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层楼,“意”更幽
——中考作文立意指导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里的立意指什么?“意”,即是“意旨”“意趣”,“立意”是写文章时确立或者明确文章主旨的一个步骤,它旨在解决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立意极其重要,因为“意”是文章的灵魂。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意思就是说立意,就如同文章的统帅,没有统帅的乌合之众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呢?
那么我们在确定立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立意如何才能出彩呢?
二、立意要“正确”
下面这篇习作画线的段落呈现了文章的立意,请评价它是否正确。
人生要经历许多次失败,对于我,那一次失败是第一次失败,也是印象极深的一次。
初一上学期,考完期中考试以后,我确信能得到一个很好的成绩。
周一的早晨,我来到教室,见墙上贴着一张大红纸,那是考试成绩名次表。
我迫不及待地过去,希望在前三名中看到自己的名字。
可是,我的名字列在第七位!那名次表像发射出千万道光芒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不争气的泪水不自觉地流了出来,要知道每次考试我都在前三名,这次……
晚上回到家,我一头栽在床上,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我浑身无力,全身好像瘫痪了一样。
突然,我想起来一句话:一个东西不可能永远是你的,也不可能永远不是你的。
我觉得这句话好像就是对我说的。
的确,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一个东西总是一个人的,那么,这个世界永远不会进步了。
点评:习作的立意不正确。
失败告诉“我”什么呢?文章回答:“一个东西不可能永远是你的,也不可能永远不是你的”这就可以理解为:这次没考好是正常的,因为一个东西不可能永远是你的。
等待吧,下次就可能考好,因为它不可能永远不是你的。
这种思想显然是错误的、消极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投影:
无论写哪一类作品,立意都要正确,表达出来的情感、思想、观点应符合人类普遍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展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具体来说:
积极——善于把握自己,自觉摆脱困扰。
健康——有比较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向上——展现出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志存高远的气质。
(提别提醒:正确,一是指立意本身符合普遍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二是这个立意要与文题相吻合。
正确是立意的基础等级。
除此之外,立意要想出彩,还必须新颖。
)
二、立意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文章要有独立的见解,克服陈旧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发人所未发之言。
一句话:老生常谈不谈,人云亦云不云。
阅读《中考佳作妙招荟萃》p52页《大爱无声》,思考这篇文章的立意是什么?新颖在何处?
明确:《大爱无声》就是背道而驰的立意,偏偏写大爱“有声”——通过吵架来表现无声的爱,乍一看,有点离题,但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以有声的吵闹来表现无声的挚爱,可谓别出心裁。
因为他是通过父母因为爱我而不分手这个理由来表现父母之间的那份磨合之爱,这个主题需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到。
那么你觉得作者是如何做到立意新颖呢?
投影:
妙招解析
总结:要有“逆向”思维。
即同样一个话题,避开一般同学的构思和立意,“人褒我贬,人贬我褒”,巧妙地从相反或相对立的角度去立意,给人新的启迪和感受。
比如班门弄斧,本来是思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
反过来想,我们可以说“弄斧必到班门”,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棋找高手下”可以开阔眼界,明确努力的方向;弄斧就要到班门,得到行家的指点,技艺得到更大的提高。
当然反向立意,也要注意:遵从规律避免极端,尊重科学不伤感情。
实战演练
夏天,人们习惯于赞美它的热烈、生机,眼里有的是红荷、绿叶、闪烁着的萤火虫,却很少有人赞美那恼人的蝉鸣。
请运用“逆向思维”,为夏天的蝉鸣,或描写、或议论,写两三句平反的话。
示例:
蝉有多种,声音也各异。
有浅唱低吟,细腻若游丝;有清远玉笛般,似潺潺溪水缓流;有的似粗犷的男高音,豪放有余;群蝉其鸣,则气势恢宏,如波涛汹涌,把整个小乡村都升腾起来了,直至暮霭沉沉,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任性释放,那般率真。
(新颖,往往是不落俗套,有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
这是比正确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它属于立意的发展等级。
如果想要文章打动人,让人为之惊叹,那么作文的立意还要追求深刻。
)
二、立意要“深刻”
所谓深刻是指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者说法上向深层掘进。
那么如何让作文告别浅薄,富有深意呢?在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两种思维方式。
阅读《妙招荟萃》第284页《大声说“不”》,找出揭示主旨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立意。
妙招解析
妙招一:由表及里
看问题不能总浮于表面,不能就事论事,要能准确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深刻的意理来。
练习:
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走一些弯路,无论父母、老师等“过来人”如何苦口婆心,我们依然义无反顾。
细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走弯路,仅是因为逆反心理的作用吗?
根据你对“走弯路”现象本质的探究,在下面一段话末补写出点明意旨的句子。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
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示例一: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么能长大呢?
示例二:
踏上曲折的弯路,我们无悔,当你登上峰之巅时,回望来的路,你洒下的血泪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能更好的指引你的前路。
师生点评。
(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这是促使立意深刻的一种思维,有了这种思维我就像拥有了一双慧眼,总能发现那最本质的事理、最纯粹的情感,也让我们的作文立意更上一个台阶。
当然深化立意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接下来,我要和大家探讨另外一种提升立意的思维方式——避实就虚法)
妙招二:避实就虚
一般初中生往往都是“实”在人,喜欢就事论事。
题目是“吃”,就写吃西瓜、吃月饼、吃食堂;题目是“回家”,就写双休日往家里赶,写回家的见闻。
既然大多数同龄人有思维浅表化的弱点,尚“实”,那么你就着意尚“虚”。
投影:
你“吃”的是具体的食物,我“吃”的是文化(《吃透论语》)、是艺术(《吃的艺术》)、是境界(《吃的境界》)、是环境危机(《吃在中国?在吃中国!》)、是独立精神(《吃自己的饭,不要吃父母》)。
你“回”的是那个有父母的家,我“回”的是精神、文化、思想、意识的“家”,比如质朴行文,自然成篇,是一种作文的回家;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作为法定假日,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回家;将祥云、漆红、纸卷轴等中国元素融入奥运火炬,是一种民族自信的回家;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是一种文化的回家……
所谓“实”多是指是题目的本义,而虚就要从题目种寻找的隐喻义和象征义。
例:
以“春天来了”为题,列举不少于三个深刻的立意。
立意1:本来濒临破裂的一家重获和谐,这是家庭的春天。
立意2:你本来成绩一塌糊涂,厌学、逃学,后来因为某一学科的意外崛起,重新焕发学习的热情,这是学习的春天。
立意3:前些年,西风东渐,洋节入侵,传统节日日渐没落;这几年,全社会重新回归传统,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法定节假日,这是传统节日的春天。
今天,很荣幸,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作文的立意,本节课主要从正确、新颖、深刻三个层次来学习如何立意,正确是基础等级,新颖、深刻是发展等级,希望同学们的写作视野也能像今天的这三个台阶一样,更上层楼。
最后送一句话给大家:愿同学们的作文,更上层楼,意更幽。
愿同学们的人生,更上层楼,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