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中的运用

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中的运用

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中的运用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
摘要:“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指导成功交际的重要原则。

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

比较中、西方礼貌原则的不同,遵守礼貌原则,并从语用含义的角度了解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这对提高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成功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礼貌原则英语写作语用含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存在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礼貌原则其标准也各有差异。

如 Leech 根据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的言语习惯、会话的文化特点等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即:
1、得体准则: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

3、赞誉准则: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

6、同情准则: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1](P498 ~ 504) 一文中以汉文化为背景归纳了中国人普遍遵
循的五个礼貌准则。

五个准则互相渗透 , 互为制约 , 其中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1) “自卑与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
(2) “上下有义 , 贵贱有分 , 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
(3) “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
(4) “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
(5) “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把顾曰国“礼貌原则”的五条准则与Leech 关于礼貌原则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在语用含义和文化价值上是有差异的。

其中的“贬己尊人的准则”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如在指代自己时。

中国人常用“鄙人”、“晚生”、“在下”等;而指代他人时。

则常用“您”、“贤弟”、“贵公子”等。

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点。

称呼方式与礼貌有关。

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也折射出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称呼,遇到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称呼。

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

也用不同的称呼,这充分体现出汉语称呼的礼貌性。

在称呼语上,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英语学习中“礼貌原则”的重要性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而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是衡量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英语学习中不应该只了解语言写作的知识技巧,还应该学习语用知识。

培养语用能力。

即语育的得体表达能力。

何自然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

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

得体与否。

研究话语的得体性就必然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礼貌原则、幽默原则和克制原则。

使用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

根据汉语字典的解释。

我们知道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一种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

但礼貌同时又具有其民族性,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礼貌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又有不同的礼貌规范。

一个民族视为礼貌的,另一个民族也许就认为是不礼貌的。

礼貌的原则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

而为了尊重对方,说话人需要适应语境。

采用一些适当的交际策略及礼貌。

以求最佳效果。

在实际语言交往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说话者所使用的词语、语法都没有错误,但由于没有适当地运用礼貌原则,结果使交际效果受到影响。

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指导教授交谈学习情况后,说“我的英语不行,可能没有把观点说清楚”。

教授说“Your Englishis very good,much better than myChinese。

”这个学生觉得哭笑不得,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甚至是讽刺,因为他知道这位教授对汉语是一窍不通。

其实他是在用汉语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美国人所说的话,不清楚对方是在好心地鼓励他,用令人轻松的“比较”来鼓励。

如果这名学生的英语真的不好,中国教授可能会用“暗示差距”来鼓励。

说“还行,如再努力几点就更好了”。

因此,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学习礼貌原则。

研究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提倡并遵守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应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实现。

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

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

因此,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文化的历史、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
进行对比。

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

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

例如,在给美国籍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有“买东西”一课。

教师讲完描述衬衫的颜色、质量、大小、长短后,让学生练习。

要求是:“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购物中心买东西,你的朋友正在选衬衫,请你给她提个建议买什么样的衬衫”。

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个美国学生就说:“不用做这个练习,不实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向朋友提建议买这个,不买那个,买什么样的衬衫完全是她个人的私事儿,我们不会干涉。

”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也许就会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

中国人帮朋友买东西,提建议完全是人之常情,也习惯选择“建议”的言语行为。

但在西方他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认为侵犯了他个人的自主权利。

再比如对“恭维”和“间接恭维”的理解。

聚会上我们会常听见类似的话:“Yourhair style is lovely”,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回答:“Thank you”。

再问“Didyou do itin Park Mall?”答“Yes”。

这个对话说明我们是理解本族语“间接恭维”的言语行为的。

所以会回答 Thank you。

但我们也许不知道这种恭维也是表示愿意交谈的一种社交方式。

而最后的简单回答yes, 会使对方以为这个中国学生不愿意继续交谈。

所以文化因素是影响语用理解的最复杂的因素,学习礼貌原则必须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