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PPT课件
18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2、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裂殖子侵入红细胞 内,初期似戒指状,红色的核点,兰色环状的胞浆,称为 环状体即小滋养体。环状体发育长大,胞浆可伸出不规则 的伪足,以摄噬血红蛋白,此为阿米巴滋养体或大滋养体。 未被利用的血红蛋白分解成正铁血红素颗粒蓄积在原浆内 呈棕褐色,称为疟色素(malaria pigment)。大滋养体 继续发育,其核与原浆进行分裂,形成裂殖体 (schizont)。原虫种的不同裂殖体中裂殖子的数目也不 一样,成熟后裂殖子数一般间日疟为12~24个,恶性疟 为18~36个,三日疟和卵形疟为6~12个。成熟的裂殖体 破裂,裂殖子逸出,一部分再侵入正常红细胞,一部分被 吞噬细胞吞噬。释出的疟色素也被吞噬。
血吸虫病防治
1
凡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 吸虫。一般吸虫为雌、雄同体。
寄生在变温脊椎动物的血吸虫也是雌、 雄同体。
寄生在恒温脊椎动物,如哺乳类、鸟类 的血吸虫是雌、雄异体,分类上突出其 特征,称之为裂体吸虫。在人们习惯上 所谓血吸虫即指这一类的裂体吸虫。 。
2
据有关报道,可以感染人体的血吸虫有19 种之多,但对人体有害的主要有5种即日本 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 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
9
(一)传播过程
血吸虫的病原体离开感染的机体,经过传播 途径再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的过程称 为传播过程。日本血吸虫的传染源(终宿 主)除人外,还有众多的家畜和野生动物, 如牛、马、驴、羊、猪、兔、沟鼠等42种 动物。但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仅钉螺1种, 毛蚴只有在钉螺体内才能发育成尾蚴。
10
(一)治疗对象
3
(一)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肠系膜静脉血管 中,雌、雄虫交配产卵,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 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分布在肠壁组织的虫 卵部分破溃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时 卵内已发育有毛蚴,毛蚴在水中孵出并游动, 遇到中间宿主钉螺能主动侵入,继续生长发育, 经两代胞蚴的无性生殖,形成大量的尾蚴。尾 蚴为感染终宿主的阶段。尾蚴自螺体逸出,进 入水中,当人、畜生产或生活接触疫水,尾蚴 可主动侵入皮肤成为童虫。童虫随血液循环到 肝和肠系膜静脉而定居并发育为成虫。雌、雄 虫交配产卵进行又一代的有性生殖。
14
三、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P.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
我国以前二种为常见,三日疟原虫多见于受血 病人,卵形疟仅发现几例。各种脊椎动物(主 要是禽类、鼠和猴猿类)的疟原虫有100多种, 仅灵长类的疟原虫偶可感染人。
1、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 stage)当受染的雌性 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进入人体血循环, 约半小时全部侵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即进行裂体增殖, 迟发型子孢子则进入休眠状态。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 原虫,经过5~40天发育成熟,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 的裂殖子(merozoite)进入血流。进入血流的裂殖子部 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内发育增 殖,称为红细胞内期。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后,在肝细 胞内增殖,释放裂殖子入血,即造成疟疾的复发。恶性疟 疾无复发,是由于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无休眠期。
5
雌虫:体型前细后粗,虫体前半为乳白色, 后半由于肠管充满着消化和半消化宿主的 血液,呈黑褐色。虫体平均大小为(10~ 18 mm)×(0.24~0.30 mm)。生殖系统 包括卵巢,输卵管、卵黄腺、卵模、梅氏 腺、子宫及生殖孔。雌虫的消化系统与排 泄-渗压调节系统与上述雄虫相似。
6
虫卵—随粪便排出的日本血吸虫成熟卵为 淡黄色,卵壳薄,无盖,略作椭圆形。大 小 平 均 为 8 9 um×67um, 有 短 小 的 侧 刺 , 但往往被周围的污物掩盖而不易查见。卵 壳内有胚膜和活动毛蚴。
4
(二)形态
成虫——血吸虫生活自然状态为雌、雄合抱。 血吸虫为了雌、雄适应血管内生活,它的外观 为圆筒状。
雄虫:乳白色,背腹扁平,体前端有口吸盘和 腹吸盘。在腹吸盘后的虫体,其两侧向腹面卷 曲,形成抱雌沟,让雌虫居于其中。大小:平 均(10~18 mm)×(0.44 ~0.51mm)。体 内结构包括肌肉、消化、生殖、排泄-渗压调节 及神经5个系统,这些器官埋存网状实质组织 中。生殖系统由睾丸、输出管、输精管、贮精 囊、生殖孔等构成。
1、粪检阳性者 2、血清学阳性者
11
(二)治疗药物
吡喹酮是目前唯一用于治疗日本血吸虫的 药物,常用治疗急性吸虫病的成人剂量和 治程为120mg/kg,6天疗法,且不良反应轻和 疗效高,在血吸虫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疟疾防治知识
13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 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 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 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 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 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15
三、病原学
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在人体 内进行无性增殖(裂体增殖)和在蚊体内进行 有性增殖与孢子增殖。四种疟原虫的生活 史基本相同。
16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分为两个时期, 即寄生于肝细胞内的红细胞外期和寄生于 红细胞内的红细胞内期。
17Leabharlann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增殖
7
毛蚴——毛蚴体形为长椭圆形,左右对称。 平均大小为99~35um。除前端突出的顶突 (或钻器)外,体表具有纤毛,由21或22 块纤毛板分4横列构成。
8
尾蚴——尾蚴由体部与尾部构成,尾部又 分尾干与尾叉。体部大小为(100~150um) ×(40~66um)。尾干为(140~160um) ×(20~30um)。尾叉伸长时可达50~ 70um。
经过细胞内3~5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进入红细胞的裂 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无性分裂,而逐渐发育成为雌或 雄配子体。配子体在人体内可生存2~3个月,此期间如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