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1-4-知识管理4知识分类
01-4-知识管理4知识分类
隐性知识5:隐性知识特性(3)
隐性知识以人为载体; 隐性知识是冰山的一角; 人们表达出来的的比实际拥有的少; 人们意识到的比实际拥有的少。
隐性知识5:隐性知识特性(4)
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性:
1)环境依赖性。隐性知识在产生过程中,对个 体与团队的性格、经历、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环 境具有依赖性。 2)模糊性。隐性知识以一种非格式化的、未编 码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脑海或一定的组织形态之中, 由于它非结构式的表达,它难于与人交流与共享。 3)个体性。它是个体或团队的心智感悟与判断, 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与心智模式。
知识的其他分类2
根据用途分类:
关于顾客的知识 关于产品的知识 关于流程的知识 关于竞争者的知识。
根据知识的所有者分类:
个人知识 社会知识
知识的其他分类3
按知识的应用分类
(1)事实知识(Know-What) (2)原理知识(Know-Why) (3)技能知识(Know-How) (4)人力知识(Know-Who)
知识的其他分类4
按知识的共享程度分类
(1)个人知识 (2)组织共享知识 (3)组织受控知识 (4)社会公共知识
按知识的发展周期分类
(1)发展中知识 (2)核心知识 (3)基本知识 (4)过期知识
知识的其他分类5
或
1、孕育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4、衰退期
隐性知识2
Know - care (价值观) Know – which (偏好) Know – why (经验) Know – what (认知) Know – how (技能) (技能)
隐性知识4:对隐性知识的研究
60年代由波拉尼提出; 野中郁次郎将其用于创建组织学习理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领 域中最核心的议题。
•工业时代以前,知识的功能主要是“自我认识”。 “苏格拉底命题”:德性即知识。 • 当社会生产力逐渐得到发展以后,人们开始意 识到知识所具有的“实用性”,开始重视生产活 动所需要的实用技能。但知识在“还俗”的同时, 也走向了“实用”的误区。在知识观上形成“高 深知识”与“实用知识”的分野。 •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传统界 线日趋模糊,通过经济规律与法则而实现的对知 识的生产、占有、配置、分配和使用,使原有的 “知识观”获得全新的涵义,即知识和经济一体 化,知识经济在崛起。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1
无法用文字或句子表达的主观且实质的知 它通常深植于个人的行为、经验、想法、 识。它通常深植于个人的行为、经验、想法、 价值观或情绪之中,且与特别情境有关, 价值观或情绪之中,且与特别情境有关,同 时难以明确化(articulate) (articulate)、 时难以明确化(articulate)、形式化 (formalize)与沟通 与沟通(Polanyi, (formalize)与沟通(Polanyi, 1967; Nonaka, 1991; Nonaka& Takeuchi, 1995; 1998)。 Nonaka& Konno, 1998)。
知识是人类唯一的属性
在复杂、不确定 复杂、 复杂 不确定的环境中为实现 目标而采取的有效行动的能力 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文献不能理 解外部环境的变化, 不具备这种行动 能力,而且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也不 会具备这种能力。
知识的其他分类1
Nolan Norton, 1998 公开性知识(declarative) 过程性知识(procedural) 因果性知识(causal) 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相关性知识(relational)
---野中郁次郎
“隐性知识是对个人感知的训练,它很难口 耳相传,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但 当他知道这些时,又不能表述它”。
---波拉尼
隐性知识5:隐性知识特性(2)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
毛泽东
“隐性知识是指那些认识主体所知道的东西, 它来源于经验,体现着认识主体的信仰与价 值观。” “隐性知识可以用于行动,最有价值。隐性 知识是新知识产生的最重要的基础,因为, “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转 化” ---野中郁次郎
隐性知识4:对隐性知识的研究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难以文字记录和传播的知识
技术要素:技术诀窍、技能和能力; 认知要素:分析问题、判断力、前瞻性; 经验要素:经验和阅历; 情感要素:直觉、偏好、情绪; 信仰要素:价值观、人生观、目标倾向。
隐性知识5:隐性知识特性(1)
“隐性知识无法编码和显性化,人们很难通 过阅读手册或通过听讲座获得它,它必须通 过体验才能学习” 。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差异
隐性知识
主观的; 受特定环境影响; 价值观和信仰; 直觉和判断力; 预见力; 经验、动手能力、 秘诀; 难以传递和复制。
显性知识
客观的; 不受特定环境影响; 理性知识; 付诸文字; 关注过去; 抽象; 容易传递和复制。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
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比较 :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知识观的嬗变
是指可以用形式化与制度化的言语加以传达的知 识(Polanyi,1967) 为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表达的客观且形而上的知 识(Nonaka& Takeuchi, 1995) 有规则也有系统可循,且容易藉具体的数据、科 学公式、标准化的程序或普遍的原则等系统化的方 法来沟通和转移(Nonaka& Takeuchi,1995; Cavusgil,2003) 个人的外显知识包括容易说出或写下的个人知识, 而群体的外显知识则存在于标准作业程序、文件、 信息系统与法则中(Lyles & Schwenk, 1992)
01-04 知识的定义和分类
——以显性知识 与隐性知识的划分为主
知识的定义1 知识的定义
《韦伯斯特词典》:“知识是通过实践、 研究、联系、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状态的认 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包括 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总和。” 《现代汉语词典》:知识是“人们是造 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 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知识是“人们在日 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 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 识。”
隐性知识6: 隐性知识产出的哲学基础
天 人 合 一 人 我 合 一 身 心 合 一
隐性知识VS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VS隐性知识
相互依赖、共同加强知识的质量。 隐性知识提供了一个发展、解释显性知识 的基础。(Polyani, 1975) 要理解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必不可少 的!! 人们成功的交流(显性知识的交互)要求 他们的隐性知识有重叠之处。 人们的弱联系(非正式的沟通)可以促进 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1
可被个人或群体所掌握的共同合作经验与对事 件的解释(Cavusgil, 件的解释(Cavusgil, 2003 ) 个人的内隐知识可在员工的计划(scheme)、 个人的内隐知识可在员工的计划(scheme)、 (scheme) 技能、习惯与抽象的知识中所发现; 技能、习惯与抽象的知识中所发现;而群体的内 隐知识则存在于管理计划中、 隐知识则存在于管理计划中、组织对过去合作经 验的意识(consensus) 企业日常作业、 (consensus)、 验的意识(consensus)、企业日常作业、企业文 职业文化中发现(Lyles 化、职业文化中发现(Lyles & Schwenk,1992;Nonaka& Takeuchi,1995; Cavusgil,2003)。 Cavusgil,2003)。
知识的定义2 知识的定义
《辞海》:“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 验,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 国内学者: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以及感悟 所得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经验的结晶。 知识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 ——罗素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 和。 ——现代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