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 “小康”一词,在《诗· 大雅· 民劳》 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 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 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 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 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 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 小康就是这个意思。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中国 日本 美国 新加坡 加拿大 世界平均 1980年 220 10390 13030 4860 11150 2540 1990年 320 26400 23560 11730 19800 4090
(单位:美元)
1995年 520 39720 28150 23060 19880 5000
小 康 社 会的提出
1979年,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 化” 概念。12月6日,前来中国访问的日 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了这 个问题。邓小平解释说:“我们的 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 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中国式 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 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 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 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 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 的水平,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 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 康的状态。”
“中国式的四个 现代化”、“小 康”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现 代化发展战略 目标的重大调 整。邓小平在 1987年4月30明 确提出了“三步 走”实现中国现 代化的战略构想 。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写进了大会的报告 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并且把第三步目标实现的时间进一步确定为21世纪中叶。 这样,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战略由此确立。
“大同”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 人的理想。
大同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 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 式,最早是在《礼记· 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 的描绘。在这本书中,“小康”被描述为一种比 “大同”差一点的理想社会。大同,是“天下为 公”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社会文明、 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 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 制,“礼”是维系社会制度的 念 “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 “小康” 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大 致有四层含义,即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邓小平所 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以及小 康社会的未来发展性。这四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为 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 涵,本讲对小康的四层含义进行比较分析。
1999年 780 32030 31910 24150 20140 5020
所谓“发展很不平 衡”,是指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不同群体 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 平差距还很大。
按上世纪中叶国家计委会同统计局和农业部制定的 小康基本标准衡量,目前小康的实现程度到2000年虽已 达到95.6%,但从地域看,除去市辖区外的2000多个县 级单位中未达温饱线的还有22个,居于温饱和小康的占 63.2%,居于小康和比较富裕的占13.7%,比较富裕 的仅占0.3%。另外,从人口来看,全国达到小康水平 的占74.8%,但还有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到去年底, 全国有28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中还有最低生活保障 人口1930万。
: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 值人均只有250美元) 到199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 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 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 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用30年到50年时 间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 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 水平。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前两步, 就是进入了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一 个阶段性目标,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发 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党 的十六大为本 世纪中叶中国经 济 发展所制定的宏伟 蓝图,也是新时期 党领导全国人民高 举邓小平理论伟大 旗帜,贯彻 “三个 代 表”重要思想,全 面进行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宣言!
一、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及其历史进程
小康社会是我国在实 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过 程中从温饱发展到富裕 的一个历史 阶段。进 入小康社会发展阶段与 邓小平确立的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著名的“三步 走”发展 战略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 在1987年4月会见西班 牙副首相格拉时,明确 提出了“三步走”的战 略步骤
二千五百年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其具体的内容是指人类 社会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 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互助博爱,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一家。老人的 赡养,儿童的教育和培养,由社会共同承担,即便是 鳏寡、孤独、废疾者,也“皆有所养”,人与人乃至 国与国坦诚相待,讲信修睦,全社会和谐而安定, “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路不拾遗,夜不 闭户. 与孔子同时的老子也这样描绘大同世界:没有欺压, 没有贵贱,平等,博爱,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所谓理想社会。
2、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新中国成后,党和国家第一 代领导人为尽快实现中国的 富强,逐步提出了“四个现 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两步 走”的战略构想。 由于“文 化大革命”的耽误,“四个 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未能按 期实现。事实上,即使没有 “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也 不可能按期实现。这主要是 由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太低 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基本规律 决定的。
“三步走”
,而教育经费确实全世界倒数第二的占 GDP的2%,就连这个2%,竟然有47% 是学生家长来支付
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总体上 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 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按照世界银 行1999年提出的标准,人均GDP在756至2995美元之 间为中低收入国家。我国2002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才接近1000美元,排名世界第14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