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地形

江苏地形


视频欣赏
一、江苏地质 (一)地质构造 1、北区 (1)苏鲁地盾区 (2)徐淮坳褶带 (3)鲁西断块 (4)郯庐断裂带 2、南区 (1)苏北坳陷带 (2)下扬子台褶带 (3)太湖—钱塘褶皱带
以盱 眙- 响水 为界
北区
形成 时间
地壳运动
地层垂 直分布
地表岩层水平分布
太古 代
比较稳定, 古生代、 苏鲁地盾区-主要为太古代岩层,南部有50-350米新生 代沉积物。 以隆升为 中生代 主 岩层多 徐淮坳褶带-古生代早期与晚期地层。古生代中期地层缺 缺失 失。(古生代晚期地层为含煤层)。 鲁西断块--地表被新生代地层覆盖。地下有古生代晚期 含煤层。 郯庐断裂带—表现为地垒构造,即新沂、宿迁、泗洪境 内的丘陵。太古代已有活动,达万米之深。有地幔物质 存在,产金刚石。 不稳定, 以沉降为 主 元古代 以来各 个地质 时代的 岩层发 育完整 苏北坳陷带-深厚新生代沉积层。 下扬子台褶带-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地层几乎都能找到。包 括岩浆岩。 太湖—钱塘褶皱带-山地为古生代岩层以及岩浆岩。其余 为新生代沉积物。

2、江苏低山丘陵和岗地 (1)东北低山丘陵—包括两列,一列位于东海和赣榆县境内; 一列位于连云港市郊的云台山组成。 其成因为褶皱-断块山。 云台山最高峰海拔625米,为江苏省最高峰。 云台山区于1711年—1855先后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成为陆地。 (2)西南低山丘陵---北起盱眙,南达宜溧山地,东接江淮平原 和长江三角洲,西和南与浙江、安徽山地相连。 其成因褶皱、断裂以及岩浆活动。 1)仪六盱丘陵—主要由岩浆活动形成。比如六合的灵岩山、 金牛山、桂子山、江山等。 2)宁镇—茅山低山丘陵----主要由褶皱作用形成。 3)老山山脉—主要由褶皱作用形成。 4)宜溧低山丘陵--主要由褶皱、断裂作用形成。 介于上述山地之间为河谷平原和湖盆平原。比如镇江-扬州以 西的沿江平原、秦淮河谷地、滁河谷地石臼—固城湖盆地等。 (3)长江三角洲平原上的残丘 (4)黄淮平原上的残丘
第二章 江苏地质 地貌
宇宙形成—“大爆炸”理论。 宇宙最初的模样像一个豌豆大小的物体,处于极高温 和超高密状态,悬浮于一片没有时间的真空,在距今 120亿年时开始爆炸。其形成过程为: 在宇宙诞生10-44 S之后,体积急剧暴胀;在1034S迅速膨胀约为10100倍;1S钟内,温度仍然高达 1032K,原子、分子无法存在,推测可能存在辐射能以 及电子和中微子、质子、中子;3min后,温度下降到 109 K以下,核反应开始启动,质子和中子聚变为氘核、 氦核和锂核;百万年前后,温度降至107-6k, 原子核、 电子、质子组成等离子体;2.5亿年后温度降至103 K, 中性原子形成,等离子体复合成为正常气体;10亿年前 后星系开始形成;50亿年前后开始出现首批恒星; 100亿年前后形成太阳系 。
(3)东部滨海平原—北界-射阳河口、西界-串 场河、南界-东串场河滨。 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 1)1128年前—慢 2)1128—1855—快 3)1855年以后—慢, 但比1128年前快。 此平原地名多洼、荡、 滩洋以及坎、墩、圩。
(4)长江三角洲平原—位于镇江、扬州以东。北界-新通扬运河、 东串场河;南界-杭州湾;西界-10米等高线与西南低山丘陵为 界。 1)旧三角洲—北岸从扬州-泰州-海安-如皋-如东,然后与岸外 沙堤汇合;南岸从镇江-江阴-太仓-上海,然后与杭州湾北岸沙 嘴相连。形成于7000-2000aBP 其成因为长江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2)太湖平原—位于旧三角洲与10米等高线之间。 其成因有三说。一为泻湖说;二为构造说;三是撞击说。 3)新三角洲—位于旧沙嘴之间的沿江、滨海以及沙洲组成。 其成因为长江近2000年堆积而成。其中沿江平原大都由古沙 洲并岸而成,比如,靖江、海门、启东、张家港等。
(1)黄淮平原(淮北平原)—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 1)黄泛冲积平原—西起丰沛平原,过徐州市,折东南,经宿 迁、泗阳到淮阴市。 其形成过程为先剥蚀,后被黄河泥沙堆积,形成黄泛平原 2)黄淮三角洲—位于淮阴市以东,北缘达连云港,南缘达射 阳河口。 其形成过程是先为淮河三角洲,1194年,淮河三角洲前缘 达云梯关,1194年后,则形成黄淮三角洲。 3)沂沭河平原—位于黄泛冲积平原--黄淮三角洲和东北部低山 丘陵之间。 其形成过程为:宿迁—沭阳一线以北地区为两河洪积作用形 成;沭阳以东、以南先为海湾,然后形成泻湖,最后两河冲 积形成。平原上有许多荡地。 4)洪泽湖盆地—位于黄泛冲积平原西侧。 其形成过程为先剥蚀,后积水成湖。
(2)江淮平原—北界-苏北灌溉总渠、南界--新通扬运河、



