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水泥工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作者:郝国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06期
摘要:水泥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的建筑材料。

通过对水泥工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和了解,确定了水泥工业还需调整产业结构及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来满足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发生产更节能更环保的水泥的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泥工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
0 引言
水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当前,我国水泥工业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面是经营粗放,生产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均较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立窑、温法窑、干法中空窑等落后技术装备还占相当比重,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技术得到了长促的发展,大中型生产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在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

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新型干法水泥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占水泥比重达70%。

以下就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生产结构、影响因素、发展思路及水泥混凝土新工艺的开发进行了概括及展望。

1 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
水泥是使用最广泛的混凝土胶凝材料[1]。

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成分对混凝土的性质有极大影响,起决定作用,包括施工的和易性、强度、收缩、抗渗性能、耐久性、与钢筋的粘接和对钢锈蚀等方面。

现在虽然可以通过测试水泥的成分,控制水泥的生产,但水泥与混凝土性质之间至今仍无法定量分析,对于掺外加剂的情况尤其如此。

现在我国水泥生产总量基本上能满足基本建设需求。

其广泛应用于市政改建、水利水电工程、道路工程等领域,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国水泥行业现存主要问题由“供不应求”逐步转向对其从技术、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

水泥生产发展从传统的产窖法到目前的新型流水线生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人们对水泥应用的科学研究,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水泥行业的发展。

其中小水泥厂是我国水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泥产量大约占我国水泥行业总产量的80%以上。

2 生产技术结构
新中国成立时,水泥生产技术结构主要是以湿法回转窑和干法回转窑为主。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政府管理和建设的回转窑厂的水泥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立窑厂由于投资少,建设期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立窑是比湿法和干法回转窑更为落后的技术,其产品质量差,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效率低。

20世纪70年代,我国起步开发比湿法和干法回转窑更为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采取了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了技术开发进程,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成效。

从2003年开始,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蓬勃发展,到2007年我国先进的新型干法产量已达到水泥总产量的55%,超过了落后生产方法的水泥产量,由立窑为主转为以新型干法为主的生产技术结构[2]。

水泥结构调整[3]:①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②加强总量控制,实施分类指导。

继续支持大型干法水泥项目。

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③制定和完善政策,严格市场准入;④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⑤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⑥鼓励水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⑦加强水泥矿山资源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⑧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3 影响水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物流运输成本熟料是水泥生产的中间产品,水泥的关键性工序和大部分成本主要体现在熟料产品上。

熟料完成后,一般再添加15%~30%的石膏、煤灰、矿渣及硅灰等混合料,粉磨加工制成水泥。

由于水泥产品体积大积重,单位运输成本高。

3.2 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为了保护环境、防范生态破坏,在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废弃物所需的全部费用。

主要由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和自然环境修复价值两大部分组成。

3.3 需求因素水泥行业景气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高度相关。

投资和需求的变动直接影响水泥固定资产的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能够带动水泥行业产量呈现高速增长。

反之亦然[4]。

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水泥工业造成直接的威胁。

4 水泥工业发展总体思路
中国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控制总量,以优化地区布局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实现水泥工业科学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5]。

一是推动企业跨部门,跨区域的重组联合,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和竞争能力。

二是加快技术进步,鼓励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提升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污染物排放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满足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推动水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厉行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是进一步提高企业集中度,促进水泥工业的企业集团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

充分利用我国水泥工业现有基础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改组改制,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四是突破制约水泥企业发展的对策,水泥产品在技术手段,产能挖掘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主要利润来源将取决于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

因此,水泥经企业的发展应着眼于降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和产品的运输成本。

良好的水泥生产基地应该具备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石灰石资源丰富,矿石开采成本低;二是交通便利,辐射范围广;三是辐射范围内对水泥建材有强劲的需求[6]。

五是节能降耗,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环境成本内在化则是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过度使用的状况已经非常严重。

如果不及时治理,会危及生存和发展[7]。

因此,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重大技术经济政策,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项长远的战略方针。

对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主开发的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电站的发电技术及相应配套的系统,充分回收利水泥生产线中低温废气余热,不仅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利用低参数余热锅炉和补汽式汽轮机进行发电,充分利用了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使废气余热转换成电能。

利用余热进行发电,不需要消耗燃料,对环境没有污染[8]。

5 结束语
发展水泥工业应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各地要严格执行已出台的《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三个重要的法规和相关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制定水泥装备技术政策继续开发节能技术与装备,并大力推广应用。

制定新的水泥装备技术政策, 进一步提高新建水泥生产线
的能源效率,做到日产2000t 以上新生产线技术经济指标和能效指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做好原、燃料替代工作利用尾矿和可燃废弃物替代矿物燃料是水泥工业发展趋势,我们要逐步减少天然矿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尾矿和可燃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好工业废渣我国水泥工业在利用工业废渣和尾矿作为替代原料用于水泥生产已有较长的历史,如矿渣、粉煤灰、火山灰、煤矸石、炉渣、页岩、磷渣、碱渣、赤泥、电石渣等,继续利用好工业废渣;加强新技术研究开发大力开展水泥工业的节能基础研究工作,开发水泥工业节能新技术,在余热利用、高固气比技术、大型化、无烟煤、劣质煤、高硫煤、可燃性废弃物利用和处置城市垃圾等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荣金.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践与展望[J].工程技术.2009(9):170~172.
[2]于乐,谢旭杰.浅谈水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J].教育经济.湖北武汉大学.
[3]施惠生,邓恺.道路混凝土对水泥的质量要求[J].水泥技术.27~30.
[4]汪志刚,孙超平.影响水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 2009.2(2):20~22.
[5]刘明.中国水泥工业发展与节能降耗和减排政策措施[J].水泥工程. 2007(2):1~6.
[6]孙永泰.城市垃圾废弃物生产生态水泥工艺及实例[J].粉煤灰.2008(9):26~28.
[7]林萍.中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2004(3): 17~18.
[8]武进步.提高水泥企业效能的措施[J].水泥技术.2009(4):117~1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