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史读书笔记班级:工设一班学号:0908011007 姓名:周祁龙指导老师:沈燕西方建筑简介外国建筑史以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发展历史为脉络,讲述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奠基的古典建筑,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世纪的各阶段发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形成的建筑体系在两千多年来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和赖特曾说过:“要赋予建筑以形式,只能是赋予今天的形式,而不应是昨天的,也不应是明天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是有创造性的。
”“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
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
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
”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
西方建筑风格特点(1)古埃及建筑艺术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一是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
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
二是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
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
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
三是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
它主要有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组成。
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在建筑学上,金字塔指角锥体建筑物。
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
相关古文明的先民们把金字塔视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陵墓、祭祀地,甚至是寺庙。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建筑技术的演进,达到轻质化、可塑化、良好的空调与采光,有些建筑师会从几何学选取元素,现代金字塔式建筑在世界各地被建造出来。
一般的金字塔基座为正三角形或正方形,也可能是其他的正多边形,侧面由多个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相接而成,顶部面积非常小,甚至呈尖顶状,像一个金字。
古代金字塔,大部分是用石块堆积而成,质心接近基座,层级越高使用材料越少,这样可以有效抵挡自然灾害。
(2)古西亚建筑古西亚建筑在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同埃及约略同时。
公元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仑王统一了两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古西亚建筑是指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孕育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建筑,在建筑艺术史上,他们为自己的神建立了雄伟的神庙。
如位于乌尔的观星台,著名的萨尔贡王宫•波斯波利斯王宫•空中花园等。
古西亚的建筑成就还在于创造了以土为基础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
古西亚建筑发展了券•拱和穹窿结构。
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伯虎和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这些使建筑的材料•构造和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的成就,对后面的拜占庭和伊斯兰教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
(3)古希腊建筑艺术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爱奥尼亚,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
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
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
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
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
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雅典卫城。
(4)古罗马建筑艺术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
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
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
正是这“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代表: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
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
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
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
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罗马斗兽场是在公元72年,罗马皇帝韦帕芗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由强迫沦为奴隶的八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而成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将俘虏来的奴隶卖给当地的罗马人,获得了巨大的收入,从而得以支持斗兽场建造的庞大支出。
而真正建造这座建筑的人,更多是拥有相当技艺的建筑师和有专业知识的工人。
功能、规模、技术和艺术风格各方面来看,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个奇迹。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
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
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
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
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
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5)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
大多是教堂建筑。
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
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
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
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其次,从内部空间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
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
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代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6)巴洛克建筑的艺术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
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
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
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
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
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
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
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
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
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 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代表: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意大利罗马的特列维喷泉。
(7)文艺复兴建筑艺术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