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二)【长宁嘉定】治生说(清)汪琬①治生之家,未有急于治田亩者也。
劳劳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获之。
惟其家有积谷,然后可以贸易百物。
于是金玉锦绣之货,饮食器用之需,旁及于图书、彝鼎、稀有难得之玩,皆可不劳而坐致之,故擅富名于天下。
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厌其耕获之勤以费也,遂尽斥其田亩以委之于人,虽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给朝夕而谋衣食矣,况望其致富哉②为学亦然。
举凡诗书、六艺、诸子百家,吾所资以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亩也,故必惫精竭神以耕且获于其中。
惟其取之也多,养之也熟,则有渐摩①之益,而无剽贼②之疵;有心手相应之能,而无首尾舛互之病;浩乎若御风而行,沛乎若决百川四渎而东注。
其见于文者如此,则亦庶几乎其可也。
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营而捷得之,于是取之者少,则剽贼之疵见;而养之者疏,则舛互之病生。
以此夸耀于人,与不肖子之弃田亩何以异哉③《记》曰“无剿说③,无雷同。
”必则④古昔,称先王。
今之学者,可谓剿说矣,雷同矣!骤而告之□古昔、先王,不将骇然而疑,哗然而笑,群以为愚且迂者乎嗟乎!使吾之说而不愚不迂,又何以自异于今之学者故书此以自勉。
[注]①渐摩:渐仁摩义,即以仁惠浸润着,以节义砥砺着。
②剽贼:窃取别人的陈言。
③剿说:窃取别人的言论而为己说。
④则:效法。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以B.乃C.其D.于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列举生活常识,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从耕种之劳和收获之大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治田亩者轻松贸易百货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百货所得都必源于田亩的事实来阐述。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学不能只是学习古人而忽视自己的能力。
B.为学如果不随意地经营就能很快地有收获。
C.为学要学古人是如何避免“剽贼、舛互”的。
D.为学应该多学古人而不可马虎、急于求成。
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4分)2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19.(1分)A20.(2分)A21.(3分)D24.(4分)答案示例:第②段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作者以治田亩喻为学,论证了为学要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观点;又以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效果与不这么做的后果作对比,论证了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重要性。
评分说明:论证方法2分;分析2分。
25.(3分)答案示例:第③段画线句进一步指出了上文所述不致力于效法古人而只想随意治学、寻求捷径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引出下文对今之学者不重视效法古人的时代学风的批判,而引用《礼记》进行论述的做法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自己的主张:为学要耐心师法古人。
评分说明:“进一步指出了上文所述不致力于效法古人而只想草率经营、寻求捷径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引出下文对今之学者不重视效法古人的时代学风的批判”、“而引用《礼记》进行论述的做法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自己的主张:为学要耐心师法古人”为3个点,1点1分。
【崇明县】钵山余霞阁记(清)梅曾亮①江宁城,山得其半。
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
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
曰“余霞”②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
西面城,淮水萦之。
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
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
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③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
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
”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
”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
”遂之为书记。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乎B.也C.与D.者2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惟西城钵山”“便于人而适于野”的原因是。
(2分)23.请结合全句内容,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把“行人”比作“飞鸟”的表达效果。
(4分)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写文章就像是山峰之中云雾缭绕、江河的下游之水汇聚。
B.“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喻指写作中的“有所待”。
C.为文需要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待有情感意趣即可。
D.“善为文者有所待”一句包含作者对同游者为文的批判。
25.本文“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22.群山环绕之,居高临下而有野趣;离民居不远,有炊烟市声。
23.本句描写内容为俯视以及远视角度(1分),花木环绕山峰高下起伏,山间草径曲折其间,故而人行其中如同飞过枝叶的鸟儿(1分)。
同时,因远视,所以,视野中的人很小,在枝叶间隐约可见,恍如鸟儿穿梭其间(1分)。
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俯视远观时刹那间的错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
25.文章由钵山馀霞阁写起,第二段描写“俯视”远观之景,林密山幽,人若飞鸟,秦淮河萦绕、长江自西而东划分天地、莫愁湖若大圆镜,东南万屋沉沉,炊烟袅袅,连绵不断飘向天空(1分)。
