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点汇总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点汇总

第1章 绪论1.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地震按成因可分为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

3.地震波包含在地球内部传播的 体波 和沿地球表面传播的 面波。

4.体波可分为 纵波(压缩波)和 横波(剪切波)。

5.面波可分为 瑞雷波 和 勒夫波。

6.地震波到达次序是 纵波(P波) 、 横波(S波) 、 面波 。

7.简答:地震波特性分别是什么,各自描述什么? 答:地震动三个基本要素是幅值、频谱和持时;幅值描述地面震动强弱程度,是地震烈度的参考指标;频谱揭示地震动的周期分布特性,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持时描述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影响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程度。

8.地震灾害可分为 直接灾害 和 次生灾害 ;直接灾害又可分为 地表破坏 和建筑物破坏 ;建筑物破坏又可分为 结构丧失整体稳定 、 结构强度不足 、结构塑性变形能力不足 、 地基失效 等原因引起的破坏。

9. 抗震设防 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确定抗震设防烈度采用 基本烈度(中震烈度) ,即 50年 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 10% 的地震烈度值。

10.简答: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和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①第一阶段抗震设计是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后,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保证了第一水准的承载力要求及变形要求(小震不坏)。

②第二阶段抗震设计是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保证了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大震不倒)。

③通过良好的构造措施保证第二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中震可修)。

11.填表:抗震设防标准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 抗震措施 和 地震作用 。

设防标准 抗震措施 地震作用 备注按本地区烈度确定丙(标准) 按本地区烈度确定乙(重点) 提高一度确定 按本地区烈度确定甲(特殊) 提高一度确定 提高一度确定丁(适度) 降低一度确定 按本地区烈度确定 6度区不降12.为了强化结构抗震的 安全目标 和提高结构抗震的 功能要求 ,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

第2章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总则1.简答:建筑抗震设计概念设计总则是什么? 答:①注意场地选择;②把握建筑体型;③提高抗震性能;④加强结构整体性;⑤重视非结构构件。

2.平面不规则的类型有 扭转不规则 、 凹凸不规则 、及 楼板局部不连续 等。

3.简答:建筑抗震设计包含哪三个方面的要求及其关系? 答:包含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和构造措施;概念设计从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减少由于建筑物自身导致地震作用及结构地震反应的复杂性而造成抗震计算不准确;抗震计算为结构抗震提供定量依据;构造措施是概念设计和抗震计算的有效保障。

4.简答: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有哪些? 答:对钢筋砼结构房屋,砌体填充墙的影响为①使结构抗侧刚度增大,自振周期缩短,从而使作用于整个建筑上的水平地震力增大;②改变了结构的地震剪力分布;③限制了框架的变形,减少了整个结构的地震侧移幅值;④填充墙充当了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主力构件,使框架退居为第二道防线。

第3章建筑场地、地基和基础1.场地类别主要根据场地土的 等效剪切波速 和 场地覆盖层厚度 两个因素确定,不同场地土的 地震动频谱特性 有明显差异。

2.简答:为什么天然地基地震时抗震能力较好,不容易破坏? 答:①一般天然地基在静力荷载作用下,具有相当大的安全储备;②动载下地基承载力有所提高;③建筑物自重长期作用下,地基固结,其承载力还会有所提高。

3.一般地基地震作用下不易破坏, 液化 、 不均匀 、 软弱 等种类地基则易破坏。

4.简答:地基土的液化机理是什么? 答: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粉土和砂土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液化现象。

砂土和粉土的土颗粒结构受到地震作用趋于密实,土颗粒处于饱和状态时,颗粒结构压密使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而地震作用时间短暂,急剧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使原先土颗粒通过其接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当压力完全消失时,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

此时土体抗剪强度等于零,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称为液化。

5.简答:影响液化的因素? 答:①土层地质年代(越久越液化);②土的组成和密实程度(颗粒均匀单一者比级配良好者易液化、松砂比密砂易液化、细砂比粗砂易液化);③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④地震烈度和持时。

6.可判定土的液化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标为 液化指数 ,按其大小,液化等级分为 轻微 、 中等 和 严重 三级。

7.简答:地基抗液化措施分哪三级,如何确定? 答:①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采用桩基、深基础、加密法、替换土层);②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③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④措施等级根据建筑物重要性和地基液化等级,并根据当地施工条件、方法和工艺确定。

