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蜜蜂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在蜜蜂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并按照生产无公害蜂产品要求进行。

一、蜂病的预防1、选育抗病蜂种有两条技术途径,一是在同一品种内定向培育,二是利用杂种优势,选育抗病蜂种。

2、饲养强群①保持蜂脾相称,加强蜂群管理早春蜂群应注意保温,夏季应重视降温。

除了蜂巢外部人为保温、降温措施外,应保持子脾上蜜蜂的适当密度,并根据外界温度高低,调整蜂路。

②淘汰老脾多造新脾巢脾是蜜蜂繁育场所,也是储蜜场所,同时是病源载体,及时淘汰病群巢脾、老脾能有效减少病源传播。

3、预防蜜蜂病虫害的措施①提倡自繁自养除引进良种除外,不从疫区购买蜂群,以免相互感染。

饲料应用自产的蜂蜜、花粉。

从外地购进旧蜂箱应严格消毒后再使用,本蜂场发生蜂病,应立即隔离治疗,不要将病群巢脾任意调入健康蜂群,以防交叉感染。

每年对蜂箱、巢脾消毒一次以上。

②改革喂药方法改传统的糖水拌药为将蜂药加入花粉或糖粉喂蜂。

③防止蜜蜂农药中毒了解周围农田喷洒农药情况,采取应急措施,预防或减少蜜蜂的农药中毒。

二、常见蜂病的治疗蜜蜂常见病虫害有蜂螨、爬蜂病、白垩病、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及茶花、油茶花蜜中毒。

1、大小蜂螨①规律及症状夏、秋季,大蜂螨寄生率高,小蜂螨危害也开始严重。

巢门前,有残翅不全幼蜂爬出,经肉眼辨认有的蜂体上附有蜂螨。

在割除雄蜂脾时,能发现大幼虫、蛹体上附有大蜂螨,有时见蜂体上附有蜂螨。

将新出房子脾抖蜂后,能发现小蜂螨在子脾上乱爬。

②防治经常割除雄蜂蛹,清除雄蜂房内蜂螨。

在6月上旬,主要蜜源结束后,继箱群可挂氰菊酯(螨扑)治螨。

在小蜂螨寄生率上升时,用升华硫均匀刷在封盖子脾上,5 天1次,连续2~3次。

7月份,在椴树、荆条大流蜜前期可关王或采用处女王交尾,造成断子,让蜂螨暴露在蜂体或巢脾上,再挂氟氨氰菊酯条治螨。

大流蜜期不用药,预防蜂药污染蜂蜜。

2、爬蜂病①规律及症状南方一般在春季4~5月份油菜花期,北方5~6月份洋槐花后期、荆条花期易发此病。

西方蜜蜂爬蜂病,主要由螺原体、孢子虫等病原综合引起的青壮年蜂病。

病蜂爬出箱外,行动迟缓,不能飞翔,聚集在低洼地或草丛中。

有的死蜂双翅展开,吻伸出,但不同于农药中毒。

②防治药物防治可用柠檬酸。

继箱群每晚喂500毫升药物糖浆,内含2克柠檬酸。

每天1次,连续喂3次,停3天,再喂3次。

3、白垩病①规律及症状一般发生在春季及初夏,外界气温19~30℃,空气潮湿。

由蜂球囊菌寄生引起的蜜蜂大幼虫死亡的真菌性传染病。

在巢门口可发现有灰白色或黑色片状硬质幼虫体。

患病巢房封盖不齐有凹陷、穿孔。

死亡的幼虫呈干枯状,白色或灰黑色,无臭味,无粘性,易被清除。

②防治此病发病后不易治愈。

蜜蜂春繁时,不喂来历不明的蜂花粉,箱内换入茶花花粉脾或喂茶花花粉可减少白垩病发生。

发病轻时,可用药物治疗,用丙酸钙加入糖浆喂蜂,继箱每群喂糖浆0.5千克(含丙酸钙0.5克)。

严重时应该换脾,必须蜂多于脾,再喂糖浆。

4、美洲幼虫腐臭病①规律及症状夏季弱群易发病,在大流蜜期,病情减轻,甚至自愈。

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的蜜蜂幼虫病。

4~5日龄幼虫易发病,封盖后死亡。

发病的封盖房油亮发光,下陷,有穿孔。

腐尸紧贴房壁,挑起有拉丝,褐色有鱼腥味。

②防治发病初期,将病脾抽出淘汰,严重的换箱换脾再用药物防治,用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每箱(10框)每晚喂500克糖浆(含200毫克纯土霉素),隔4日1次,连喂3次,停3天,再喂3次。

