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一矿一策

煤矿一矿一策

xxxx煤业有限公司“一矿一策”实施方案目录前言 (3)第一章矿井概况 (4)第一节矿井地理位置及交通 (4)第二节资源整合及矿权设置情况 (6)第三节矿井安全生产的合法性 (7)第四节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8)第二章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及完善计划 (9)第一节机构建设及完善计划 (9)第二节人员配备及完善计划 (10)第三节制度建设及完善计划 (10)第三章矿井抽采掘计划 (11)第一节开拓系统、水平划分、采区布置 (11)第二节抽、采、掘计划 (13)第四章矿井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方案 (13)第一节矿井开拓开采存在的问题 (13)第二节矿井各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 (14)第三节生产系统整治方案 (22)第五章矿井“六大系统”建设方案 (22)第六章安全高效矿井建设 (22)第七章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方案 (24)第一节瓦斯治理方案的选择 (24)第二节开采C24保护层 (24)第三节矿井瓦斯抽采系统建设 (27)第四节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措施 (28)第五节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建设保障措施 (38)第八章矿井水患专项治理方案 (38)第一节矿井水患调查 (42)第二节水患治理方案 (47)第九章矿井顶板专项治理方案 (47)第一节工程地质 (47)第二节巷道布置及支护情况 (50)第三节矿井顶板治理方案 (52)第十章矿井灾害预防 (54)第一节瓦斯事故预防 (54)第二节顶板事故预防 (58)第三节水灾事矿预防 (59)第四节火灾事故预防 (60)第五节尘肺病预防 (60)第六节提升运输事故预防 (61)第七节电气事故预防 (62)第八节放炮事故预防 (64)附件 (66)一、前言为尽快完成川经信煤炭函[2010]1230号、川煤监审批[2010]610号、泸市经运行[2010]282号文件对整合工程批复要求,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我矿工程技术人员会同xxxxx煤矿、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xxxxxxx矿业有限公司有关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合作组,集体对我矿在生产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会针,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生产系统整改方案;制定了抽、采、掘平衡计划到、“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安全高效矿井建设规或、瓦斯综合治理方案、顶板管理专项治理方安案、水患专项治理方案、矿井灾害预防等,形成矿井基本建设“一矿一策”刚领性文件。

我矿将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认真组织施工,在规定的建设工期内进入试生产,办理好矿井进入时期所需要的各类手续,及时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编制设计的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2、《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3、《采矿工程设计手册》4、《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17号)5、《关于四川省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安监总厅煤炭函【2008】70号)6、《关于加强煤尘防治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8】159号)7、《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第37号令》8、《关于加强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75号)9、《关于加强煤矿顶板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08】176号)10、《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川经【2008】120号)11、《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12、四川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的通知(川安监[2011]244号)13、《关于推进小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工作的通知》(川安办【2008】73号)14、《关于加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川安办【2008】93号)15、《四川省煤矿瓦斯抽采技术暂行规定》(川安监[2006]404号)16、《关于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安办[2009]32号)17、四川省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评估标准18、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矿井简介一、矿井名称:xxx煤业有限公司。

二、矿井地理位置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位于xxxxx县城160°方向,直距28.7km,行政区划隶属xxxxx营山乡xxx村一社所辖。

区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

从矿区向东行 6.5km至麻城接大(方)纳(溪)公路(321国道),由麻城向北行50km至xxxxx城接隆(昌)黄(桶)铁路xxx站。

从xxxxx城向北行108km至泸州接隆(昌)纳(溪)高速公路和长江航运;向南行120km到贵州大方县城与贵(阳)毕(节)公路相连。

由xxx向南延伸至贵州的隆(昌)黄(桶)铁路和川黔高速公路,经过矿区的东侧,将成为今后矿内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交通较方便(见插图1-1)三、井口地理坐标井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1′56″,北纬27°56′09″;经纬坐标:x= 3091521,y= 35552371。

四、证照情况xxxxxxxx煤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主整合矿井(xxx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

矿井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

矿井属民营合法煤矿,“六证”中四证齐全有效,其中煤炭生产许可证及安全许可证待办,详见表1-2五、标准化及安全高效建设情况按照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川安办【2008】73号文《关于推进小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实际,以煤炭资源整合、技改扩能建设为契机,切实抓好小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小煤矿,要大力推广采掘机械化作业,提高工效,实现减头、减面;对煤层生产能力较高的小煤矿,实现“一矿一区一面”达产的生产格局,力争到2010年实现本地区小煤矿采掘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40%以上。

(一)、矿井安全高效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1、目前所批准的3个掘进头中,有2个掘进头即+1160灰岩运输巷和总回风上山采用P-30耙砂机装矸;放水平硐采用人工装矸。

2、风井井口段50米仍为木材架厢支护;3、巷道喷浆采用干式喷浆机;(二)、矿井安全高效建设方案1、淘汰落后的设备和生产工艺继续完善风井口支架更换工作,即采用9号工字钢拱形支架,架设后再进行喷浆作业,用砂浆覆盖整个金属支架。