东界-串场河、西界—盱眙、金湖、六合以及仪征低山丘陵。 1)里下河平原—里运河以东。 其形成过程为,先为海湾,然后由长江北岸沙嘴、淮河南岸 沙嘴不断向海延伸与岸外沙坝(即范公堤)围合成泻湖,再 后由长江、淮河以及人为共同影响形成。平原上有垛田和沤 田。 2)上河平原—里运河以西。 其形成过程为由浅海隆升而成。
火山喷发组图
火山
火山湖 岩浆喷出地表叫做火山喷 发,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火 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 骤然强烈释放的一种形式。火 山喷出物很复杂,既有气体、 液体,也有固体。 海底火山 富士山
火山喷发
褶曲的类型
直立褶皱
倾斜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翻卷褶皱
断层地貌
华山断层 科罗拉多大峡谷
南区
晚元 古代
新 沂 宿 迁
响 水
泗洪 盱眙 江 都 海 安
宜 兴
无 锡
崇明
(二)新构造运动特点
二、江苏地貌 1、四大平原及其形成 (1)黄淮平原—黄泛冲积平原-黄淮三角洲、 沂沭河平原以及洪泽湖平原。 (2)江淮平原—上河平原以及里下河平原 (3)东部滨海平原—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 (4)长江三角洲平原—新三角洲和旧三角洲以 及太湖平原。
沙洲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呢? 300年前,南京浦口是一个靠近南岸小沙洲,后来主 泓道南迁,沙洲并入北岸。 汉代,镇江与扬州之间的瓜洲,初见于江中,后来主 泓道南迁,瓜洲并入北岸 。三国时,靖江是靠近江阴的江心小沙洲,后来主泓 道南迁,沙洲并入北岸。 1500年aBP,南通、海门等为沙洲,唐朝末年,主泓 道南迁,沙洲并入北岸。 20世纪初,启东沙洲与北岸合并,并于1928年设置启 东县。
地堑和地垒
在自然界,常见许多断层以一定组合形式出现。从平面上看,断 层排列有平行状、雁行状、环状、放射状等。从剖面上看,有阶状、 叠瓦状、地堑和地垒等。
震源和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从震中 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划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 度小于7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km)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 300km).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能量占 总能量的85%。深源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4%,释放能量只占总能量的3%左右。 中深源地震有的尽管震级很大,但危害很小。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 的距离,叫震中距。通常把震中距小于100 km的地震,叫地方震;100~1000 km的叫近震;超过1000 km的叫远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