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民间舞概述中国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
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
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因此造成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别,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
从具有原始图腾痕迹的模拟舞,到带有原始遗风的祭祀舞,以至具有宗教色彩有寺院舞蹈形式或民间风情舞、礼仪舞、庙会、灯会、走会、花会上的舞蹈表演以及专职艺人的出现,并登上艺术性舞蹈表演的舞台,因而中国民间舞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活的文化见证。
在辽阔的三江流域和松辽平原广大地区主要居住的是汉族,受其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并具有地区特点的民间舞蹈,据统计有700余种。
其中北方规模较大,比较著名的是秧歌,如东方高跷身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号种三大秧歌。
还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不下百余种,南方有采茶灯、莲花灯、竹马灯、云南花灯、香山花灯等各种名目的花灯种类繁多。
北方的秧歌等各种民间舞蹈多具有粗犷刚强,热情奔放的特点。
南方的花灯等民间舞蹈则以优美委婉、秀丽别致见长。
两江之中的淮河流域的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刚柔并济的特色。
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各具鲜明特色:草原上蒙古等民族具强悍刚强的风格特点。
地处西北的维吾而族则以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见长,在康藏高原上的多种古老藏族民间舞蹈形式,风格各异,但总体上看具有古朴优美的特点,并以舞“袖”为共同规律。
以手如柳步如鹤著称的朝鲜民族民间舞有潇洒、典雅的风韵。
因此中国民间舞蹈特别丰富多彩。
东北秧歌《荡秋千》。
一、中国的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1)载歌载舞我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
(2)利用道具歌而舞之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
(3)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我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划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4)自娱与表演的统一在我国民间舞蹈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表演者同时也是一个自娱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看到高兴时,自己也可以上去跳一阵,舞一下。
二、中国民间舞蹈表现的主要内容中国民间舞蹈表现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1 反映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类的舞蹈:这类的舞蹈有汉族的《秧歌》、《采茶》、《推小车》、《跳春牛》,壮族的《扁担舞》、黎族的《打柴舞》、蒙古族的《牧马舞》、布依族的《织布舞》、赫哲族的《捕鱼舞》、等等,都是反映生产的舞蹈。
在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的爱情生活是舞蹈的重头戏。
反映爱情生活的舞蹈多的不胜枚举,象回族的《花儿》、壮族的《抛绣球》等。
还有一些是强身健体的舞蹈,比如《剑舞》、《刀舞》、《棍舞》都属于这一类。
2 第二种是与民俗有关系的舞蹈干戚舞民间舞蹈是民俗的活动之一,因而各族人民的民俗节日,都有舞蹈。
比如:汉族的“春节”、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白族的“三月三”、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这些活动所跳的舞蹈都是节庆民俗舞蹈。
另外,结婚、生子、祝寿、也都有相应的舞蹈。
民间还有用舞蹈来驱疫、消灾、驱邪、也是舞之、蹈之。
3 第三种是祭祀的舞蹈。
当时的人们无法主宰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而把这些都归于神的力量,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因而对神顶礼膜拜,敬神的方式也是用舞蹈来表示。
第二章各民间舞特点第一节东北秧歌a)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
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
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
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b)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
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的动作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的哏、俏特点。
c)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
