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中的问题意识
现在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电影,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堕落的世界来说,这也许是最后一种重要的抵抗形式了。
——希腊.赛奥佐罗斯.安哲鲁普洛斯
如果以1905到2004为界,以中国电影走过的一百年为关照,中国电影人始终将电影作为一种反映现实反思民族处境反思文化传统的艺术手段,而非仅仅满足于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即使当电影类型发展的愈加丰富,中国影人也没有丢弃这一根基。
这是我们分析中国电影发展的出发点。
中国电影百年大致可以分为早年的道德图景(1905--1932)乱世的民族影像(1943-1949)分立的家国梦想(1949--1979)与整合的文化阐发(1979 2004)这四个部分,在不同的时期,电影呈现的社会风貌也是不同的,而相同的是电影对于现实的不断叩问。
很多人都在谈论这种电影对于时代而言独具的问题意识,但是其实在电影背后还有一个维度,那就是电影批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电影史也是一部电影批评的历史。
当电影对于社会问题进行反应呈现的时候,影评也在对于电影所暴露的问题进行研究评价。
这是一种叠加的问题意识,后者促进前者的进步,成为时代问题意识反思中的一部分却常常为人所忽略,在一百年内,面对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的电影风潮,中国电影的批评模式也不断改变。
笔者想从电影批评这一角度谈谈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问题意识。
中国电影起步于对欧美电影入侵的反抗,在经过排斥,厌恶乃至于被吸引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电影的认识逐步加深。
在中国最早的电影杂志《电影周刊》创刊号上编辑p27....所以中国电影一起步就带有针对社会现实进行道德教化的功能p28.....。
事实在世纪初的几本电影刊物如《影戏从报》《影戏杂志》中我们也已经可以看到电影评价的起步,在《观孤儿33》启发了早期电影人朝着张扬传统文化和振兴民族电影的道路上走去。
在无声片的探索时期,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片逐渐形成,内容涉及77,体现了明确地社会功利观和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而针对电影早期类型也产生了电影批评的第一个传统,伦理批评模式。
伦理批评以评论影片的伦理道德内容为主要目的,并主要以儒家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为评判标准,主题印象和技巧点评是其主要批评方式,尽管略显幼稚,但也起到了一定规范作用。
从20世纪开始,中国民族电影进入83.....传统的生硬的道德教化对于启蒙后的民众不再有效,为了个性电影事业,不少电影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99......更好的推动了国片复兴运动,超越神怪武侠和古装片,以较强的现实感103....
随着115...117 11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共产电影小组为主的左翼电影工作者活跃在电影批评的的领域内,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原有的伦理批判模式形成瓦解,同时配合新文化运动以崭新姿态革新了中国电影批评。
尽管这种模式仍然以意识为特征,但是超越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层面,而直面了民族社会危机,开始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强调进步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对影片进行“解剖”“警告”在观众中树立“启蒙人”的姿态。
此时的新文化电影批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宣传的趋向,在评价电影的审美和娱乐功能上有失偏颇,但是他所表现的对于电影批评本体的关注,对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在现实主义上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而进入1937年,正式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时期,此时的中国电影批评立足于战时需要,以宣传抗战,鼓动民众为目的,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评价标准。
在大后方成立了团结全国电影人士的抗日爱国组织,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展开了“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的讨论。
122电影的应时批评产生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在尽可能多得情况下引导电影向着传播抗战精神的房县发展,当然这样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尤其是面对中国日伪区,孤岛区121,敌后区不同的统治状况,难以避免的失落了很多优秀电影的成果。
抗战结束后,众人期盼的和平并没有到来,相反,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斗争越演越烈,求进步求民主求自由反独裁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电影批评领域以反正统反市侩,批判现实,提倡民主自由为批评目的。
以影片是否具有现实主义品格为批评标准,以逻辑的历史的表述为批评方式,一批民营影业公司应运而生,打破125 128 135 138
131
新中国建立,从此香港,台湾,内地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框架。
内地电影受到苏联电影理论体系的影响,试图走向明晰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但是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反右,左倾,除毒草等运动的陆续开展,中国内地电影发展陷入迟滞,相应的电影批评也完全局限。
比起1949年之前相对混乱宽松的环境,电影批评者还可以对于电影发展的方向性错误给予批判,而在新中国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以批评影片的政治功过是非为主要目的,以政治标准为影片的批评标准,以政治索隐,主题和典型形象分析为批评方式,电影批评再一次站在意识形态角度却丧失了电影批评原本具有的叩问电影发展,揭示电影问题的功能,在电影文艺丧失多元活力的同时电影批评丧失了问题意识的自觉性,朝着呈现虚无理想,脱离社会现实的方向失控。
这一失控到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达到顶峰,整个国家陷入了无政府的状态之下,面对混乱的局势,千年未有之文化道德破碎,电影的问题意识彻底沦丧,电影的政治批评演变为电影大批判。
在所谓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的时代,电影批评直接成为政治攻击手段,简单粗暴,附和于主观化推理,标志着电影批评的彻底沦丧。
文革结束之后,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电影秩序,电影批评试图恢复现实主义批评传统,以社会功利为目的,增添了人文主义的内容。
而改革开放之后,国外文学历史哲学理论和电影理论大量引进,国内第五代导演放下()在思想和影像上都进行了突破,中国的电影批评进入了本体批评时期。
本体批评模式以关注电影的特性为主要目的,以影片的人文深度和创新意识为批评标准,采用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矫正了之前过于狭隘的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
之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一个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话语,以各种新潮理论为边缘化与的时代。
批评目的,批评标准,批评方式的复杂化,电影批评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如何融合中西批评话语,建构中国电影批评的特色话语体系,仍然是一个难题。
从以上不同时期中国电影批评呈现出的状态看出,中国电影批评始终尽最大可能保持自身自觉的问题意识,持续对于社会风行的电影进行叩问,从而影响社会现实,在中国电影史中发挥了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相比于欧美其他国家,我们的电影批评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电影批评受到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深刻,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这跟中国电影起源时就有的“文以载道”观念有很大关系,一方面他使得中国电影始终坚持关注社会现实,承担起启迪教化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当意识形态过分强化,就窒息了电影批评其他丰富的层面。
二:中国的电影批评是断续的薄弱的,其后有国家社会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贯穿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中的问题意识通常只由电影自身这一单一维度呈现,电影批评该有的反思—即对于电影的问题意识往往处在盲目状态,电影批评只是电影创作的附庸,如同隔靴搔痒,不能为电影创造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意见。
三:在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有传承性的成熟的批评家体系,电影批评家的素质总体来看显得并不够高,缺少职业性和权威性的电影批评家,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
这一点在当今时代尤为
明显,无论是之前对于张艺谋的《长城》这一资本商业新运作模式的恶评如潮.......还是对于豆瓣等媒介评分的炮轰与限制....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当今时代,电影评价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电影批评的自由度还是十分有限。
四当我们学习中国电影史时,最终还是为了当今发展的现实价值,面对资本,作为商业行为的电影与作为文化现象的电影之间的“影响线”或力量线就是双向的......
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面对电影的无限潜力,说道“人类在以这些威力空前巨大的新工具征服大自然当中所创造的这种艺术,难道不正是作为新思想意识的前奏而闪现在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