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

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瓷器赏析青花缠枝莲纹三足炉明陈设品高12.9厘米口径17.6厘米足径12.4厘米器通体呈六花瓣形,折沿,短颈,鼓腹,下置三足。

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长方框内横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

腹部为缠枝莲纹。

明正德皇帝因崇佛迷道,传旨御窑厂制作各式香炉,有筒形、四方形、象耳炉、花瓣形等多种器形,青花器多绘折枝花卉、缠枝灵芝、阿拉伯文等。

器造型规整,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釉面泛青,采用双钩平涂描绘技法,线条流畅,画风秀丽纤细,为正德青花的代表作。

黄釉盘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

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低温黄釉瓷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

黄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明宣德黄釉釉面肥厚,釉色较深,不及弘治黄釉细润,弘治黄釉比成化黄釉显得深厚,而比正德黄釉又浅淡。

弘治黄釉器胎白质细,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釉色淡雅娇嫩,光润如鸡油,世称“娇黄”、“鸡油黄”,又因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在历朝黄釉瓷器中有极高的声誉,为明清黄釉的典范,其烧造技术已臻炉火纯青。

弘治黄釉器造型以碗、盘居多,罐类大件器物较少见。

绿彩云龙纹盘明陈设品高4.1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0.4厘米盘撇口,弧壁,塌底,圈足。

内心与外壁均以白釉为地刻填绿彩云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白釉绿彩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锥拱纹样,然后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施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露胎的花纹上填以绿彩,入窑低温烘烤而成。

弘治时期白釉绿彩瓷器承袭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器型轻盈秀逸,纹饰线条柔和,以碗、盘多见,饰刻填云龙纹。

绿彩龙纹盘明陈设品高4厘米口径19.9厘米足径12.2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广底,圈足。

内外壁主题纹饰绘绿彩云龙纹,隙地刻划水波纹,外口沿青花绘锦纹一周。

白釉绿彩瓷始于明代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均有烧制,三朝器物其造型,纹饰均类似,多以龙纹为饰。

有盘、碗等器型,洁白的釉地上绘以绿彩纹饰,对比鲜明,清新悦目。

后世仿品颇多,以清代康熙制品为佳。

弘治一朝,御窑厂久停,弘治皇帝十八年不言窑事,故弘治器物遗存不多。

此器胎薄体轻,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肥润,龙纹形态生动,纹饰线条纤细舒展,辅以青花边饰,较为新颖别致。

青花婴戏纹碗明陈设品高6.8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5.4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

器青花装饰,内口沿绘锦纹,内心、外壁绘婴戏图,小童尽情嬉戏在大自然中,或骑木马、或扑蝶、或蹴球、或放风筝等。

婴戏图是中国瓷器装饰纹样之一,较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上。

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瓷器上,有刻划、印花、绘画等技法装饰的婴戏纹。

明清时期更为流行,婴戏图其内容多样,以婴戏莲、放风筝、放花炮等多见,人数也不尽相同,小童天真烂漫,姿态各异,雅趣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洋溢着自然活泼的情趣,欢愉之态跃然而出。

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装饰婴戏题材,以郊外婴戏和庭园婴戏最为常见,应是受到明代中期人物史实风俗画盛行的影响,婴戏图多以夸张手法描绘,比例失调,有头重脚轻之感。

此器青花色泽淡雅,笔意柔和,人物景致虽寥寥数笔,已达形神皆备,出神入化的地步,纯朴率真,童趣洋溢,展示出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洒脱飘逸的艺术风格。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明陈设品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足径20.4厘米盘撇口,弧壁,广底,圈足。

器内、外以黄釉为地绘青花纹饰,内心为折枝石榴花纹,内壁为折枝硕桃、柿子、樱桃、荔枝四种瑞果纹,外壁为折枝莲纹,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外底糊米痕砂底。

黄地青花为青花瓷品种之一,其制作工艺是在青花烧成后再于白釉上挂黄釉,复炉850℃~900℃低温焙烤而成。

凝重艳丽的青花与色泽淡雅的黄釉地相互映衬,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地青花瓷明代宣德始烧,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烧造量较大。

其造型和纹饰基本相同,器物相近者,掩其铭款难辨其朝代。

成化盘多边款砂底,弘治、正德为釉底年款,宣德二者兼有。

所绘图案吉祥,寓有子孙昌盛,连绵不断之意,纹饰排列别致,极富装饰效果,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987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成化地层曾出土此类盘。

斗彩婴戏纹杯明陈设品高4.9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2.7厘米杯直口,深腹,圈足。

外壁饰斗彩婴戏图,分为二组,一组为放风筝,一童奔跑拉拽风筝,一童在旁观望;另一组三童作斗草游戏,画面衬以流云、柱石、棕榈、芭蕉、青草等。

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斗草、放风筝是古代孩童传统游戏,晋人宗懔《荆梦岁时记》记童嬉的节令游戏,五月五有斗草之戏。

唐代路德延《孩儿诗》通篇记孩童的各式游戏,“斗草当春径,争球出晚田。

柳旁庸独坐,花底困横眠”。

明成化年间,皇帝及万贵妃喜欢珍宝及精美器物,宫廷对瓷器需求猛增,制作精益求精。

斗彩瓷是成化时期的精细之作。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五“成窑”记:“成化厂窑烧造者,土腻埴质尚薄,以五彩为上。

”明人、清人在著书立说时将明成化斗彩瓷器统称为“五彩”。

著名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评:“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成化官窑大器少见,器物有杯、盘、高足杯、碗、罐等,因此时饮酒品茗之风盛行,传世品多见杯类,此器为其代表作。

