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原因及应对措施探讨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就连我校也出现了一起学生与校外人员发生矛盾的事儿。
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减少并逐渐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因此,我校在2015年5月25日德育处、安全处共同召开了预防校园暴力主题班主任会。
会上,王校长首先给大家介绍了全国各地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情况,并提出了几个案例供大家分析,讨论。
与会领导教师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应对措施及我校在预防校园暴力工作上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1、不良的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学生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一切手段接受着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负面的内容很多也是最容易被未成年人接受并模仿的。
所以一个健康的信息摄入渠道是现在的学生所迫切需要的。
2、缺失的家庭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发生校园暴力的学生或校外未成年人大部分来自单亲、离异、留守家庭,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独立性比较强,同时又有着比较强的自卑感,往往有人辱及他们的父母时就成了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其次,随着4+2+1的家庭结构逐渐增多,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程度达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程度。
一些家长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的无礼行为甚至打骂长辈的行为都泰然处之。
这些不正常的家庭教育手段,造就了一些孩子的刁蛮、无礼、唯我独尊,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中。
第三、部分家长的素质不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学会了蛮横无理、恃强凌弱。
3、无力的法制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学校开设了法制教育课,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然而实际情况呢?绝大部分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而事件的结果也不是很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派出所介入最终的解决方式也只是口头上的批评教育,这样反而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最好的效果是接受对方的医药费或所谓的口头道歉。
而这些完全无法抚平受害者心灵上的阴影。
所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恰恰是保护了那些施暴者,而忽略了那些最需要保护的受害者。
当受害者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能力时往往又会以“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找回自己的尊严反而又成了新的施暴者。
面对这样的执法现状,学校的法制教育基本上成为空谈。
二、学校所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学校自身管理。
增加保安的巡查力度,杜绝校外人员随意进入学校的现象。
学校在围墙安装了铁丝网,防止校外人员攀爬,加装摄像头对校园实行全方位监控。
在厕所、教学楼间通道等场所安排管理人员,确保不留安全死角。
2、加强教师师德素养的提升
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加强学习,将一岗双责落到实处。
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3、利用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
积极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向家长介绍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极其严重危害,教育家长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榜样。
4、加强联系用好社会力量
加强与村镇政府和派出所的联系交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沟通,妥善处理。
聘请派出所人员为学生做法制报告,用实例教育和警示学生。
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为我们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