第三段写人们登馀霞阁因众景毕现,因此,借以论文。
陶子静以为文章即如眼前之山出云、水顺流,待情致意趣而来,自然成文(1分)。
梅曾亮则以“云物烟景”俄顷变化为喻,表明为文要善于捕捉灵感(1分)。
由此可见,文章所写之景流动着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而二子之论文也体现了自然为文的追求,可见“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水乳交融(1分)。
【青浦区】送区册序①(唐)韩愈①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
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
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
是以宾客从游之士,无所为而至③。
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②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④而来。
升自宾阶,仪观甚伟。
坐与之语,文义卓然。
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⑤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
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
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注】①本文作于韩愈被贬阳山县令期间。
区册,人名。
②侔(móu):等同。
③无所为而至:到这里后都觉得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
④挐(rú)舟:划船,撑船。
⑤逃空虚者: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A.也??B.尔??C.矣??D.哉22.“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结合第①段,具体写出“穷”之处。
(3分)23.下列选项中,对于第①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段主要描写了作者被贬之地偏僻荒凉的自然环境特点。
B.渲染阳山之荒僻,委婉含蓄地表达被贬至此的失意落寞。
C.“宾客从游之士,无所为而至”侧面表现作者的生活状态。
D.用阳山的荒僻来反衬区生与“我”的情谊深重且特别可贵。
2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分)25.联系韩愈《师说》,试分析作者对“李氏子蟠”和“区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4分)同:异:对李蟠的情感是:对区生的情感是:【答案】:21.(1分)D22.(3分)①陆地上有险要的丘陵,还有虎豹出没。
②江流汹涌湍急,江中礁石锋利陡峭。
③常常发生船破人亡的事件。
④江边县城人员稀少,相貌异于中原人且语言不通。
(一点1分,三点即可得满分)23.(3分)A24.(2分)引用庄子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欣喜(1分)来表达自己处在荒僻之所遇见区生这样的知己的欣喜。
(1分)25.(4分)同:韩愈对两者都有欣赏喜爱之情。
(1分)异:韩愈对李蟠的情感态度:对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并且不受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的影响,向我学习的行为的欣赏赞扬。
(1分)韩愈对区生的情感态度:在荒僻之地能够遇见区生主动表示愿意与我做朋友的欣喜,同时在我被贬失落之时,他愿意主动与我结交并且让我忘记现实忧愁的感激。
(2分)译文: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
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
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
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
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
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
(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
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
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
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
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
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
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
(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
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松江区】叙梅子马王程稿(明)袁宏道①余论诗多异时轨,世未有好之者, 独宣城梅子与余论合。
凡余所摈斥诋毁,俱一时之名公巨匠,或梅子旧师友也,梅子的然以为是。
而其赞叹不容口者,皆近时墨客所不曾齿及之人,梅子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②梅子尝语余曰:“诗道之秽,未有如今日者。
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①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②,若老妪之傅粉;其能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者,余所见盖无几也。
往余为诗,一时骚士争推毂余,今则皆戟手③詈余□。
余思非公莫能评者,今所着稿具在,其有以箴。
”③余曰:“是公诗进。
昔余至吴,乡人有偕来者,饮以天池、虎丘④,怒.发投诸地曰:‘此何异水!’适家人有携安化茶者,出而饮之,其人大喜.,立啜四五盏。
何也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
今公出诗以示人,其怒不必诘,其喜大为可戒。
惩其所誉而劝其所嗔,公之于诗也几矣。
”【注】①杀翮(hé):翅上羽毛凋落。
②影响:模拟仿效。
③戟手:用食指与中指指点,其形如戟,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
④天池、虎丘:指天池、虎丘所产之茶。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也B.耶 C. 矣D.乎23.对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指出我与梅子合作评论诗歌,互相认可摈斥诋毁和赞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