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诗鉴赏ppt

现代诗鉴赏ppt

1920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最早话剧《终身大事》,推动了早期话剧 创作。在《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演 义》等小说的研究中自成一说。对《红楼梦》着重考证作者的 身世、经历,创立“自传说”,被称为“新红学”。1919年接 编《每周评论》后,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宣传杜威的点滴改良的实用主义思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 革命论,并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在学术 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 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事新报》等报刊。他在福源钱庄发起组织了“提
倡国货,不用日货,鼓励储蓄”为宗旨的“救国
十人团”,并被推为书记。受五四新文学新思潮 的影响,应修人从1920年开始即在《少年中国》、 《晨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作品,成为 新诗创作活动中最早显露头角的优秀青年之一。
1925年,应修人积极投身 于“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该年7、8月间参加共产主义 青年团,不久由商务印书馆
戴 望 舒
叶圣陶在《小说月报》编发这首诗时,盛赞望舒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比望舒稍早一点 的著名诗人朱湘在给望舒的一封信中说:“《雨巷》在 音节上完美无缺”,还说这首诗“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 实在毫无逊色。”望舒的挚友、同是杭州人的著名翻译 家冯亦代说得更感性、更具体:“我心里永远保持着 《雨巷》中的诗句给我的遐想。当年在家乡时,每逢雨 天,在深巷里行着,雨水滴在撑着的伞上,滴答滴答, 我便想起了《雨巷》里的韵节。”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 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中共支部书记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1927年11月,应修 人受党组织委派赴苏联学习。 1933年5月14日,应修人到虹 口昆山花园路丁玲寓所联系
工作,这时丁玲已因叛徒出
卖而被捕,应修人被把守在
楼梯口的特务发觉,他英勇
地徒手与特务们展开激烈搏 斗,不幸坠楼牺牲,时年34 岁。
戴望舒简介
•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原 名朝寀,字望舒。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转震旦大学学法文。1926年加入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他出席左联成立大 会,并成为盟员。1935年自法回国,翌年10月, “新诗社”在他家中成立,《新诗》月刊同时 创刊。1938年赴香港,夏,主编《星岛日报》 文艺副刊《星座》。1941年被日军逮捕,次年 春获释。1949年3月赴北平,出席了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0月调新闻总署国 际新闻局从事法文编译工作。他一生著述甚丰, 创作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 稿》、《灾难的岁月》等4本诗集。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尝试集
1920年3月出版
• 中国最早的个人白话新诗集 • 作者:胡适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尝试集》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应修人
应修人(1900.2.7-1933.5.14),原名应慎瑞, 浙江慈溪人。14岁时只身到上海福源钱庄当学徒, 期满后便留做职员。他利用工作之余,自学了许
多中国古典文学专著,经常和钱庄的几位青年同 事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
1919年,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应修人如 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少年中国》、《时
《狱中题壁》、《等待》、《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脍炙人口的现 代经典。从少年时代起他就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1937年8月13日,上海被日寇占领。次年5月,为了 保持民族气节,不在日本人手下当“良民”,望舒挈妇将孺跟叶 灵凤夫妇一起乘船前往香港,开始了漫长而苦难的流亡生涯。8 月1日,他开始主持当时刚刚创刊的《星岛日报》的文艺副刊《 星座》。在他的努力下,《星座》很快成为香港进步文学的中心 。
•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 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 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 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 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 永恒的中国!
戴望舒的墓穴就是他的诗
卞之琳先生认为,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可列入前三名
学,前往干面胡同,去拜望老诗人卞之琳先生。记得他跟我说,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排前三名的诗人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现代女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 男士等。祖籍福建长乐,1918年就读于北京协 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后改学文,参加过五四 运动。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赴美留 学,1926年归国后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女子 文理学院。1934年任《文学季刊》编委。抗战 期间辗转于昆明、重庆等地。1946年赴日。1951 年回国。从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 的影响,开始哲理小诗的创作,后结集为《繁 星》、《春水》。诗作表现对哲理、人生的思 考,含蓄、温婉、隽美,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 形成小诗创作热潮。有人将这类小诗称为“春 水体”。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 《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 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 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他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 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情绪。 •
• 九八 青年人! 信你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 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 • • 九九 我们是生在海舟上的婴儿, 不知道 先从何处来, 要向何处去。
春水
• 一○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 一○六 诗人从他的心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滴出快乐和忧愁的
我要至诚地求着:
血。
“我在母亲的怀里, 在不知不觉里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现代小诗体
• 小诗体是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从外国传 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 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出现的。 它的主要作家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 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 理或美的情思。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新文化运动前驱者之一 早期白话新诗代表性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刘半农
• (1891——1934)
刘半农原名刘复,江苏汀阴人。出 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 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 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 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 编辑工作,积极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 自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 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 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 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 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 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 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浪漫主义诗人
郭沫若生平
(1892-----1978)
现代杰出的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 古文字专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后 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的 名字,改名沫若。1913年底赴日本留学。在 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开始新 诗创作。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 成立创造社。1937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以戏剧创作为武器,参加民族民主斗争。他 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 《前茅》、《恢复》,历史剧《屈原》、 《虎符》等。《凤凰涅槃》就是收在他的第 一本诗集《女神》中的一首长诗。
并被投入监狱。4月27日,在监狱中写就荡气回肠的诗作《狱 中题壁》。
《雨巷》艺术特色
• 2、表现了作者轻视格律、追求 旋律的倾向,呈现出一种回荡的 旋律和流畅的节奏,以浮动而朦 胧的音乐暗示迷茫的心境,这种 艺术手法在新诗史上具有开拓性 的功绩。
具体表现
• 全诗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 变化,以形成诗的旋律和情绪的抑扬 顿挫为目标。
• 奇特的字句组合,精心推敲的修辞, 首语重叠,大量运用一个主题的各种 变调等手段,体现诗歌的音乐效果。
由于叶圣陶的极力举荐,《雨巷》使戴望舒一夜成 名,从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半年前,在《戴望 舒传》完稿前夕,我跟一个朋友商量书名,我提出“雨 巷诗人”,他立即表示赞同。他不是搞诗歌的,可见 “雨巷诗人”之名影响是多么深远。
《雨巷》艺术特色
• 1、含蓄幽婉的朦胧美。 整个《雨巷》格调哀怨而又朦胧。悠长寂寥 的雨中小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 濛濛的细雨,以及丁香色的姑娘,造就了 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一切都似有非有, 内心状态飘忽不定,人物形象模糊朦胧,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但一切我们 都懂了,感觉到了……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
新文化运动前驱者之一 最早提倡白话新诗的作家学者
北京大学教授
• 胡适
• (1891—1962)
• (安徽省绩溪县人)
现代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五四运动前后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为新文 化运动著名人物。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 刍议》一文,随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 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倡白话文,宣传民主、科学,对开展文 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倡导和推动作用。是最早尝试白话 新诗的创作者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