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五年级语文课各位老师: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主要是交流如何搞好五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刚才的两节课已经就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做了精彩的展示,为我们如何搞好阅读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示范。
因为在座的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五年级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至于如何上好五年级的语文,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
所以我今天在这里主要是就五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些细节问题,综合大家的做法和个人的一些想法,在此作个简要的介绍,可能大家也是这么做,也可能讲得片面,但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的教育教学有所启发。
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五年级的教学,一是正视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宽容和尊重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第二是优化课堂教学,以扎实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第三是善于反思,创新作业的布置讲评,让学生的错误引领我们的专业成长。
一、正视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宽容和尊重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这几年上五年级的教师都知道,因为网点撤并的原因,绝大部分村小的学生都集中在中心小学和兰塘小学就读,而且这些学生大都是留守孩,农村的孩子大都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宽裕,所以学生家长们都是以出外挣钱作为主要目标,好些家长对自己的小孩也许不闻不问,所以在我们老师的心目中对学生家长往往会有怨气。
而且我们知道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但是因为家长们的外出务工,所以家庭对我们教育的支持就显得微不足道,而社会的现状也是对教育不冷不热,所以要想把教育搞好,所有的重力就倾向了学校,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家长,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所以能改变的就只有我们自己了。
所以我觉得在工作时,我们应集中精力去想办法,如何尽力去改变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以使学生的学习最优化。
首先,我们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差这个现实,学会宽容、激励学生。
因为师资的影响,五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的字词句关都没有过好,更不用说阅读和作文能力了。
所以面对着上课时的冷场,面对着作业本上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着朗读结巴以及唱读的现象,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去对待。
其实学生是无辜的,他们极大部分智力都是正常的,从理论上来说都有学好语文的可能,可是因为原来老师教法的不当,或者他们习惯的不好,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造成了学习成绩的千差成别。
因此,当我们知道了学生的成绩很差,哪此方面不足时,就要着手考虑如何给学生弥补,用什么样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帮扶,还是自己每天投入一定的时间,还要选择好辅导的内容。
并且我们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去想通过几个星期或几次辅导他们就能有进步,或者就能取得我们理想中的效果。
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要相信通过我们耐心的教育,他们一定能提高成绩。
其次面对学生的失误甚至错误,我们要宽容,要大度。
不要在课堂上大发雷霆,严加训斥。
当我们要批评他们的时候,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要考虑我们的教育效果。
学了教育学的老师都知道,只要是小孩子都会犯错,并且在任何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表扬,我们成人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去表扬学生,特别是对于差生,更要多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特别是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多角度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例如,你叫一个差生回答《新型玻璃》这篇课文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可能有些差生费好大的劲只能说出其中的一种,而对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很多老师都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愤怒批评、挖苦学生。
我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更多地是要换位思考,差生能说出一种玻璃,比一个都说不出的强多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次你的表现好多了,你说对了一种,下次经过努力,肯定能把全部都说对。
听到这样的评价,差生对老师肯定是很感激的,他下次也就会更努力了,这对培养他的学习信心也是大有好处的。
再次,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人格上所有学生和老师都是平等的。
无论学生的成绩再好,我们对于他所犯的错都不能偏袒,也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的成绩差,我们就认为他一无是处,哪怕是一个白痴,人家也是有受教育权的,他也是有人格尊严的,虽然他自己毫无感觉。
我印象最深的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一个案例,现在说一下,或许对我们在座的会有所启发。
魏书生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教育局长兼班主任而且上语文课的教育专家。
有一次,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我的班。
魏书生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优点。
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
魏书生说,不可能。
我都已替你找出两条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你给他说优点,他反倒脸红了。
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
我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哪!他就来劲了。
他这么一说,就把学生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
有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小孩是得寸进尺的典型,因为受到表扬,就会更加努力,假如每天都生活在你真笨,你没用,你不行的批评中,不管多么优秀的孩子也会变得不行。
