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父亲的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引言: 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体制中的重要部分。
往往认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成“局外人”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妈妈承担了主要的教育责任。
实际上,父亲与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优势缺一不可,正如傅雷先生说:“孩子是站在夫母的双肩上成长起来的,少了任何一方就没有了平衡。
”因而实际中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
父亲的教养及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自我认同,性别认识,学习成绩,个人性格,价值观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父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个性品质,父亲能提高孩子社交技能,父亲能促进孩子认知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教育方式,性别认识,价值观,个人性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百分之十五,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家庭不到三分之一。
传统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分工使得家庭教育的重担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如今男女平等女性也承担了越来也来多的家庭责任但大量数据显示母亲仍垄断孩子的教育。
一些父亲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一些人认为父亲应挣钱养家,做大事,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物质保障,就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熟不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需要母爱同样也需要父爱。
他们渴望与父亲交流而不希望父亲只是一个赚钱的机器。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一种雄性的力量,是一种积极的,坚强的,威武的,果敢的象征。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与母亲相比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知识面更广。
父亲的教育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是母亲所不能比拟,也是不可替代的。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认识一般情况下,孩子到2岁时,能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4、5岁,开始有性别意识,而给孩子取名、买衣服和玩具、游戏和孩子谈话等,都传递着社会以及家长对不同儿童的潜在性别期望和标准;5岁左右,能够把某些特定的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如男孩应该勇敢,女孩应该文静。
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对男孩,作用、影响更大。
婴儿期父亲缺失,对男孩性别角色发展不利,影响尤其大。
但同时,女孩性别角色行为也受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同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
(1)对于男孩来说,父亲让儿子成为男子汉,阳刚之气是男人之所以成为男人的根本特征,但女性化的教育越来越使小男孩缺乏阳刚之气。
生活中“男子汉”的缺失,与孩子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孩子脱离母体,首先投入母亲的怀抱,打上女性底色,上幼儿园时,教师和保育员又一色是女性,又给孩子加上一层女性色彩,助长了他们腼腆,懦弱的性格,让他们与男子汉无缘。
长期生活在女性世界,对孩子的身体及心理发展,人格构建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此时父亲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模仿是孩子性别认识的主要方法,因此,最初男孩在家模仿父亲继而模仿其他男性从而形成对男子汉的认识而最终形成男子汉气概。
父亲为儿子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范式,使儿子开始懂得男人应充满活力,身体健康。
在父亲的陪伴下男孩会表现出较多的男子汉气概,性格开朗头脑灵活。
而父亲是他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性别典范,如果家里总是缺少父亲的身影,男孩就没有了模仿的榜样,就会使男孩缺乏男性应有的行为风范、处事模式。
(2)对于女孩来说,父亲决定女儿的幸福指数。
父亲的表现影响着女儿对性别的认识,父亲的形象潜意识终会成为女儿选择男有何改造丈夫的标准,美国和新西兰专家的联合研究中发现,父女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女孩青春期的发育。
父亲对女儿的智力成就也具有影响,女孩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好处是,父亲能够提供较多的教育方面的辅助手段,如计算机词典等。
父亲是可以教给她逻辑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直观展现男性与女性的不同。
因此,能够和父亲关系很好的孩子,大都不会出现性别角色的错误认识。
这说明了父亲首先在孩子的性别认识,形成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直观的作用。
二、父亲是孩子通往社会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会形成依恋,而并非只对母亲一人,儿童不会表现出偏爱母亲而疏远父亲,有时甚至对父亲显示出直接接纳行为比母亲更多。
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的区别在于,父亲把儿童印象外在世界,不再局限与母子亲密关系中,父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人物,他引起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引导儿童对现实的观察,父亲在孩子面前起榜样作用,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1)自我认同孩子0-3岁时,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足够的安全感,这些母亲可以给予;而4岁以后,在孩子建立自信心、适应性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母亲。
父亲通常会用不同于母亲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孩子。
父母更愿意带孩子去探索、去尝试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情,这样,孩子在与父亲玩耍时,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对外界事物的控制感,增强自信心,实现自我能力的认同。
(2)智力与成就动机孩子的智力与成就动机也与父母的与孩子的相互交往中实现的的。
