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国庆阅兵看改革开放60年的发展道路(形势与政策作业)

从国庆阅兵看改革开放60年的发展道路(形势与政策作业)

从国庆阅兵看改革开放60年的发展道路
一条六十年的漫漫长路,中国从过去的满目疮痍变成了如今的繁荣富强,经历无数风雨,熬过多少苦痛,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迈向伟大的复兴。

在中国六十周年的华诞上,我们迎来了第十四次国庆阅兵。

这次阅兵展示56个方(梯)队,其中徒步方队14个、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

展示的52型主要装备,全部是国产装备,近90%是首次参阅。

如三代战机,上次受阅的是从俄罗斯引进的苏-27,这次是我们自主生产的歼-10和歼-11。

这次参阅飞机有12种15型,150余架,涵盖空军、海军和陆军航空兵现役主战机型。

参阅地面装备500余台。

在这次阅兵中,最为吸引眼球的是,战略核导弹方队、陆基巡航导弹方队、预警机梯队、99式坦克方队和中国首批女战斗机飞行员驾驶国产战斗机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

充分体现了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体现了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趋势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方向,体现了我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阅兵式上,胡主席身穿深灰色的中山装,折射出新中国“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的发展理念,折射出党和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亲民形象。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家元首在阅兵式上一直采用平民装,一直演绎着穿中山装参加阅
兵仪式,我国政府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思想但不守旧,在改革开放中兼容西方有用的
文明,中国人的脚步正在追随着世界的文明与发展前进。

我们开放的中国能吸收各民
族、各国家文化中的精华,倡导“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古为今用,他为我用”,体
现了一个真正讲文明,追求世界和谐发展的民族和国家。

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领导人以人为本的亲民形象在国际上焕然一新。

在长达3个小时的阅兵中,我们真正地感到了祖国国防的强大,同时也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深深地感到,从1949年到2009年,一条六十年的长路,一头连着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中国,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中国,是一个自信的中国,是一个发展开放的中国,是一个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中国。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中,一连串的数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6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翻番,贫困发生率降至1.6%,文盲率降至6.6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今天的中国,与60年前相比,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当时一年的总量,国家的财政收入是那时的1000倍;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穷国弱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了6.4%,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2007年就超过了美国。

2008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逆势强劲增长,总量突破3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也从1952年的1.3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世人的想象!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令世界惊叹!。

工业发展
工业是现代化的脊梁,拉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
世界制造业大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在落后工业大国基础上,用6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至300年的工业化历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60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我国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形象,并且随着“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已经建立起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和通信业体系。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0.73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

人们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商品,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如今,我们不仅能造汽车,而且高端的火箭技术已经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服务。

“中国制造”,更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

工业产品的产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

农业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中国的农民一直以来都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问题、农业生产始终是头等大事。

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全世界挨饿。

曾几何时,西方人对中国粮食生产能否自给忧心忡忡。

但今天的事实证明:中国人结束了食不果腹的饥困生活,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中国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2007年已增至4140元,比1978年翻了5番,中国粮食的总产量2008年达到了5.25亿吨,而1949年时仅为1.13亿吨。

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7倍,达到52871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全年棉花产量750万吨,油料产量2950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7269万吨,水产品产量4895万吨;全年木材产量7894万立方米。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2008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6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76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71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3万公顷;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8472万公顷,农机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82190万千瓦。

总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用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我们用我们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

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开放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发展,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初,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向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
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

“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407亿美元。

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2008年为19460美元。

财政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以及连年战乱中走出的国家,用一穷二白、国力空虚来形容毫不为过。

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国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国家的财力上。

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只有区区62亿元,到2008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近60年增长了约 1000倍!从62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从100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则用了21年的时间;而从1万亿元到突破6万亿元,却只用了9年的时间。

令人振奋的数字,印证了我国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历史进程。

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使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使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本次阅兵式,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军事现代化的最新成果,赋予1949年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全新的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算是短暂,但伟大成就的效应及影响却是长期的。

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闪耀夺目的光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