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一个都不能少影评1000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
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2013年6月6日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操场上升旗的情景。
孩子们升旗或敬礼的动作对于成人而言或许过于夸张,可以说让在场观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但是,影片中的孩子们自己却是很满足,很骄傲。
其实,在我们的笑声过后,我们或许还应该思考现在的我们是否还会、还能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一样,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真正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们是否还会为手中哪怕只有两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兴得手舞足蹈?也许,这两个问号是轻飘飘的,它很快就会在黎明时分连同夜的最后黑暗一起消融。
我们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会再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但是,不是孩子的我们还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里用心呵护他们,用心珍爱他们的天真、尊重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任性、保护他们的权利……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
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
她说“班1里一个都不能少。
”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像风一样飞速追着汽车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夕阳将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长很长,长得像一条不断在蓝天中延伸的霞。
她到了广播站,贴了自己所写的寻人启示;她去了电视台,在大门口一个人一个人地问“您是不是台长?”;她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她睡在昏黄的路灯下……身旁的寻人启示一页又一页被晚风翻开,四处散去,最后在黎明中被清洁工人扫走……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一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一种责任。
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
”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
一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祝愿现实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点,让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续得更久点、再久点,让春天里的他们快乐多点、再多点……2第二篇、《一个都不能少》影评一个都不能少影评1000《一个都不能少》影评人性的真善美——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是继《秋菊打官司》之后在威尼斯再次夺得金狮奖,张艺谋成为第一个在威尼斯双冠的亚洲人。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改编自《天上有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魏敏芝奉行高老师的嘱咐——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从中反映出农村的教育落后,得不到物质保障,教学质量差的问题。
当今中国有13亿人口,而农村就有8亿,上不起学,中间挫学的人基数很大,虽然有希望工程但是只是饮鸠止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农村生活的落后是中国长久以来的重大问题。
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但是也反映了魏敏芝的诚信和坚持影片讲述了一小学老师教一班穷苦的农村学生,因要回家放假回乡一个月,村长找来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担任代课老师,并答应给她工钱五十块。
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并且每天抄一篇课文,什么也不讲,也不上学生出去,就按点下课,天天查人。
做着自己所答应的诺言“一个都能少”。
当其中一个学生因为跑得快被拔尖去县里的学校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最后让村长硬把人带走。
而另一个学生长张慧科因为家里贫穷欠钱,上不起学去城里打工去了,又失了一个学生,魏敏芝一连不见了两个学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好,于是就决定到城里找张慧科。
为了凑够足够上县城的钱,她带领学生去搬砖,想进办法去赚钱,甚至逼学生交钱。
最终混上车,但是半路被发现,一路艰辛的走到城里。
到了城里为了找到张慧科他先是发小广播,然后写寻人启示,最后在电视台问口站了一天半,终于见到了台长,上了电视节目,找到了张慧科,并且得到社会上热心的的帮助,得到了许多学习用品和资金。
《一个都不能少》反映了农村教育的落后和贫苦。
也突出了魏敏芝做为一个小学老师的责任心。
影片刚开始魏敏芝因为高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都能少”而天天看着学生,甚至不教课,也要保证人数。
刚开始我们可能不理解魏敏芝的做法,只顾保证人数而不保证质量,。
到了后来因为明行之被县里选上而不放人,更让我们感觉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她不懂得变通,一昧的遵循规章制度,其实她那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似雷锋般的执着与倔强,认定了一件事就会义无返顾的做下去。
而影片在后面更体现的淋漓尽,让我们深深被这个只有13岁的小学带课老师所打动,被她那种品质和责任心所信服。
魏敏芝为了去城里找张慧科想尽了办法,而到了城里又为了寻找走丢的张慧科而苦苦的寻找三天,不吃不喝,所有的钱都买了笔和纸,张贴寻人启示。
在电视台门卫以没有身份证明而不让进,魏敏芝在门口苦苦等了一天半,见带眼镜的就问是不是台长,晚上吃别人剩下的面条充饥。
为了一个不相识的人,只是有一个月的师生关系,为了一句“一个都能少”的诺言,而付出了那么多,这就是人性的真善美,这就是农村人的淳朴民风。
在张慧科的要饭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给他吃的,有的人给他活干让他自立更生。
而城市中的热心人士和冷眼旁观人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出了人性的恶与善。
当今的世界物质与精神发展极不平衡,人们只重视物质生活而放弃精神享受,导致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贪图享乐。
在魏敏芝为了能在电视台登上寻人启事,没有任何证件的她就在电视台门口死等台长,每碰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出来,就追上去问人家是不是台长。
最终她用自己的执着打动了台长,当台长得知魏敏芝已在门口等了一天时,他怒斥女门卫的怠慢行为。
台长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台长的举动也让我们知道了,城市中也有善良人士,城市中不仅仅是赤裸裸的金钱与金钱的关系,而且还有人道主义,充满者人文的气息。
在面对摄像机镜头,循循善诱的女主持人让魏敏芝讲话,魏敏芝却无言以对,甚是木讷。
但当主持人要她对电视机前的张慧科讲几句内心话时,这个女孩再也控制不住委屈,泪流满面地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呀?我都找你三天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啊?魏敏芝的真情告白又一次让我们动容。
年仅十三岁的乡村教师竟有这样的毅力与执着精神,竟然有这样的责任心。
魏敏芝的举动不仅感染了群众纷纷捐款捐物,又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人性的真善美,人心的善良与美丽。
影片的结尾,魏敏芝让学生们用手中的彩笔在黑板上每人写一个字,魏敏芝先写了一个字天。
接下来是同学们写,轮到张慧科的时候,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多写两个字?得到老师的肯定答复后,他写下三个字魏老师。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而又颇给人以温暖启示的结尾。
首先,彩笔意味着孩子们有彩色的未来;其次,在魏敏芝眼里,她对高老师做出承诺后,她就得履行自己的承诺,高老师告诉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把它看得比天还重,所以即使历经辛苦,也无怨无悔。
再次,辍学被找回的张慧科已经懂得回报师恩。
黑板上的字代表是每一个人的憧憬和愿望,同时他们因受到热心人士的捐助生活将从次改变。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哪怕只是小小的指头,也能带给别人一丝的帮助与温暖。
展现我们善良的一面,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让变成美好的春天!第三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一个都不能少影评1000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怎样确保幼儿快乐成长《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
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
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
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 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1000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让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快乐成长呢?我认为,无论是尊重幼儿的个性还是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前提都要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加强自我保护,安全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所以,让幼儿尽可能地掌握存在能力,提高自理本领,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才能真正地实现快乐与幸福。
要教会幼儿解决问题的技巧。
幼儿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必须大人帮助才能解决,有的则是他们本人经过大人提醒可以自己解决的。
老师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幼儿在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会立刻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所以,当幼儿遇到难题时,老师要有耐心,也要有技巧,有思路。
如要让幼儿尽快地发现问题;让幼儿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
通过这样的帮助会使每一个孩子获得信心与快乐。
要大胆鼓励幼儿表现自己。
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
老师和家长要注意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加以引导和帮助。
有的孩子天生胆子大,性格外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说出来,这时,不要打击或者是拒绝他们的表现欲望,对他们的一些笨拙的、可笑的行动非但不能嘲笑,反而要大声地表扬,“对,就这样,很好,”短短几个字,对幼儿的心灵会造成相当的激励。
幼儿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能力。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