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与管理学号: ***********名:****师:**时间: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摘要: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

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本文基于安徽省当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找出适合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一、安徽省农业概况安徽省,简称“院”,位于我国东部,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

总面积约13. 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

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3%。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辨等自然灾害发生。

全省省耕地面积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一)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通信宽带光缆及配套的营业服务网点已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基础通信"普遍服务”目标。

数字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和电视农村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5%。

(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安徽党员干部先锋在线网”、“安徽星火科技”四大门户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

①市、县科技、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

②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一支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

③大部分乡村建有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

④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

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统一釆集信息、注册会员已达1200多个,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网站群,被评为2009年度第六届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五)农业物联网项目初步建成。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祸阳、黄山区等10个县为重点示范县,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

2012年,安徽省被列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和50个示范点建设。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

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

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

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表现在:(1)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2)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3)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

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

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

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发布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

电视作为农村信息发布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

在农村、邻居、亲戚、朋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农民获取信息主要渠道。

四、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一)创新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1、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

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

各市、县建立相应的工作协作机制,负责本地区工作的开展,上下呼应,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2、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①各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信息共享机制。

②建立市场参与机制。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由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参与为辅过渡到市场投入为主、政府主导为辅、社会广泛参与,实现投入多元化,建立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③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通讯网络等费用,给予统一标准适当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传播能力。

3、加强立法,规范监管完善的农业信息立法和监管是农业信息化稳定发展的保障。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备的、有效的、稳定的、可信赖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信息市场,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规范化的环境,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1、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

2、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

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1、建成统一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

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2、构建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以国家67个农业数据中心为代表,包括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产品价格数据库、农村经济数据库、农业项目数据库等,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

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基础数据。

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1、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

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覆盖100%的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

互联网延伸到农业经营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

积极探索合作运营机制,整合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利用电信传输通道,选择部分乡(镇)和行政村开展基于业务融合的“三网融合”试点,为用户提供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多媒体信息服务。

2、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建设和总结推广其他地区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经验,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应用水平,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1、农业物联网建设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决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要构建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

①加强系统设计,切实做好规划,重点解决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项目零散、不成规模的问题;②加强高效、节能传感设备的研发,既要重视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更要处理好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关系;③加强农业生产阈值数据资源的积累和农业知识模型的引进开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④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培养,釆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