满意。
方法:内服,每次1丸,每天2~3次,20天为14-疗程。
结果:一般服药1个疗程后即可见效。
该药有补脾健胃的作用。
5.低血压症:应用十全大补汤治疗低血压患者效果显著。
用法:人参6克,肉桂3克,川芎、炙甘草、白芍各8克,熟地黄、茯苓各12克,白术、全当归各10克,黄芪15克,生姜3片,大枣3个。
另可随症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该药有升血压、抗休克的作用。
6.席汉氏综合征:本病多为产后脑垂体不完全性功能减退所致。
其临床表现一般以性功能减退、代谢功能低下为主症。
可见精神萎靡不振、全身无力、无乳、闭经、头晕目眩、耳鸣等。
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疗法,但效果欠佳。
采用十全大补丸治疗,主要是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对恢复脑垂体功能有一定作用。
方法:口服,每次2丸,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15天为1个疗程。
一般用药2个疗程后即可收到明显效果。
7.顽固性荨麻疹:本病多由体质虚弱、气血亏虚或失治、误治而迁延日久、屡治不愈所致。
用本方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著。
方法:口服,每次10克,每天3次。
并用中药蝉蜕6克,蛇床子20克,乌梢蛇、防风、土茯苓各10克,水煎,每天1剂送服,5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内有实热者不宜服用。
四、妇炎康新用本药现代研制方由丹参、当归、芡实、延胡索、土茯苓、赤芍、川楝子、三棱、莪术、山药、香附等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镇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
传统应用于妇科炎症,如阴道炎、子宫颈炎、附件炎等。
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本品对以下疾病也有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1.偏头痛:内服妇炎康片,每次6片,每天3次,5天为1疗程。
连续服至痊愈为止。
可用药1~2个疗程。
具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2.慢性阑尾炎:方法如下妇炎康颗粒,每次2袋(含量为每袋12克),每天3次,热开水冲服,10天为1个疗程。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炎止痛之效。
3.慢性腰腿痛:方法如下内服妇炎康片6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
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
4.急性泌尿系感染:方法:内服妇炎康片每次6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7天为1个疗程,直至痊愈为止。
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淋的功效。
服药期间,鼓励病人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食肥腻香燥、辛辣刺激之食品,并注意适当休息。
此药孕妇慎用。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五、六味地黄丸新用六味地黄丸乃补肾名方,称谓来自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
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钱仲阳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两味药物去掉,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肾是人的“先天之本”。
一时间,很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
薛己的实践被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临床上的应用,医家发现了六味地黄丸的许多新功效。
代表性的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补益作用。
于是六味地黄丸这家喻户晓的“老药”就有了新的临床治疗用途,用于治疗一些其他疾病。
1.高血压。
用本方加减: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牛膝9克,肉桂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味: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l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苦参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3.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