采蜜前6周停止喂药。

5、欧洲幼虫腐臭病①规律及症状一般春季脾多于蜂的弱群易发生。

由蜂房球菌引起的蜜蜂幼虫病。

3日龄小幼虫易感染,4~5日龄死亡,虫体变淡黄色、黄色、直至黑褐色,易清除有难闻酸臭味。

②防治西方蜜蜂患此病不严重,在蜜蜂密集,注意保温条件下蜂群能自愈。

用土霉素治疗,方法与治美洲幼虫腐臭病相同。

6、中蜂囊状幼虫病①规律及症状南方2~4月与11~12月,北方5~6月,是发病高峰期。

由病毒引起,每天上午,可见工蜂从巢内拖出病虫尸体,散落在巢门前。

子脾有插花子,房盖有穿孔,房内有尖头死幼虫,褐色无臭,易从巢房拖出。

②防治去除病群蜂王,换上健康群成熟王台,新王交尾产子后,蜂群康复快。

在断子间淘汰病脾,让工蜂密集,多造新脾。

用中草药华千斤藤(海南金不换)干块根15~20g或半枝莲的干草50g,煎汤,可用于20~30框蜂的治疗。

7、茶花与油茶花中毒①规律及症状发生在10~11月份茶花、油茶花开花期。

茶花、油茶花流蜜不佳,危害蜂群轻;流蜜好,危害蜂群严重。

蜜蜂在采茶花、油茶花后,引起大批幼虫死亡,死亡幼虫散发酸臭味。

②防治在茶花、油茶花流蜜期不间断喂饲糖浆(蔗糖与水比2∶3),上午一次,晚上一次,阴雨天不断,结合分区管理效果更好。

另外,山区放养的蜂群,秋季易受胡蜂侵害,根治办法要设法找到胡蜂蜂巢彻底毁巢,或捉住胡蜂,粘上毒药,放其回巢,毒杀虫子。

蜜蜂的非传染性病害和中毒蜜蜂有多种非传染性病害,这些病害没有传染性,可以由各种毒物(例如有毒花粉和毒蜜、甘露以及化学农药等)所引起,也可能由于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或饲养管理措施失当而造成。

这类疾病虽然没有传染性,但发病突然,范围广泛,死亡率高,常使养蜂者措手不及,难以挽救而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这类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一)甘露蜜中毒1、中毒原因蜜蜂大量采集甘露蜜后,由于甘露蜜比普通蜂蜜含有高出几倍的矿物质和糊精,蜜蜂取食后不易消化而造成中毒。

蜜源充足,气候正常时,工蜂是不会去采集甘露蜜的。

一旦气候恶劣,蜜源中断时,工蜂就会采集甘露蜜。

2、中毒症状甘露蜜中毒主要引起采集工蜂死亡,并且常常是蜂群越强死蜂越严重。

中毒严重时,蜂王和幼虫都会死亡。

中毒的蜜蜂腹部膨大,失去飞翔能力。

病蜂死亡在箱外,有时也死在箱内。

中毒而死的蜜蜂,蜜囊呈球形,中肠萎缩环纹消失,呈灰白色,肠的内容物中有黑色絮状沉淀,后肠呈蓝色或黑色,肠内充满暗褐色或黑色的粪便。

如果在蜜源中断期间,蜂群突然积极外出采集,而采集蜂出现死亡,就有可能在蜜蜂采集了甘露蜜。

此时打开蜂箱抽出未封盖的蜜脾进行检查,若蜜汁浓稠,呈暗绿色,没有天然蜂蜜的芳香,即可判断为甘露中毒。

3、防治措施对蜜蜂甘露蜜中毒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

保证蜂群内有足够的饲料,不使蜂群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秋季最后一个蜜源期要留足越冬饲料;如果蜂群已经采集甘露蜜,在越冬期前应将巢脾中的存蜜全部摇出,另外喂给优质蜂蜜和白糖浆作越冬饲料。

(二)植物毒素中毒1、中毒原因某些植物的花蜜和花粉中含有对蜜蜂有毒的物质,当工蜂采集了这类花蜜和花粉后,便会引起中毒。

对蜜蜂有毒的蜜粉源植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油茶、茶、藜芦、毛茛、乌头、羊踯躅等。

2、中毒症状由于各种有毒蜜粉源植物所含毒物的种类不同,所以表现的中毒症状也不一样:蜜蜂采集油茶花蜜中毒后经过2~3天才出现症状,主要是腹部膨大,不能飞行,在巢门前乱爬,没有抽搐、痉挛的现象。

蜜蜂食用藜芦花粉后2~3小时就会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抽搐翻滚、无力飞行,很快爬出巢门痉挛而死。

