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ppt


❖ (2)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安排在秋
冬季及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以后 的朝代也有一些由政府下发的有关禁止擅自砍伐山 林的诏令。
❖ (3)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 北环境也很有意义。
❖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进犯,也会在边关要 塞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兵的同时也起到了绿化作 用。
2.各地理单元有很大的独立 性,人口构成相对单纯;
1.发源于黄河流域,但是所 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 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 河曲湿润地区
2.人口构成多族群
经济形态
不适合农业,经济上对外依 赖性强,海上贸易及掠夺盛 行,是一个商业形态
农耕为主
政治形态
以契约和财产为基础的民主 社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
❖ (5)南北朝时期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对 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
二、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 一是土地的开垦
❖ 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 产量。
❖ 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 产量。
❖ 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勰,提出注重提高单位产量,不过分依靠开 垦土地增产增收。
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

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第一阶梯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 山之南、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 a.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 沟 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 b.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 c.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
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 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 d.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2)地理通道
(1)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2)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 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3)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 交通线。 A、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 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B、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C、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 榆林、府谷一带。 中国地理的这些特征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 性。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 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 地理环境:依泰山而濒大海 ❖ 文化符号:一山一水一圣人 ❖ 风土人情: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好儒习
礼。齐国风俗缓慢阔达,足智慧,好议论, 不喜欢群斗,善为“劫持”之行,有泱泱大 国之风。
一山一水一圣人
4、荆楚文化
❖ 地理环境:荆楚文化的分布,包括今天两湖 、安徽、江西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其中 以两湖和安徽的部分为核心地区,淮河流域 和鄱阳湖流域等作为其边缘地区。
❖ 文化符号:帝王文化 ❖ 风土人情:好稼穑、植五谷,有“先王”之遗风
关中文化符号
2、燕赵文化
❖ 地理位置: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 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本区位于内蒙 古高原与华北平原,太行山、燕山与渤海的 过波地带.山地、平原、海岸兼备。
❖ 文化符号:侠义精神

荆轲刺秦王
3、齐鲁文化
❖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 在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 在这里,地缘是指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以
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 间的关系。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 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 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
❖ 二是水利的兴修
塔里木盆地
75°E
90°E
45°N 35°N
塔里木 盆地
位置范围
地形特征
我国最大的盆地;沙漠广,有我国最大的
第二级阶梯上;新 沙漠;内部平坦,边缘多绿洲;地势西高东 疆境内天山南部。 低,海拔800 ~ 1300米;封闭严密。
四川盆地
四川 盆地
30°N
105°E
位置范围
第二级阶梯上;东起巫山, 西至横断山,南至云贵高 原,北到大巴山,包括四 川、重庆。
阶梯
海拨
主要地形 代表地形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高原、山地 高原、盆地 平原、丘陵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东北平原 东南丘陵
KLC 金田科瑞
❖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 (1)众多的河流如血脉将大陆广大地区连在 一起 。
喜马拉雅山之间;包 曾居住过羌人和吐蕃人。
括青海、西藏和四川
的西部。
第二阶梯(高原和盆地)
青藏高原往东往北,以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为分界线是第二阶梯。这里分布着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及四川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等。
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 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P22)
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 1.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古代的“九州”: (P22)
❖ [《尚书》之《禹贡》篇]将天下划分为冀、 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2.构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P23—25)
❖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 质量和状态;
❖ 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的保护 。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 一、古代保护自然方面作为
❖ (1)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包含着明显的 保护自然的意识。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 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
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
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 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 济区:“山西”(关中)地区、山东地区( 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 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史记·货 殖列传》)(P26)
屋顶坡度小,
方 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檐窄 房屋高度与进深小
且楼间距大
太阳高度大,光照 降水多。
南 强。
屋顶坡度大,
方 房屋布局受方位影 房檐宽
响小,进深和高度
大且楼间距小
气温
季节变化大, 冬季寒冷。 墙体严实厚重, 建筑成本高
气温高,季节 变化小。 墙体轻薄,建 筑成本低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不 同 的 地 理 环 境 造 就 了 不 一 样 的 人 种
饮食差异
性格差异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
降水
太阳高度小,光照 降水少。
北 弱。
❖ 温暖期(前3000—前1100) ❖ 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 ❖ 寒冷时期(1400—1900) ❖ “仪器观测期”(1900-)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古希腊文化
中国文化
地理环境
1.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 屿
往北越过秦岭是黄土高原地带,此地是黄 河及泾、渭流过去的地区。是中华文化重 要的发祥地之一。
山西高原——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 之说。
准噶尔盆地
80°E 90范围
地势第二级阶梯 上;新疆北部。
地形特征
我国最北、面积第二大的盆地;内 部有沙漠、戈壁,但面积小;西北 有个小缺口,相对较湿润;地势东 高西低,海拔500~1000米。
1、关中文化(三秦文化)
❖ 地理位置: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本区位于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及我国 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周秦汉唐文化的中心。
❖ 自然环境: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 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的天然 屏障,关中的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高原中多山 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海拔在1000 米至2000米之间。
湖北的边境地区。
黄土高原
黄土 高原
38°N 35°N
105°E 113°E
位置范围
地形特征
东东北全起端至部太的古、行乌长陕山鞘城甘、岭;宁西、包的至南括部祁到山分连秦西地山岭的区、。世土沟界流壑上失纵黄严横土重。分、多布千煤最沟、深万多、壑梯广、田的支、地离多区破窑;碎洞水、。
高原内部地势微有差别,靠近青海地区地 势向东南倾斜,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
曾居住过吐蕃人和羌人。
青藏高原:
40°N
青藏高原
30°N 80°E 90°E 100°E
位置范围
特征
我国西南部,在昆仑山、 祁连山、横断山脉及
我国第一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多雪山、冰川;地势起伏不大,远看是 山,近看是川。
东南丘陵
位置范围
地形特征
东南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 由江南丘陵、闽浙丘陵、两广丘陵组成,海 广,东至东海,西至云贵高原 拔多在200至600米之间,其中主要的山峰超 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又称 过1500米。丘陵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 江南丘陵。包括安徽省、江苏 与低山之间多数有河谷盆地,土壤多为红色, 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 适宜发展经济林型农业。 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 治区的部分或全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