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集中爆发的经济乱象延续至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

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西方经济低迷,债务、货币、银行、社会等问题丛生。

为摆脱困境,发达国家利用主导或优势地位,通过低利率、弱货币、“量化宽松”等政
策转嫁危机。

新兴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长态势稳定,但遭遇国际热钱狙击,货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经济下行风险逐步显现。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长期特征
长期看,世界经济发展会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美国经济的去虚拟化。

美国提出“出口倍增”与“再工业化”计划,对实体经济发展更加重视。

“量化宽松”下的宽松货币政策、对亚太地区贸易的积极参与(推动TPP)等,都可以认为是美国在回归实体经济策略下的具体手段。

二是金融去杠杆化。

“金融危机”导致美欧纷纷改革金融法案,强化金融监管。

金融活动萎缩,投资、生产、消费等正常经济活动将会受到长期影响。

三是保护主义大行其道。

美国率先要求购买本国产品,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贸易摩擦增多。

原IMF总裁卡恩更是建议亚洲在必要时实行资本控制以预防金融危机向该
地区蔓延。

二、主要经济体整体运行态势
美国经济由于缺乏国内消费的有效支撑,年初的复苏迹象没有得到延续,经济增长乏力。

10月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2%,虽然较前两个季度有所恢复,但仅相当于2010年以来季度最低水平。

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
流动性全球泛滥的同时,也抬高了美国的物价指数。

年初至今,各月CPI基本处于2.7%(2009-2010年的最高点)上方,其中10月份高达3.5%。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到期,致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应声下跌,7月至今,始终在接近50的荣枯线上方波动,连续3个月处于连年来的最低点(今年2月的最高点为61.4)。

国内消费作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自年初至今一路向下,10月又跌至39.8,接近了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37.3的最低点。

欧洲地区始终难以摆脱债务危机阴影,且已引发政治危机与社会动荡,波及范围也已经从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较小经济体向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更大规模经济体蔓延,并有可能引起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倒退甚至是欧元区的瓦解。

虽然10月27日的第二轮欧盟峰会对希腊债务减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扩容、银行业资本状况三大问题达成了共识,但仍属缓兵之计,只能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对于根本的财政危机,仍需深度的制度改革。

亚洲地区,日本上半年发生的特大地震,直接影响到电子、汽车等产业链的正常生产和供应。

目前日本公共债务已经升至新高(约是GDP的2倍,赤字占到GDP8%),稳定财政与灾后重建难以两者兼顾,经济复苏之路会更加漫长。

此外,重创全球电子产业的泰国洪灾业也已经对日本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且持续时间最乐观估计也要持续到明年一季度后。

鉴于欧债危机等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影响,韩国也将明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调低至3.7%,较2010年低2.4个百分点。

三、全球背景下的国内经济
今年以来,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

美国、北约的军事行
动加剧了北非政局动荡,国内进口大宗商品与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加之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滞后影响,我国通货压力逐月增大,直到8月CPI才开始小幅回落。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齐齐施压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这无不给产品低附加值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此期间,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平稳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持续偏紧,经济增长逐月放缓。

美欧等我国主要传统贸易市场经济持续低迷,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是,我国对诸如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贸易今年增长异常强劲。

需要注意的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旨在通过重建高端制造体系,支持本国就业、出口以及经济增长。

长期来看,欧美等国为践行这一政策,在对内积极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也将更频繁的祭出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

美国近期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力推的TTP,就可以认为是其在传统的贸易协作弱势地区的高调布局,旨在帮助美国经济重返亚太、实现五年倍增计划与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年初至今,我国GDP逐步走低到第三季度的9.1%(1-3季度9.4%)。

如果向前追溯,我国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11.9%,GDP逐季度走低已经持续了近两年,而且根据主流判断,明年的中国及世界经济增长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目前,国内CPI已经开始回落、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缓解,制约我国对经济增长适度刺激的约束有所放松。

国际上,近期欧美经济动荡加剧,或有一些跨国公司将从我国抽走资金,转回欧美救急,进而造成了资金的流出。

中国人民银行周一公布数据显示,10月外汇占款下降了248.92亿元,这是近
四年来首次下降。

另外,从2008年政策微调的经验看,当年政策大幅调整背景是8月CPI降到5%以下,工业增速降至13%以下。

即经济减速成为主要矛盾。

目前情况看,10
月工业增速为13.2%,且仍为下行趋势,10月CPI为5.5%,虽然春节因素仍受到广泛关注,但基本已确定为下行趋势。

从国际、国内以及历史经验看,解决经济放缓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这一点,在温家宝总理天津调研上的讲话中已经得到体现。

事实上,出口萎靡是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

今年9月,我国出口总额为1696.73亿美元,环比下降2.1%,同比增长17.1%。

与8月相比,增速大幅回落7.4个百分点。

若以欧洲为首的海外经济持续低迷,出口恐将继续滑落。

此外,前3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在国外市场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的条件下,扩大消费(10月25日,商务部、财政部和央行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时期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加强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的支持(10月25日,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
通知》透露,第一批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即将面世。

)将成为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四、现阶段问题与对策
今年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整个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

国际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动,通胀压力还不小。

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并会继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

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

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一
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股市、房市波动较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

同时这种困难可能会一直持续的明年,许多国家都下调了对明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从宏观上看,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是解决一下三个问题:第一,把握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难度很大。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

第三,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保持必要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对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抗御风险是必需的。

五、北京情况
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从今年一季度的8.6%,下降到三季度的8.0%,占比80%左右的第三产业增速到第三季度也仅为8.5%。

工业增速逐月下滑,1-10月累计增长7.1%,当月仅为5%。

速度的降低,一方面与国际、国内大环境相关,另一方面也受到我市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
坚阶段,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用工结构深度调整的内在因素影响。

目前,全球范围的产业调整进行得十分深入。

这种调整不仅表现为低端制造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还表现为近年发展中国家在更高的制造业环节对发达国家形成竞争。

日本产业界,尤其是以索尼和松下等为代表的大型制造集团已经在实施各自的产业升级调整计划。

北京正在大力推动“腾笼换鸟”、产业结构升级,但如何换?换什么?始终没有清晰的答案。

日本产业界的变化实际上给我们提了醒,这其中蕴含着
难得的战略机会。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形势急转直下,以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链环节已经难以适应北京的产业生存与发展环境。

根据《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行业将进行结构性调整,从依靠基础电信业务增长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终端制造业等上下游产业链方
向转变。

带动信息服务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并实现智能终端产业的全面升级。

特别是TD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手机和其他各类智能终端。

北京应该抓住国家通信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向行业的高端环节布局。

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期,一方面完善产业的本地配套,另一方面,输出北京产品、打造北京品牌,抢占国内市场。

重视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抓大促小,积极从金融、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促进北京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增强北京产业发展的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