轻灵秀巧,胎薄体轻,釉质肥腴,施彩清新典雅,画意清新,玩童雅趣,活泼可爱,笔意纤柔,为斗彩器中的名品。

铭款笔法生动,陈浏《陶雅》称:“成化楷法峭劲,姿态飞动。

”成化斗彩瓷器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得后世敬仰。

此杯明代嘉靖、万历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竭力仿效制作。

尤以明代嘉靖仿品制作较精,其形制太小,纹饰布局等均完全仿照成化斗彩婴戏杯,绘制笔法更加稚拙朴实,由于青花用料不同,嘉靖器选用回青料,青花蓝中泛紫,呈色浓艳;而成化选用的平等青料,蓝中泛灰,青花发色淡雅,时代特征鲜明。

斗彩葡萄纹高足杯明陈设品高6.7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3.6厘米杯撇口,浅弧腹,下承以喇叭中空高足。

外壁饰斗彩折枝葡萄纹,葡萄与叶子覆以浓重的紫彩,茎蔓填以黄彩,口沿、近足处饰青花弦纹,足内边自右向左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代成化时期的瓷器质量高超,备受世人称赞。

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有“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的赞语。

明王士性《广志绎》记:“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

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

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

”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成窑以五彩为上,其画彩高轶前后,以画手高,彩料精也。

”此杯为成化官窑的创新器形,精美秀巧,施彩明艳,绘工细腻,施彩多采用平涂技法,叶无反侧,诸彩浓淡相宜,尤其是葡萄采用了成化斗彩中著名的“姹紫”绘制,串串低垂成熟的葡萄,饱满晶莹,明谷应泰《博物要览》有“成窑上品,无过五彩。

……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的赞誉。

斗彩花蝶纹罐明陈设品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罐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圈足。

通体以红、黄、绿、赭和青花等斗彩彩绘折枝花卉山石纹,数只彩蝶飞舞其间。

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成化时期烧造的斗彩器,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争奇斗艳,雅丽精致,堪称陶瓷艺术中之珍宝。

清人朱琰《陶说》评:“古瓷五彩,成窑为最,其点染生动,有出于丹青家之上者。

画手固高,画料亦精。

”此造型源自明永乐时期翠青釉罐,成化时期有斗彩、五彩和青花品种,装饰纹样有牡丹飞蝶、九秋花草、缠枝莲花、莲塘水藻纹等。

造型饱满,胎质细腻,釉质温润肥腴,施彩明快艳丽,色彩缤纷,画意生动,绘制纤柔精细,疏朗明快,颇显宁静平和之气,为成化斗彩器中的精品。

《博物要览》记:“成窑上品,五彩供养浅盏,草虫浅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美可人。

”明成化瓷器上承明永宣之精萃,又锐意创新,一改永乐宣德时期雄健豪放的风貌,瓷器造型多玲珑秀奇,胎釉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

《竹园陶说》评:“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

”青花八宝纹高足杯明陈设品高8.6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3.7厘米杯撇口,弧壁,深腹,下置中空高足。

外壁青花装饰,绘有折枝莲托古钱、如意、银锭、方胜、宝珠、犀角、珊瑚、蕉叶八种“杂宝”。

足内自右至左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成化时期的御窑厂瓷器烧造日益兴盛,《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间,遣中官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成窑瓷器烧造品种繁多,有青花、斗彩、白釉、黄釉、蓝釉、釉里红、青花绿彩、黄地青花等,以青花瓷为主流产品。

成化青花选用“平等青”料,呈色浅淡柔和,典雅宜人,纹饰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备受世人所推崇。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就当却步也。

”成化帝佞佛,佛以莲花喻妙法,各种净土均称莲花藏世界,又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又与“清廉”的“廉”谐音,象征着高雅与清廉,深受文人雅士的称颂,故成化时期瓷器多见莲花纹作装饰。

“杂宝”为佛教中的八件宝物,瓷器上装饰的吉祥纹样之一,始见于元代,明清时期非常流行。

此杯为明成化时期典型器,造型隽秀,胎薄质细,釉面洁白莹润,青花发色淡雅明快,纹饰潇洒流畅,为皇室佛前供器。

此类成化器物深得清代雍正帝珍爱,传旨御窑厂仿制,制作较精细,足以乱真,常铭雍正本朝款或成化伪托款,款识笔力纤弱,无成化款识挺拔有力。

青花高士图梅瓶明陈设品高33.2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1.5厘米瓶撇口,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

通体青花装饰,肩部钱纹锦地海棠式开光,内绘折枝花卉纹,腹部通景绘高士图,高士立于郊野,旁有童仆捧剑侍候,左侧一男子向高士揖拜,周围衬以祥云、松树及山石花草,构成一幅祥和的人间仙境。

正统、天顺年间,社会混乱,面对动荡不安的现实,使人们产生超凡脱俗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寄托人们对美好平和生活的追求,此类高士图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所绘人物冠带、衣衫飘拂,表情生动,用笔豪放不羁,线条挺健有力,画意洒脱飘逸,艺术风格活泼自然,有文人画的笔情墨意。

画面笔触不甚清爽,所绘云纹,粗重豪放,呈灵芝状,时代特征鲜明。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明代瓷绘:“明代绘事,人物虽不甚精细,而古趣横溢,俨有武梁画像遗意。

”青花狮子戏球纹梅瓶明陈设品高37.8厘米口径5.2厘米足径13厘米瓶小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