虽然说大家在教育学生上很内行,但我仍然觉得我们要每一次教育活动中要三思而后行。
二、优化课堂教学,以扎实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正确认识了学生的现状后,我们就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在设计教案时,要把学生的学情预测放在首位。
1、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课。
在摸清学生的学情后,我们就要潜心钻研文本,这里所说的潜心,就是把自己当作学生去与文本对话,认真思考课文的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去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如果我们的课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表情木然,他的思维就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他的心自然而然就会游离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就达不到面向全体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在刚上课时的五分钟内是高度集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注意力就会疲劳。
因此,我们在上一节课前,首先就要设计好这节课如可切入,如何在一开课的时候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并让学生在高兴或惊讶的状态下去积极思考,以一种亢奋的状态参与我们的课堂。
我想这样的课堂肯定是高效的,学生也是喜欢的,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创造性地备好课。
例如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时,我在出示课题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去解读文本,而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图,图的中间是圆圆的广场,在广场周围有许多路,在路连有一个个的小圆圈表示村庄,然后这些路就纵横交错,在学生看了图之后,让学生感悟到通往广场的路有很多,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哪些内容是图上有的,哪些内容是图上没有的,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很快就知道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图上有,后面的两件事图上没有。
我就顺着学生的回答借助图意理解“星罗其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众多的村庄排列在广场的周围就像棋子一样。
接着质问:“题目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可能描写广场的路却这么一点,难道是作者写文章时偏题了吗?”在学生的疑惑中引出作者所定的两个故事,从而明白,题目实际上是用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比喻人生走向成功的路也不止一条,当命运堵塞一条路的时候,往往还会有另一条路可走。
学生就是在众多的悬念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参与课堂教学,也使我一节课很好地解决了这篇略读课文的重难点。
如果我们的课堂一成不变,你一开课学生就知道你下一步会怎么做,我想过几天学生对你的课堂就会完全失去兴趣,要想学生的成绩提高就会很难。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
我们现在所上的是新课标教材,我们11个老师中有9人都是上一年上五年级的,我们九人对一至四年级的新课标教材都不太熟悉。
五年级毕业班除了课文跟三四年级不同外,好些字词句题目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五年级再重复一遍了。
所以我们有空要去通读一至四年级的教材,读了之后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也是会有帮助的。
新教材是根据年段目标,循序渐进又紧密联系的。
比如说“过渡句”这个知识点,五年级好些学生不太明白,其实早在三年级上册《赵州桥》这篇课文里就已经涉及到了,这篇课文里有“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刚好这就是赵州桥的两个特点,坚固是前一自然段所写,美观是后一自然段所写,还有四年级《颐和园》课文里的“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去唤起学生的记忆,学生记起来就会更快,他也会认为我们的语文也并不难,原来都是在重复旧知识。
再比如关于秋天的词语,其实在二年级每一单元就有很多,并且根据二年级的年段目标,那也是要背的,其他的名言警句、对联等知识在一至四年级都有,只不过是学生遗忘的较快,所以我们老师要能过唤醒学生的旧知,让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减少机械性的记忆。
再就是课文的思想内容,因为现在的教材很注重人文性,所以在选材上比较关注生命与自然,亲情与爱,科技与创新,这类文章在中低年级都已经接触过,我们在上某一主题的文章时,就不能还是定位在表面理解文章中心,而是要联系生活去体验,特别是要把写作知识有意识地贯穿在课堂上,让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把基础知识有机地融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虽然说考试不考朗读,但朗读对我们的应试还是很有帮助的,并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试想,一个学生连课文里的字都读不出,你还指望他考什么呢?所以我们对于学生的基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他读课文,看他能不能正确地读出课文,然后再按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去做,这样对于考试的字音类的题目是事半功倍的。
其他的语文基础如多音字,我们一定要联系语境让学生去记读音,不要单纯地抄几个多音字组词让学生去记,我们在黑板上要板书的多音字,一定要是全班大部分人都读不准的,如果大家都能读好,我们就不必要讲。
而对于修辞手法等语法知识,完全可通过句子对比等让学生体会其好处,不要仅仅说出了某种修辞手法就以为大功告成。
更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知道了的修辞手法引入习作中。
4、抓重点语段辐射课文,不要求面面俱到,要着眼于高效的课堂。
一篇课文能体现文章重点的,往往就是那么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
因此,我们在上一篇阅读文章时,就要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些话,并能句巧妙地借助这些句子辐射全文,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起课文来简单,有条理,也能针对问题有话可说。
切忌逐段分析,把文章讲解的肢离破碎。
还有问题不能问得过碎,要能够设置问题大背景。
例如本册第一篇课文《窃读记》,这篇课文能够辐射整篇文章的句子就是“我很惧怕也很快乐”这个句子,我们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个句子去展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就能够打开,一节课也就活了,我们教学起来也会觉得很轻松。
再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我们对于作者钓到了大鲈鱼后,让学生找到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让学生透过这些词语感受到我很爱这条大鲈鱼,再让学生抓住父亲的语言和神态去让学生感悟,使学生明白父亲其实也非常喜欢大鲈鱼,可面对着捕捞时间没到再喜欢也要把鱼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