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计划与目标管理
a
19
• 1、目的和使命 既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 本要求,也是组织对应社会需求的一种 经营定位,称之为宗旨。
• 2、目标 目标是宗旨的具体化,是表明 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成果 或结果。
• 3、战略 是指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在整体 上所做的谋划,包括发展方向、行动方 针和资源分配方案。
a
20
• 4、政策 是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 用来指导和沟通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动 方针的明文规定。
A
B
C
3 x 1 + 1 0x 2 ≤ 3 0 0
0
D
a
x 1 52
各顶点的坐标值及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 O(0,0) f(0,0)= 700 x1 + 1 200 x2
=0 • A(0,30) f(0,30)= 700 x1 + 1 200 x2
=36 000 • B(20,24) f(20,24)= 700 x1 + 1 200 x2
a
6
二、计划的性质和内容
• (一)计划的性质 • (二)计划的作用 • (三)计划的内容
a
7
(一)计划的性质
• 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a
8
(二)计划的作用
• 1、为组织活动的分工提供依据 • 2、为组织活动的资源筹措提供依据 • 3、为组织活动的检查与控制提供依据
P-销售单价 Q-业务量(销售量) FC-固定成本 VC-变动成本 Cv-单位变动成本
a
58
盈亏临界点的概念
• 盈亏临界点,就是指企业不盈也不 亏时的销售量(产量)或销售收入。
• 它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成本支出恰 好处于均衡状态的一个标志。
a
59
盈亏临界点的基本原理
• 盈亏平衡法原理就是,通过计算确 定企业盈亏临界点,在盈亏临界点, 成本与收入相等,既无利润也不亏 损。当销售量或销售收入超过该点 时,企业就将盈利;低于该点时, 企业将亏损。
a
9
(三)计划的内容(5W1H)
• 1、做什么(What to do it?) • 2、为什么做 (Why to do it?) • 3、何时做 (When to do it?) • 4、何地做 (Where to do it?) • 5、谁去做 (who to do it?) • 6、怎么做 (How to do it?)
a
10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一、计划的类型 二、计划的权变因素
a
11
一、计划的类型
• (一)按计划期的长短
• (二)按计划的职能空间
• (三)按计划的性质
• (四)按计划的约束力
• (五)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 (六)按计划的对象
• (七)按计划的表现形式
a
12
(一)按计划期的长短
1.长期计划 2.中期计划 3.短期计划
目标函数与所有的限制条件都必须 分别是线性函数、线性方程或线性 不等式。
49
a
线性规划法的应用举例
• 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已知生产 一个A产品需要用煤炭9吨,电力4千瓦 小时,劳力(按工作日计算)3个,销 售利润700元;生产一个B产品需要用 煤炭4吨,电力5千瓦小时,劳力10个, 销售利润1 200元。该企业有煤炭360吨, 电力200千瓦小时,劳力300个,怎样 计划A、B两种产品的产量才能使所获 利润最大?
• 8、预算 预算是一种数字化的计划,是 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它 也可称之为“数字化”的计划。
a
22
二、计划的权变因素
1.组织的层次
战略计划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作业计划
基层管理者
a
23
2.组织的生命周期
形成期
绩 效 指导性的
成长期
短期的 更具体的
成熟期
长期的 具体性的
衰退期
短期的、更 具指导性的
a
46
线性规划主要解决的两类问题
一类是最大化问题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使效果最好 或完成的工作最多。
一类是最小化问题
在工作任务确定的情况下,怎样使各种 资源消耗减至最小。
a
47
线性规划问题的三个要素
(1)决策变量 (2)约束条件(限制条件) (3)目标函数
48
a
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条件
a
50
设x1为A产品产量,x2为B产品产量
约束条件方程 9X1+4X2 ≤ 360 4X1+5X2 ≤ 200 3X1+10X2 ≤ 300 X1,X2 ≥ 0
目标函数 maxf(X1,X2)= 700 X1 + 1200 X2
a
51
x2 9x1 + 4x2 ≤ 360
4x1 + 5x2 ≤间
1.业务计划 2.财务计划 3.人事计划
a
14
(三)按计划的性质
1.战略计划 2.战术计划 3.作业计划
a
15
(四)按计划的约束力
1.具体计划
具体计划是指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 在模棱两可,不容易引起误解的计划。
2.指导性计划
只是规定一些一般的方针,指出重点但不 限定具体目标和行动方案。
计划
第五章 计划 第六章 目标管理 第七章 战略管理
a
1
第五章 计划
第一节 计划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第三节 计划的原理(原则) 第四节 计划的程序与方法
a
2
第一节 计划的特点与作用
一、计划的含义 二、计划的性质和内容
a
3
一、计划的含义
(一)计划的概念 (二)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 42 800 • C(34.5,12.4) f(34.5,12.4)= 700 x1 + 1 200 x2
= 39 030 • D(40,0) f(40,0)= 700 x1 + 1 200 x2
= 28 000
a
53
该问题的最优解
所以 A产品的产量为20件 B产品的产量为24件
可以获得的利润为42 800元
a
36
A
P
C
D
图 PDCA循环
a
37
AP CD
AP CD
AP CD
a
38
二、计划编制的方法
(一)综合平衡法 (二)滚动计划法 (三)线性规划法 (四)盈亏平衡法
a
39
(一)综合平衡法
在计划编制过程中,从系统论的观点出 发,根据综合平衡的原理,全面分析各 方面因素,统筹安排诸要素,使其比例 适当、协调运行的一种计划技术。
a
33
(一)编制计划的程序
1、确定目标
2、认清现在
3、研究过去
4、确定前提条件
5、拟定、评价并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6、制订主要计划
7、制订派生计划
8、编制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a
34
(二)计划的实施、检查与调整
1.计划的实施(执行) 2.计划的检查、调整
a
35
计划的循环
• 计划的制定(Plan)、实施(Do)、检 查(Check)与调整(Action)构成了 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完成后又进入下一 个循环,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循环。由此 形成了PDCA循环。
• 利是指利润,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减 去相应的生产成本,即税前利润。
a
56
成 本
固定成本总额
成 本
单位产品固定成本
产销量
产销量
成
成
本
本
变动成本总额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产销量
a
产销量
57
量本利的关系基本表达式
• 利润 = 销售收入 – 成本
• R = PQ – (FC + VC)
= PQ – (FC + CvQ) = PQ – FC – CvQ =(P – Cv)Q – FC
a
4
(一)计划的概念
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 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 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 文件。
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 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a
5
(二)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 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 相互联系的概念。
时间
a
24
计划的权变因素
• 3.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 4.未来许诺的期限
a
25
第三节 计划的原理
一、限定因素原理 二、许诺原理 三、灵活性原理 四、改变航道原理 五、综合平衡原理
a
26
一、限定因素原理
所谓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 现的因素。
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可以影响组织 目标的实现程度。
=( P – Cv)/ P
a
63
量本利分析法的相关指标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 百分比,或者单位变动成本占单价的 百分比。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
=单位变动成本/单价
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1
a
64
量本利分析法的相关指标
保本作业率:保本点业务(额)量占 正常业务量(额)的百分比。 保本作业率=保本量/正常业务量
a
30
五、综合平衡原理
• 第一,计划工作与组织层次、组织部 门的关系。要求各层次、各部门之间 的计划要保持平衡。
• 第二,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的平衡与 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