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故都的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Autumn of the Old Capital"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作者:郁达夫
教案设计:鲁坤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习散文鉴赏、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3、理解掌握对比映衬的手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读练结合,引导运用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会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领会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日里,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们读到的是壮丽。

秋风中,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我们读到的是悲凉。

由此可见,同样是秋天,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学习《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秋。

(投影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探讨课文内容
1、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秋。

故都特有的秋色。

2、快速阅读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故都之秋”的特点?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投影展示)是文眼,概括了故都之秋的特色。

2.作者通过哪些景象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板书以学生说的为准)
三、研读课文
(一)师引导分析第三段(听范读品秋味)。

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提示:引导时重抓景与情的关系和写景的角度(例如秋色、秋声)。

(二)分析第四段到第十一段所选景物如何体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四个大组各讨论一个内容)
明确:写秋槐----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触觉、视觉、感觉写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环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小结:作者抓住秋的色、秋的声,通过听觉、视觉等写出了秋的味“清”、“静”、“悲凉”。

四、体会作者情感,引出写作方法。

故都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呢?(根据需要可结合课文后时间让学生联想作者背景。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投影展示)
五、课堂演练
面对战乱的中国郁达夫展示了清、静、悲凉的故都,面对黑暗的旧中国朱自清写出了朦胧的荷塘月色,我们是否也可以借景抒发自己的某种情呢?
提示:先确定情,再选取景,先说后写。

(投影展示)
六、作业:(投影展示)
同学们,现正值阳春三月,请以《家乡之春》为题,写一篇散文,文中要有古代诗词的引用,体现家乡之春的风貌。

字数不少于500字。

小结: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心中有景,笔下才有情。

附:板书设计
秋院清、
秋槐
故都的秋秋蝉静
郁达夫秋雨秋果悲凉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