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来自于对生物科学的借鉴--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大于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之和,社会现实高于个人的现实,因此要从整体上充分认识社会。
但为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像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经验调查的方法。
认为社会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历史分析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
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机械团结: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
(约束性制裁)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
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分工越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鲜明,就越能摆脱对集体意识的束缚。
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化的职能。
(复原性制裁)权威类型:(1)感召权威:是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魅力型统治。
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
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
统治的存在范围:追随者拥戴和服从领袖人物,甚至对领袖人物产生。
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种统治有赖于领袖人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2)传统权威:是依靠“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者合法地位的牢固的信念”的社会控制形式--传统型统治。
统治的行动基础:传统性行动。
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基础上的忠诚关系。
统治的存在范围: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凭借一种神秘的力量使这些传统具有合法性,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产生了忠诚心理。
如老人统治、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等。
(3)法理权威:合法权威,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无论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还是被统治者认可权力,都要以法律和规则为依据--法理型统治。
统治的行动基础: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统治的合法性来源:根据合理性制定出来的正式的规则,如法律等。
统治的存在范围:遵循理性的原则,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家形成了统一基础上的规则,人们的行为不是受情感和传统的统治,而是自愿地按照规则办事。
结构功能主义:①社会系统乃至整个行动系统都面临着一些大致相同的基本功能要求,满足这些要求是系统生存的先决条件,而这些要求是通过系统的内部结构得到满足的,因此结构分析必须同功能分析结合起来。
②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任务包括识别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分析各种基本结构是如何满足这些功能要求的.③社会结构的基本类型,同它所必须满足的系统功能要求是相联系的。
显功能:显性功能论是社会行动者共同期望并明显表现出来的功能。
潜功能:隐性功能论则是社会行动者预先没有预见并表现不明显的功能。
关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显隐功能区分,实质上是从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过程中提出了社会功能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
功能失调:是指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
长期效应的功能失调具有漫长的潜伏期,一旦其显现出来,人们就很难改变这种功能失调了。
所以,社会学家应该战略性的预见那些长期性的功能失调。
功能代替(功能抉择):发现和促进新的社会功能,以顶替或抵消失调了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有利于社会行动、社会群体和社会系统的功能平衡。
寻求功能代替应该根据经验事实出发而不是逻辑推论。
反功能:是指降低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并能最终导致系统自我瓦解的功能。
消除反功能的手段之一是建立瓦解与中和反功能的补偿性结构,这意味着原来的结构增加了新的内容而发生了变化(变迁)“社会安全阀”理论:敌对情绪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直接指向对立面、指向替代目标与没有对象的情绪发泄。
其中将敌对情绪引向替代对象的制度就是“社会安全阀”制度。
显在利益:是能够被人们所意识到的利益并为之努力奋斗.潜在利益:就是人们没有自觉地意识到本群体所具有的客观利益。
主体间性:①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
②生活世界的结构性体现在不同视角的人能够相互理解,行动的意义通过与特定的社会场景的制度化联系,使每一个人的社会行动都成为可以理解的。
③我们只有在主体间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的行动的主观意义,理解、体会他人的行动的意义构成过程,并尽可能发现其行动所涉及的各种经验的构成。
④生活世界描绘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主体间性世界:直接经验的同伴世界;间接经验的同辈人世界;间接经验的前人世界。
文化资本: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
其类型包括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体制化的状态,前两种形式是文化能力和文化产品,体制化的文化是文化能力经过文化体制的资格授权后的存在方式。
文化资本再生产: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其实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有两个关键的阶段:其一是早期社会化;其二是学校教育。
社会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有关的行动,即社会行动是以过去的、现在的或者将来的所期望的他人的行动问取向的行动。
社会行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行动者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和目的,行动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
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者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任何行为方式。
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特点。
“纯粹社会学”。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就是所谓的“社会交往的形式”。
齐美尔感到,他所力图研究的学科与几何学十分相似,他将其称为“社会几何学”。
1)目的在于给出关于被研究现象的特定方面(过程、要素、联系等)的“纯逻辑”范型。
以便把握其准确特征和属性,同时也为被研究现象规定一特殊形式的“标准”,对现象作出比较、分类和判断。
(2)“理想类型”又称“纯粹类型”,既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的经验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生活的“理想”而提出的。
(3)“理想类型”不包含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无关。
中层理论是一种超出工作假设之上,而又能进行有限度的理论探讨的一种理论。
这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
与所有方法论上的一元论不同,布迪厄主张关系的首要地位。
在他看来,二元论式的抉择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常识性观念,这正是社会学必须从自身中祛除的。
(3分)这种常识性观念植根于我们使用的语言本身,而它则“更适于表达事物而不是关系,呈现状态而不是过程”。
布迪厄据此既抛弃了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又拒斥了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以及以“方法论上的情景主义”形式出现的对二者的虚假超越。
(也译作沟通行动)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助,并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对话沟通,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
在交往行动中行动者才同时涉及客观、社会及主观世界三个领域。
因此,交往行动比其他几种行动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所有这三种世界。
它是指拥有符号资本的人,便具有一种把某种认知工具和社会现实的表达强加给弱势群体的力量,这就是符号权力。
符号权力的存在使得共同体这个社会世界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成为可能,从而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再造,使支配关系合法化。
符号权力的概念表明了布迪厄的一个基本观念:社会的支配秩序依靠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沉默的暴力”。
现代社会中最能体现符号暴力运作过程的就是各种教育行动。
语。
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
这意味着,这种知识在对他人具有什么意义的同时,也对我同样具有什么意义;既与他人的世界有关,也与我的世界有关;归根结柢都植根于人为了生活而创造的解释图式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知识恰恰是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的人们观念中的类型化,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从本质上看都是主体间性的。
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析范畴。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妇女运动的扩大,特别是在西方由于“女性主义”影响的日益深入,首先一些女性主义自觉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势地位,尖锐的提出了性别不平等问题。
到70年代,她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性别差异不单单是男女的生物属性,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范畴。
即认为造成性别不平的因素,主要不是在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是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如女性主义者安·奥克莉在其1972年发表的有影响的著作《性别、社会性别与社会》中,首先对“sex”和”gender”作了明确划分。
外没有任何超于个体的实体。
社会唯名论的本质是否定共性,否定超越个体的一般社会规律。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实体,存在于个人之中,社会现象应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质加以解释而不应该归结为个体。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提出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动力学综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它主要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型分为: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就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非现实性冲突则是指至少冲突中的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
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的区别在于:对于现实性冲突来说,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对于非现实性冲突来说,冲突本身就是目的,除了冲突对象可以变换以外,冲突本身没有其他的互动形式可以替代,冲突高于一切。
止将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判断带入研究过程中,强调要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尽可能保持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立场,它往往是实证主义研究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