根据卡特考夫斯基的观点,母亲比父亲更多的利用表扬和批评的直接强化方式来增长孩子的智力,而且对男孩比女孩更多的运用这种方法,然而父亲则用更为温柔慈祥的强化方式促进女儿的努力,斯纳里评论道:“对于少年时期的女儿来说,正式父亲积极地参与到他的生活的游戏领域,次使他有能力实现由于母亲的分离,并建立起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提供了不少经典的例子,这些例子说明符合促进女儿认知和智力发展。
英迪拉,印度前总理受到了其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高度影响。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幼年时也岑受到父亲的极大鼓励。
所有这些都表明,父亲显然能够促进女儿的认知发展。
对于儿子,父亲更多采用强化以外的方法来促进其成就和成就的动机。
”罗森等人首先调查了9-11岁的男孩成就动机,结果显示,成就动机高的孩子的母亲,或交给他解决任务的方法,或对结果给予惩罚等,父亲却不交给孩子完成任务的方法。
而只是给予指示启发,对成功或失败不表现出不高兴或不满,只是在背后看着完成任务,对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独立训练颇为热心。
”由此可见在孩子成就动机的引导方法上,似乎与可以窥测出父亲独一无二的表现性作用。
除此之外,父亲还是培养孩子对欲求不满进行忍耐的重要人物。
因为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社会代表,把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忍耐与克己心带入家庭中,并且父亲有作为社会中的家庭代表,把家庭推向社会以求发展。
多种研究表明,没有父亲的男孩,宁愿料理机的到小奖赏,而不愿意在一周后得到更大的影响,总之,没有父亲的男孩,一般对欲求不满的忍耐性较低。
(3)社交需要的满足,社交技能的提高父亲参与孩子的教养、与孩子交往对孩子社交需要的满足、社交技能的提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母亲由于家务负担重、性格等原因,没有父亲那么多闲暇,和机会去进行交往。
而随着孩子长大,学会说话、走路,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与外界交往需要也日益增多,要求扩大交往范围与内容,不再满足于以往的交往方式与圈子,因此父亲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范围,丰富了孩子的社交内容,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要。
同时,父亲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
当孩子在和父亲的游戏中反应积极、活跃时,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也较受欢迎。
因为父亲影响了他的交往态度,使他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另一方面,父亲在与孩子的交往游戏中,较多采用平行、平等的形式,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较少自上而下的直接教导,给孩子更多的操纵、掌握交往过程的机会,这有助于孩子学会更多的社交技能,特别是如何注意、识别、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社会信号,学会运用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并且以此影响他人的行为。
同时,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还会有较强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真诚相待,这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很有帮助。
父亲在孩子实践能力方面用与母亲不同的方式与思维影响力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方面父亲与母亲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形成了互补,从而使孩子的认同更完善。
三、影响价值观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母亲在婴幼儿期的时候发挥最大的作用,而父亲在幼儿期以后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4岁以后的幼儿会变得非常黏父亲,弗洛伊德解释道:这是因为父亲的自居作用,儿童追随效仿父亲,以期望将来也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而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而父亲的爱是要通过争取才能获得的,因此,他们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并以此来获得父亲更多的关注和爱。
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父亲的爱的参与,是不能奢望孩子有和他父亲类似的性格和价值观的。
也正因为父亲是影响孩子个性和价值观最重要的人,所以,从孩子懂事起,父亲就应该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家庭教师,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叫他们如何自尊、自爱,从而使孩子树立起一套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帮助子女形成对事对物正确的评价体系。
为日后的成长与学习打下基础。
(1)父亲的榜样作用父亲在影响儿童发展方面不再扮演次要角色,父亲的角色概念受制于文化和传统观念文化、传统间的差异决定着父亲对儿童教养的特性例如性别角色的定义依不同文化中社会、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等因素而变化。
在某些文化中,父亲在喂养、接送、一般性照料儿童等方面担负着主要的责任;在另一些文化中,父母在照料儿童方面承担的责任是相等的;而在其他大多数传统文化中,父亲在照料儿童方面所起的作用较小。
按传统习惯,父亲被视为家庭群体的供养者,父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孩子接受和保持他所确立的目标感兴趣。
这种状况现在已有所改,在工业化社会,父亲不再把自己视作影响儿童发展的次要角色。
他们认为,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是自己的主要责任,并鼓励孩子对父亲所做的事情感兴趣;同时,帮助孩子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孩子对父亲的接纳反应比对母亲的更积极。
从孩子依恋关系出现之时起,他们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而并非只对母亲一人。
孩子对父亲显示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在父亲出现时,孩子会更多地微笑、咿呀学语、注视和大笑。
在一般情况下,父亲也像母亲一样经常哄孩子,所以孩子对父亲表现出的激动与对母亲的一样多。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父亲与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要比母亲更长。
在与父亲玩游戏时,孩子的积极反应更强烈,而且父亲抱起孩子更多是为了同他们游戏。
这一事实可以解释孩子对父亲的接纳反应为何比对母亲的更积极。
父亲把孩子引向外在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母子的亲密关系。
父亲是向孩子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激起孩子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孩子对现实的观察。
这种作用,不仅影响孩子的情感和认知发展,而且使孩子从父亲的引导中获得对世界的信任感,感到世界是一个以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充满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