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年份(a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81999天数(d )82617512112513622614213642收稿日期:2012-08-27人类已深切地体会到水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而愈发干旱。
水资源管理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
1我国水资源状况消失的湿地,干渴的农田,农村水利荒废,我国的水资源和水污染状况,揭示了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漏洞。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和干旱程度的加深。
我国是联合国公布的13个最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严重不足,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旱灾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均拥有水量是世界人均用水量的1/4左右。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近3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50个。
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农村饮水困难,尚有5000多万人口和3000多万头牧畜得不到饮水保障。
全国8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全国七大水系50%以上河流水质受到污染,90%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
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水资源状况,有越来越多的人想为正在加速恶化的环境做点事情。
1.1近年来的旱情1.1.12005年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旱情2005年,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遭受了罕见的旱灾,昔日茫茫无际的草原变成了毫无生机的荒原。
草原上超过1/2的牧草枯死,100多万头牲畜遇到了饲草和饮水困难,牲畜死亡达14万头。
1.1.22009年我国西南地区旱情2009年秋季,我国西南地区降雨量较常年普遍偏少三至五成,特别是云南省,出现了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1.1.3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旱情2010年春季,我国除了北方干旱地区、西南地区旱情也十分严重,特别是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干旱持续了几个月,一些地方灾情达到百年一遇,部分山区河流断流,一些小型水库和塘坝干涸,当地群众生活、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万hm 2,其中绝收面积94.02万hm 2,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9月份以后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高温少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河南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秋旱,秋旱导致上述地区的江河库湖蓄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影响了水上航运、水力发电、生活用水及农业生产。
1.1.4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国家防总2011年4月份统计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主要江河累计降水量较多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湖北、湖南旱情严重,鄱阳湖面积仅为同期1/10,创历史最低,洞庭湖区部分早稻绝收。
从湖北到江苏,从贵州到广东,从四川到江西,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上半年出现了60年罕见的旱情。
湖泊干枯,河流断流,农田开裂,洪湖湿地遭70年一遇大旱,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1.1.5黄河断流我们再来关注黄河断流,千百年来,“治理黄河,造福人类”一直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的梦想。
但是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以及人们毫无节制的对黄河水进行开发和利用,也由于北方地区的干旱逐年加剧,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黄河水出现了断流,近年来黄河断流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发生,黄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水荒。
据黄河1919年以来水文观测资料统计,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
平均4年3次断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5d ,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 ,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
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比历史上断流最早的1995年又提前了85d ;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d ,比历史上断流历时最长的1995年又增加了10d 多,1997年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历时达226d ,黄河下游几近干涸(表1)。
包头市水资源现状及思考王晓燕,郭小军(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包头014013)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C10.3969/j.jssn.1007-0907.2012.05.044文章编号:1007-0907(2012)05-0086-022包头市的水资源状况2.1萎缩的南海湖黄河流经包头市境内平均流速为1.4m/s ,最大流量6400m 3/s ,年平均径流量为260亿m 3,是包头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可以说是由于黄河的滋润,孕育了包头市的发展,造就了今天的包头市。
