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驻波法测振动频率 实验目的:
1、求出弦线线密度;
2、观察弦线上的驻波;
3、绘出弦线上横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4、测出弦振动的频率。
实验仪器:
电振音叉(频率约为Hz 100) 弦线 滑轮 砝码托 砝码(5个) 钢卷尺 螺丝刀 电子天平
实验原理:
1、 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一) 如图1所示,将细弦线的一端固定在电振音叉的一个叉子顶端上,另一端绕过滑轮挂上砝码。
闭合电源K 后,调节音叉断续器的接触点螺丝k ',使音叉维持稳定的振动,并将其振动沿弦线向滑轮一端传播,形成横波。
当横波到达B 点后产生反射,由于前进波与反射波能够满足相干条件,在弦线上形成驻波,而任意两个相邻的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都为波长的一半。
适当调节砝码重量或弦长(音叉端到滑轮轴间的线长),在弦上将出现稳定的 图1 强烈的振动,即弦与音叉共振(弦振动频率应当和音叉的频率f 相等)。
弦共振时,驻波的振幅最大,音叉端为稍许振动的节点(非共振时,音叉端不是驻波的节点),若此时弦上有n 个半波区,则n l 2=λ,弦上的波速v 则为:
f v λ= (1)
即:f n
l
v 2= (1’)
2、 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二)
若横波在张紧的弦线上沿x 轴正方向传播,我们取ds AB =的微元段加以讨论(图2)。
设弦线的线密度(即单位长质量)为
ρ,则此微元段弦线ds 的质量
为ds ρ。
在A 、B 处受到左右邻段的张力分别为1T F 、2T F
,
x
y
图
2
其方向为沿弦线的切线方向与x 轴交成1α、2α角。
由于弦线上传播的横波在x 方向无振动,所以作用在微元段ds 上的张力的x 分量应该为零,即:
0cos cos 1122=-ααT T F F (2)
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y 方向微元段的运动方程为:
2
21122sin sin dt
y
d ds F F T T ραα=-
(3)
对于小的振动,可取dx ds ≈,而1α、2α都很小,所以1cos 1≈α,1cos 2≈α,
11sin ααtg ≈,22sin ααtg ≈。
又从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x dx dy tg ⎪⎭⎫
⎝⎛=1α,
dx
x dx dy tg +⎪⎭⎫
⎝⎛=2α,式(2)将成为012=-T T F F ,即T T T F F F ==21表示张力不随时间和
地点而变,为一定值。
式(3)将成为:
22
dt y d dx dx dy F dx dy F x
T ds x T ρ=⎪⎭⎫
⎝⎛-⎪⎭⎫ ⎝⎛+ (4)
将dx
x dx dy +⎪
⎭⎫
⎝⎛按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二级微量,得: dx dx y d dx dy dx dy x
x dx x ⎪⎪⎭⎫
⎝⎛+⎪⎭⎫ ⎝⎛=⎪⎭⎫ ⎝⎛+22
将此式代入式(4),得:
2222dt y
d dx dx dx y d F x
T ρ=⎪⎪⎭⎫ ⎝⎛ 即:x T dx y d F dt
y d ⎪⎪⎭⎫ ⎝⎛=2222ρ (5) 将式(5)与简谐波的波动方程2
2
222dx y d v dt y d =相比较可知:在线密度为ρ、张力为T F 的弦线上,横波传播速度v 的平方等于:
ρ
T
F v =
2
即: ρ
T
F v =
(6)
3. 弦振动规律
将式(1)代入式(6),得出
ρ
λT
F f v ==
即: ρ
λT
F f
1
=
(7)
又将式(1’)代入式(6),整理后可得:
ρ
T
F l n f 2=
(8)
式(7)表示,以一定频率f 振动的弦,其波长λ将因张力T F 或线密度ρ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式(8)又表示出对于弦长l 、张力T F 、线密度ρ一定的弦,其自由振动的频率不只一个,而是包括相当于 3,2,1=n 的 321,,f f f 等多种频率,1=n 的频率称为基频,3,2=n 的频率称为第一、第二谐频,但基频较其他谐频强得多,因此它决定弦的频率,而各谐频则决定它的音色。
振动体有一个基频和多个谐频的规律不只是弦线上存在,而是普遍的现象。
但基频相同的各振动体,其各谐频的能量分布可以不同,所以音色不同。
例如具有同一基频的弦线和音叉,其音调是相同的,但听起来声音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当弦线在频率为f 的音叉策动下振动时,适当改变T F 、l 和ρ,则可能和强迫力发生共振的不一定是基频,而可能是第一、第二、第三、…谐频,这时弦上出现 4,3,2个半波区。
实验内容
1、 测量弦的线密度 将所用弦线取下来,用钢卷尺测出其长度,在分析天平上称其质量m ,求出线密度ρ。
或由(8)计算出线密度ρ。
2、
观察弦上的驻波
根据已知音叉频率f 和已知线密度ρ,求弦长在20~30cm 附近,若要弦的基频与音叉共振时,弦的张力?=T F
参照上述计算的FT 值,选适当的砝码挂在弦上(弦长在130cm 左右),给电振音叉的线圈上通以Hz 50,1~2V 的交流电,使音叉作受迫振动,进行以下的观测:
(1) 使弦长从20cm 左右开始逐渐增加,当在4,3,2,1=n 个半波区几种情况下,弦共振时,分别测出弦长并算出波长λ。
(2) 使弦长l 大于1=n 共振时的弦长,小于2=n 共振时的弦长,从这种情况振动的
弦上,测出波长λ,并和上面的测量相比较(注意,此时音叉端不是弦的节点)。
3、 弦上横波的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增加砝码的质量,再细调弦长使出现共振,测出弦长l ,算出波长λ。
重复测量取平均值。
T F 值改变6~8次。
将式(7)两侧取对数,得: T F f ln 21
1ln ln +⎪⎪⎭
⎫ ⎝⎛=ρλ (9)
即λln 与T F ln 间是线性关系。
利用测量值,作T F ln ~ln λ图线,求出图线的纵轴截距和斜率,将截距和)1ln(
ρ
f 相
比较,斜率和
2
1
相比较,说明其差异是否过大? 4、 比较两种波速计算值
从以上测量中,选取合适的数据,代入式(1)和式(6)中,计算出理论上应当相等的两个速度值,说明其差异是否显著? 从测量记录中,选一组数据代入式(8),计算出弦振动的频率,说明它和已知音叉频率的差异是否显著。
实验数据记录
1. 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弦线密度=ρ m /kg , 重力加速度2
/795.9s m g =,音叉频率=
f z H
3. 弦振动的频率
实验数据处理
1、作图: λln ~T F ln 图
2、利用上表中的有关数据,最小二乘法求出斜率和截距,与公式(9)中的斜率和截距比较,说明差异是否过大。
3、用公式(1’)、(6)两种方法算出波速。
4、算出振动频率并与仪器标牌上的标称值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