2、严格按照《整合工程初步设计》要求进行采掘头面进行施工,正规布置,达产时最终实现“一矿一区,一区两面两头”。

3、提高采掘工作面积的机械化装备水平,逐步提高工人机械化操作熟练程度,提高采掘工作面的单产单掘效率。

(1)开拓系统完成后,岩石巷道施工装备YBZ-1立抓式装岩机,煤巷综掘头掘配备EBZ-75G型。

(2)提前搞好综掘头的岗位练兵,提高熟练操作程度。

(3)对采煤工作面在运行时装备相关设备,并搞好岗位练兵工作。

采煤工作面设备装配列表如下:表4-1-1 采煤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表六、设计能力及实际生产能力我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50kt/a,我矿实际生产能力为仍按150kt/a的规模进行建设。

第二节矿井资源条件一、地质概况矿山含煤地层为二迭系上统龙潭组(P2I)煤系,其上为二迭系上统长兴组(P2C)、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其下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

矿区位于古蔺复式背斜南翼西段的次级褶曲-河坝向斜北翼东段扬起段,产状变化较大,断裂发育,井田构造属中等偏复杂。

二、煤层赋存条件矿区范围内可采煤层有C11、C13、C19、C24煤层,现依次介绍如下:(一)、C11煤层该煤层俗称“大糠煤”。

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长兴组底界10.68~15.21m,平均13.41m。

煤层厚度为0.45~1.23m,平均0.99m。

煤层结构简单,属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

(二)、C13煤层位于含煤岩系上部,上距C11煤层7.01~10.75m,平均8.66m。

煤层厚度为0~1.02m,平均0.73m。

结构简单,属较稳定的可采煤层。

(三)、C19煤层俗称“大炭”、“大花炭”、“白煤”。

位于含煤岩系龙潭组中下部,下距C21煤层6.99~15.39m,平均9.61m。

煤层厚度为0.35~2.04m,平均0.95m,结构较简单,仅一个钻孔见煤点含夹矸1层,厚0.30m,岩性为砂质泥岩。

该煤层属较稳定的大部分可采煤层。

(四)、C24煤层位于含煤岩系下部,层位比较稳定,下距C25煤层 4.77~7.48m,平均6.07m。

煤厚0.60~0.82m,平均0.67m。

煤层结构简单,属较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煤层层间距及岩性特征详见附件《xxxxxxxx煤业综合柱状图》。

三、开采技术条件(一)、地质构造矿区位于古蔺复式背斜南翼西段的次级褶曲-河坝向斜北翼东段扬起段,产状变化较大,断裂发育,破坏了含煤层的连续性,井田构造属中等偏复杂。

河坝向斜轴线近东西,西起云南省镜向东延伸至井田内,全长约40km,向斜进入井田后扬起,向斜轴被F4断层破坏,井田内断层以正断层为主,主要断层有F1、F4、F5、F7,其中F4、F5断层对煤系破坏最大,受F5断层影响部分煤系地层缺失变薄,在走向上,20线以北的猫儿山一带,面积约2km2,含煤地层与xxxxx、黑泥井田均不相连,呈零星分布地段,而矿山处于该矿块范围内。

矿山范围内南部边界F5断层,使该处煤层受到破坏,局部派生小断层,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倾向北东15~45度。

(二)、煤层底板特征1、C11煤层该煤层顶板为深灰色沙质泥岩,含菱铁矿结核。

底板为浅灰、灰色粘土,含菱矿结核。

2、C13煤层该煤层顶板为灰、深灰色沙质泥岩,含少量团块状菱铁矿。

底板为灰、深灰色粘土岩。

3、C19煤层该煤层顶板为沙质泥岩、细砂岩。

底板为灰、深灰色沙质泥岩,含少量团块状菱铁矿。

4、C24煤层该煤层顶板为灰、深灰色泥岩、沙质泥岩。

底板灰黑色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菱铁矿结核。

煤层层间距及岩性特征详见附件《xxxxxxxx煤业综合柱状图》。

(三)、水文地质该矿以往生产过程中尚未发生突水事故。

矿井未开采矿体分布在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

矿区内二叠系、三叠系含、隔水层相间出露。

矿井以往开采未见有因采矿引起的疏干、渗漏等现象。

煤系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长兴组岩溶裂隙水有可能进入矿入;含煤岩系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茅口组岩溶裂隙强含水层水和生产井及老窑采空区积水是未来矿井主要充水水源。

未来矿井发生水害主要为采空区积水突水和底板岩溶含水层突水。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以采空区积水和底板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中等型。

(四)、瓦斯等级、煤尘爆炸性及自然发火倾向鉴定情况历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情况详见表(表1-3)矿井未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

(六)、矿井储量及服务年限矿山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22b+333)384.4万吨,按采取率85%、储量储备系数1.4,按生产规模9万吨/年计算,可供开采约2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