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肖兴威(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北京100714)摘要:论述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重大意义,在研究分析国内森林资源监测状况和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战略中图分类号:F326 2;S757 2;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22(2004)03-0001-05S trategic Ideas for the Constru 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S ystemof Forest Resou rces and Ecological C onditions in Ch inaXIAO Xingwei(Depar tmen t o f Forest Resources,S FA ,Beij ing 100714,China )Abstract: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w 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situ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and directed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e g eneral frame of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system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colog ical conditions w as put forw ardKey words:forest resources,ecological conditions,comprehensive monitoring,strategy 收稿日期:2004-03-06;修回日期:2004-05-25作者简介:肖兴威(1958-),男,黑龙江巴彦人,在读博士,长期从事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1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意义资源与环境是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主要任务。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战略思想,即: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同时指出, 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新世纪林业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世界林业发展的进程看,一般都要经过森林原始利用、木材过度利用、森林恢复发展、多功能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五个阶段。
中国林业目前整体上处于以木材生产利用为主的发展阶段,一只脚刚刚从木材过度利用阶段拔出,另一只脚才踏入森林恢复发展阶段的初期。
按传统的发展方式,森林恢复发展阶段还要经过治理小于破坏、治理与破坏相当、治理大于破坏三个阶段,才能逐步转入多功能利用阶段。
中国林业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以六大工程为载体,通过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五大转变,跨过 边治理、边破坏 的发展阶2004年6月第3期林业资源管理F OREST R ESOU RCES M ANA GEM EN T June 2004NO 3段,直接进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多功能利用阶段。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按常规的发展速度需要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提出了50年基本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核心的问题就是通过监测手段掌握其发展趋势,然后经过不断调整和控制,使之按照预定的轨迹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可持续林业没有一成不变的终值目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息的,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也会随发展而变化,可持续发展是不断协调不断调整的过程。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是实现动态管理、协调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效评价、编制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林业宏观政策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在目前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新时期,在原来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无疑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
2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及评价2 1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1953年,根据全国林业调查会议精神,国有林区逐步开展了森林经理调查,各省也陆续开展了森林资源调查。
在60年代,我国在森林资源清查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和试点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抽样调查技术。
1973年,全国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森林资源清查全面展开,即 四五 清查。
本次清查以县为单位进行,侧重于查清全国森林资源现状。
经过四年多时间,至1976年各省先后完成了全部调查任务。
1977年,农林部决定建立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自此以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以连清复查为基础开展。
1989年,全国设立了东北、华东、中南、西北四个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机构。
从1999年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开始,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3S)等新技术已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到2003年为止,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监测范围已经覆盖除港澳台以外的全部国土范围,整个监测体系也日趋完善。
从2004年开始,新一轮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已全面展开,这次清查除进一步推广应用新技术外,将对清查内容作适当扩充,把森林生态功能、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等反映生态状况的内容纳入到监测范畴之内,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正朝着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方向健康发展。
2 2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简要评价2 2 1 取得的主要成就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查清了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为国家林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使我国具备了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估能力,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经过全国广大林业调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连清体系在规模和技术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得到了很多国外林业专家的广泛赞誉。
二是为国家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为全国和各省编制林业发展规划、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推动了技术进步,带动了地方各级监测体系的发展。
2 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前新的林业发展形势下,我国现行的连清体系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不能满足新形势林业发展和参与全球资源评价的需要;二是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时效性差,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体系惯性大,抗干扰能力弱;四是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进步较慢,新技术应用不充分;五是国家级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六是缺乏专家支持系统。
近十年来,随着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我国已逐步开展了对荒漠化土地、湿地、野生动植物、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与生态状况有关的专项监测工作。
但是,由于各专项监测条块分割,主管部门不一,各自为政,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较大浪费,增加了监测成本;二是整体监测工作不协调,数出多门,成果数据缺乏权威性;三是难以形成统一的信息处理与综合评价能力,不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
因此,以现有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基础,逐步整合各专项生态监测,建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既是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我国林业综合信息处理与评价能力、更好地为林业和2林业资源管理第3期生态建设服务的必然要求。
3 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森林资源监测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林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与世界林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森林资源清查与监测以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为重点,主要为木材生产和利用服务。
此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出现了森林多资源清查的概念。
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行的森林多资源清查,就包括了野生动物资源、牧草资源、游憩资源、木材资源、水资源、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其他资源(公园、风景河流、历史遗迹等)共8个主要方面。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森林作为一种环境资源的重要意义,决策者们不论在地方或全球范围,都正在将国家级森林资源清查用于环境监测。
如德国在原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于1984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以酸沉降危害为主的森林健康调查,以后每年在7-9月份都进行一次。
80年代,欧洲成立了 空气污染跨国长期公约组织 ,有德国、法国等8个国家参加。
该组织决定从1985年起各国每年进行一次森林损害调查,用于对整个欧洲的监测。
由这一组织发起的 空气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评价与监测国际协作规划 (ICP Forests),到1992年参与的成员国达到了34个。
美国和加拿大也与ICP协作,在北美洲开展了森林健康监测,其中美国的森林健康监测体系由美国林务局、环保局、土地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和各州林业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1992年1月,国际林协(IU FR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召开了森林资源清查与监测工作会议,并于1994年正式出版发行了 国际森林监测指南 。
根据这一监测指南,涉及的监测因子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退化、立地类型、土壤类型、地形、权属、可及度、生物量、木材蓄积、其他林产品、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野生动物、人为影响、流域等16大项,但不同层次的监测,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国家级和全球水平的森林监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等5项都是重要监测项目。
另外,按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土地覆盖/利用监测、森林资源监测、生物量监测、环境质量/森林健康监测4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