然而,成年蜜蜂采集茶花蜜后,一般不表现任何症状、只是群内幼虫腐烂。

在有辅助蜜源的地方,蜜蜂一般是不会去采集有毒蜜源的。

当气候干旱,外界蜜粉源缺乏时容易发生中毒。

此外,箱内贮蜜不足也容易发生花粉花蜜中毒。

3、防治方法在进入油茶场地时,饲喂“解毒灵”糖浆有预防作用。

发现蜜蜂油茶蜜和茶花蜜中毒,可采用油茶蜂乐25克加水475克配成500克药液喂蜂和喷蜂脾,可以解毒。

(三)杀虫剂中毒现在农业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莠剂、杀螨剂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日益增加。

这对农业生产无疑是必要的。

但是蜜蜂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使养蜂业蒙受损失;从另一方面讲,由于蜜蜂中毒大量死亡,将使那些依靠蜜蜂授粉增加产量的农作物因为得不到充分的授粉而降低产量,影响农业的收益。

农药杀虫剂进入蜜蜂体内,可侵害蜜蜂的神经系统引起麻痹,使运动器官和消化系统失去功能,蜜蜂饥饿脱水、衰弱而死。

1、中毒的症状不同种类的农药引起的中毒症状不同,一般有如下症状:(1)全场蜜蜂(甚至周围几个蜂场的蜜蜂)突然大量死亡,死亡的大多数是采集工蜂,而且蜂群的群势越强死蜂越多,还可以发现大量的采集蜂携带着花粉团死的采集途中。

(2)中毒蜜蜂极度不安,大量爬出箱门,在地上翻滚打转,身体抽搐,死后吻吐出,双翅上举,腹部向前勾。

(3)蜂群混乱,爱蜇人,提脾检查时,很多蜜蜂无力附脾,坠落箱底。

中毒的幼虫常会从巢房内脱出。

(4)严重中毒的蜂群,蜜蜂腹部肿胀,身体潮湿、发黑,这是中毒蜜蜂呕吐、脱水所致。

2、防治方法为了避免杀虫剂中毒,使蜜蜂更好地为农作物授粉,应该对农药的使用制定法规,以确保养蜂者的合法权益,也间接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1)禁止在授粉作物开花期间喷洒杀虫剂。

(2)必须在开花期喷药时,应在施药前三天通知蜂场,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3)尽可能在杀虫剂中加入适量的驱避剂,以防止蜜蜂中毒。

并且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杀虫剂。

(4)在喷洒农药杀虫剂时,蜂场可采取幽闭蜂群或暂搬离的方法,尽量避免中毒。

在幽闭蜂群时,要做好蜂群的通风降温工作,并保持黑暗和安静,及时给蜂群喂水。

(5)一旦蜂群发生杀虫剂中毒,首先要把蜂群内的所有饲料全部清除,并立即喂以1:1的浓糖浆或甘草水糖浆。

同时用解毒药物,如0.05%~0.01%的硫酸阿托品或0.1%~0.2%角磷定溶液喷脾,效果更好。

蜜蜂主要病虫害的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此病是因病毒引起的病害,传染性很强,一般春季和秋季蜜蜂繁殖时比较容易患病。

5~6日龄幼虫多发此病,于封盖前后死亡,死虫封盖后,被工蜂打开,死幼虫露出尖头,有人称之为“尖头病”。

虫体黄灰色,尸体不腐烂,无粘性,无臭味。

幼虫外裹表皮,表皮下充满水状液体,用镊子夹出时,幼虫形成一个囊状体。

防治方法①果断关王断子,选择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培育蜂王,取代患病群蜂王。

如果蜂群少,又均发病,在有雄蜂的情况下,可杀死蜂王,令其改造王台。

②合并弱群,加强保温,保持蜂群有足够的饲料,人工补充饲喂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饲料,可以有效地增强蜂群的抵御能力。

③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或抗病毒的西药对该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如华千金金藤(又名海南金不换)50g加水充分煎煮后过滤,按1︰1的比例加入白糖,可喂30~40框蜂;病毒灵按每框蜂1片的剂量研成细末,按1︰1的比例调入糖浆中喂蜂亦可。

欧洲幼虫腐烂病此病是由蜂房链球菌引起的。

通常感染3~4日龄蜜蜂幼虫,死亡幼虫开始呈灰白色,不饱满,无光泽,而后死虫呈黄灰色,在巢房里腐烂,发出酸臭味。

防治方法由于该病为细菌感染引起,故用抗菌素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常用药物有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选用其中一种抗菌素溶于糖浆中喂蜂,每脾蜂用量为2万单位。

巢虫巢虫是蜡螟的幼虫。

爬上巢脾的巢虫,蛀食巢脾并穿成隧道,吐丝作茧,毁坏巢脾和蜂子,严重时使许多蜂蛹在羽化前死亡,封盖子脾上因而出现大量“白头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