上个世纪末,黄河断流如此严重,那么包头市的水资源状况又如何呢?与黄河最近的包头市南海湖,解放前南海湖南部与黄河相接,河运便利,成为当时粮食、药材、皮张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5):86~87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中转码头,时光流转,南海逐渐萎缩,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湖,现在南海湖缩小到常年离黄河直线距离有1km左右,总面积约1666hm2,其中水面积约500多hm2,湿地面积约1000多hm2。
2.2枯竭了的东河包头段的黄河改道以前,流经包头市东河区,东河区是历史上的老包头,有着300年的历史,东河原名为博托河,蒙语为雄、猛之意。
它发源于包头市九原区,纵贯东河区最后汇入黄河,全长24km。
20世纪70年代前河槽最宽处约500m,最窄处约60m。
1956年,市委市政府迁址昆区,原老包头一区、二区、回民区合并为一个市辖区,并以境内的这条季节性河流命名,所以东河区因东河而得名。
每逢雨季,山洪奔腾咆哮,流量达620m3/s,斗大的巨石顺河而下,又如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场面甚为壮观。
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东河两岸工矿企业和居民的逐步增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区段河道淤积,河水流量逐年减少,直至干涸。
现在的包头市只有东河区,没有了东河。
2.3万水泉变荒滩包头市的万水泉是因当年当地到处是泉眼,起名“乱水泉”,因“乱水泉”不太好听,改名“万水泉”,随着干旱的延续并逐年加重,原来的“万水泉”现在连一个泉眼也没有了,只留下“万水泉”这一因泉水而得的地名。
2.4消失的其它湿地、水塘龙泉寺(转龙藏)在东河区今刘宝窑子河(古称博托河)右岸,因其水泉而得名,并成就了转龙藏这一包头品牌酒。
转龙藏之所以选址龙泉寺,因当年博托河右岸树木葱郁、泉水淙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一名叫阿尔万曲力木的喇嘛自西藏进修后,云游到此,被此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所吸引,于是在此造寺(龙泉寺)并用此地的泉水造酒(转龙藏酒)。
如今美酒还在,美景不再有。
沼潭,原来是遍布沼泽,水草丰茂的湿地,现在是包头市的物流中心火车站。
东河区西北门南面的大水巴洞,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一个清澈的大湖,湖底到处是泉眼,鱼儿在此生息,现在的大水巴洞只有十几平方米大小,鱼儿和泉眼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大水巴洞这一地名。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北方地区80%的小河、池塘、小湖干涸。
我国北方成了名副其实的十年九旱,风调雨顺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改革开放到现在人们的腰包是越来越鼓了,河里的水却越来越少了。
2.5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北京一直靠超采脆弱的地下水勉强维持城市用水,被称为全球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其实何止是北京,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生活用水和工业、农业用水。
伴随着河水水量的逐年减少,北方地区的地表水也在逐年下降,河北煤矿超采地下水,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市,一些洗煤企业都是使用地下深井水,深井越打越深,至少有250m深。
包头市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包头市矿藏资源丰富,既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又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煤矿有石拐煤矿,近邻还有准格尔煤矿,稀土矿有白云矿,近几十年的不断开采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处包头市南郊,上个世纪70年代,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的灌溉水井深度是20多m,2011年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新打的灌溉水井深度是60多m,因多年来工业污染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近邻东壕口村2010年打的饮用水井深120多m才符合饮用水标准。
我国住房与建设部环境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王秉忱表示,煤矿在开采煤炭时,地下的含水层会遭到破坏,造成地下水的流失,而且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煤矿埋藏都比较深,为了下井采煤,需要将地下水抽排出来,形成以矿井为中心的地下水位曲线下降,呈漏斗形缺水区域,使得矿区里井水枯竭,泉水断流,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地下深层水一旦流失,恢复起来不像地表水那么容易,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北方地区干旱逐年加重,地下水位下降不可避免,再加上工业排污长期难以治理,北方的城市不是资源型缺水,就是水质型缺水,水荒已经是悬在很多城市上空挥之不去的阴云。
连年来不断出现的严重洪涝,与不分南北、不断出现的大面积干旱,交相肆虐,水灾祸的经常化,与水污染的生活化,一起为“发展”做出注脚。
3应对危机,任重而道远有人说,20世纪是“石油世纪”,而21世纪,将会是“淡水世纪”,水资源不仅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更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近百年来,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且未来将持续升温。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海平面上升17cm,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海平面可能上升18~59cm,气候变化之快,让人们始料未及,与气候变化的较量就是生存之战,就是为淡水而战。
今后20~30年经历的气候将与过去截然不同。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央号召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这个思路,不能单纯追求GDP,而是要生态文明,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012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我国水利问题,把水资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并提出了被称为是“史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足以看出我国政府治理水资源污染和农田水利问题的决心。
然而,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灾难,绝非一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能够改变的。
如何协调好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