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第二节新疆民间舞蹈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每逢盛大节日,维吾尔族人都会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进行欢庆。
平日里与亲友欢聚一堂,他们也要唱歌跳舞,尽情欢娱。
而赛乃姆可以说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
赛乃姆意为“神像”,在维吾尔语中有“美人”、“美女”之意。
赛乃姆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生活和聚集的地区。
而不同地区的赛乃姆音乐有不同的特点,人们在曲前冠以地名,如伊犁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哈密赛乃姆等。
一些维吾尔族人,200多年间吸取了多民族音乐舞蹈的丰富养料,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伊犁赛乃姆,特点是节奏欢快,动作潇洒豪放,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动作。
(1)新疆的民间舞蹈总的来说,分为四大类——刀朗舞、赛乃姆、拿孜尔空、夏地亚娜。
刀朗舞:四分之二拍,它的鼓点为“咚,大咚……咚,大咚”。
起源于民间祭祀,庆祝丰收等等。
节奏比较欢快开朗。
寒乃姆:是四分之四拍,鼓点为“咚大,咚”。
在舞蹈时有时高呼“凯那!”(意为加油),有时高呼“巴力卡勒啦”(意为妙啊)常用于婚礼,村中家中集会,其中“买西来甫”最为有名。
拿孜尔空:四分之二拍,流行于东疆,即是哈密、吐鲁番一带。
用来表现生活气息,可以说从吃饭工作生活无所能用欢快的舞蹈来表现出来,而且非常活泼诙谐。
夏地亚娜:四分之二拍,多在特别盛大的典礼上表演,情绪非常欢快。
在大型的庆典中,维吾人会出演隆重的“十二木卡姆”,在维语中为“穷乃额曼”。
它包括了上述四类舞蹈,有时可以述事。
过程中有序曲、正章、尾声等,在表现时手法非常丰富,可以唱,可以乐器演秦,可以舞蹈,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套节目。
(2)在新疆有很多舞蹈是用道具的。
顶碗舞:跳舞者头上顶着盛着水的碗跳舞。
盘子舞:两手各持一个小盘,有时盘中有筷子,或者用顶针击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非常好听萨把依舞:萨把依是一种木制道具,一根木棍中间有两个大铁环,大铁环上还绕着许多小铁环,舞动起来发出“哗哗”的声音。
击石舞:左右手各握两块大小适中的天然石头,舞动时夹击两块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
现在多用于钢或铝片来代替石头。
(3)跳新疆舞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
伊犁赛乃姆有20多种固定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种固定的舞蹈,其歌词一般即兴编唱,内容丰富多彩。
在舞蹈上,男女老少都有各自的固定步法,上身动作含蓄、细腻,举起的双手手腕一般不过头顶,下身动作以走步为主,变化少。
一般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围观者拍手唱和。
风趣幽默的舞蹈者往往临场即兴发挥,甚至男人反串女人的舞蹈动作,使得气氛活跃。
伊犁赛乃姆还借助俄罗斯踢踏舞来弥补下半身动作变化少的不足,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赛乃姆。
第三节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信奉喇嘛教。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
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
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
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
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
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
“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
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
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传统的堆谐音乐中,大部分都带有宗教色彩。
歌词还有歌颂爱情的,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爱情生活。
堆谐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
舞蹈气氛热烈、动作灵活。
音乐节奏鲜明、开朗、活泼。
舞蹈者必须踏点准确,既不拖,又不往前赶,以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统一。
堆谐的音乐可分降谐和觉谐,“降”是慢的意思,“觉”是快的意思。
降谐以歌唱为主,舞蹈动作较简单;觉谐为快板歌舞,现在作为舞蹈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觉谐。
降谐的音乐悠扬抒情,有一个固定的引子。
觉谐的音乐常用紧拉慢唱的方法,音乐欢快、活泼。
也有一个固定的引子。
根据演唱者句末拖的长音,器乐配以固定的音符密集的问奏。
歌曲可与引子同一调性,如《却非突西》,亦可转入近关系调,如《松则亚拉》、《库马拉》等。
有少数党谐的引子与一般的引子不同,《唢呀拉》、《欧西谷巴》等歌曲即用这一引子。
觉谐的歌曲后面一般都有一段固定的尾声配合舞蹈的大结束步。
只有个别歌曲不用这种尾声,如《却非突西》。
一些独立完整的堆谐由降谐和觉谐两个部分组成,结构如下:降谐(引子→歌曲),觉谐(引子→歌曲→尾声)觉谐的音乐往往是降谐音乐的简化、压缩,加快速度,使情绪高涨,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