第4章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结构抗震验算1.简答:什么叫反应谱?其物理意义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地震反应谱: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简称地震反应谱,)(TSa ;②)(TSa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一个特定的地面运动,通过一组阻尼比相同但自振周期各不相同的单自由度体系,所引起的各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与相应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③影响地震反应谱因素为体系阻尼比(体系阻尼比越小,地震加速度反应越大,地震反应谱值也越大)和地震动(幅值仅对地震反应谱峰值大小有影响,频谱对地震动形状有影响,持时对地震反应谱影响不大)。

2.简答:何为多质点体系主振型? 答:在结构振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质点的位移比值始终保持不变的振动形式。

3.当房屋顶部有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物,考虑地震作用时,为体现 高阶振型 的影响,在主体房屋顶部附加一水平集中地震作用力。

4.简答:结构抗震验算的内容及目的? 答:①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如隔墙、幕墙等;②多遇地震下结构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构件因承载力不足而破坏;③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以防止结构因过大变形而倒塌。

第5章 砌体结构和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1. 简答: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规律有哪些? 答:①横墙承重房屋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②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房屋震害;③对于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的破坏轻,而下层的破坏重;对于柔性楼盖的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④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严重;⑤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⑥房屋两端、墙角、楼梯间及附属结构的震害较严重;⑦平面凸出凹进,立面变化复杂,较平立面布置均匀的震害严重。

2. 简答: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概念设计有哪些? 答:①平立面布置规则,平面上纵横墙拉通对齐,立面上避免上重下轻,内横墙上下贯通;②限制房屋高度及总层数;③限制 房屋高宽比 以保证房屋 整体稳定性 和 整体抗弯能力 ;④限制 抗震横墙间距 以保证 结构的空间刚度 和楼盖具有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给承重墙体的 水平刚度 ;⑤限制房屋局部尺寸。

3.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E γ:一般承重墙体取1=E γ;两端均有构造柱约束的承重墙体取9.0=E γ;自承重墙体取75.0=E γ。

4. 简答:构造柱的作用有哪些? 答:构造柱的作用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抗倒塌措施。

5. 构造柱的构造要求如下:最小截面可采用mm mm 180240⨯;设置构造柱应先 砌砖墙 后 浇筑柱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 马牙槎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纵筋应穿过圈梁;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深入室外地面下mm 500,或与埋深小于mm 500的圈梁相连。

6. 简答:钢筋砼圈梁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型结构,防止预制楼板散开和砖墙平面外倒塌,充分发挥各片墙的抗震能力,增强房屋整体性;②作为楼盖的边缘构件,对装配式楼盖在水平面内进行约束,提高楼板的水平刚度,保证楼盖起整体横隔板的作用,以传递并分配层间地震剪力;③与构造柱一起对墙体在竖向平面内进行约束,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且不延伸超出两道圈梁之间的墙体,并减少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整体性与变形能力,提高抗剪能力;④可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和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处和基础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竖向刚度和抗不均匀沉陷的能力。

7. 圈梁应 闭合 ,遇有洞口,应 上下搭接 ,圈梁应与预制板设在 同一标高处 或 紧靠板底 。

8. 简答:底部框架砌体结构如何进行抗震结构布置? 答:①房屋底部必须沿纵横两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抗震墙,并均匀对称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不得采用纯框架布置;②一般抗震墙为钢筋砼墙,抗震设防烈度不高于7度、层高不高于5层的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房屋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③同一方向上钢筋砼墙和砌体墙不能混用。

9. 简答: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层剪力如何分配? 答:①按两道防线设计,弹性阶段,不考虑框架柱承担地震剪力,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的抗侧刚度比分配;②底层抗震墙开裂后,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底部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设计值时,把底层框架视为第二道防线,各抗侧力构件以有效侧移刚度比分配地震剪力。

第6章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1.为体现不同情况下 抗震设计要求 的差异,达到 经济合理 的目的,规定了不同的抗震等级。

2.抗震等级依据 抗震设防烈度 、 结构类型 、 房屋高度 确定。

3.抗震等级用于确定 房屋的抗震措施 ,包括 内力调整 和 抗震构造措施 。

4.钢筋砼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建筑物具有规则性,即 平立面外形尺寸 、抗侧力构件布置 、质量分布 、 承载力分布 等多方面规则性要求。

5.钢筋砼结构平面布置宜 简单 、规则 、对称 ;结构平面 质心 、 刚心重合;框架和抗震墙 双向设置 。

6.钢筋砼结构竖向布置应使 体型 、 侧刚 、 强度 均匀变化。

7.钢筋砼结构布置对楼盖要求 平面内 有足够刚度,为保证刚度,优先采用 现浇楼(屋)盖结构;对框架结构,为横纵向均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应设计为 双向抗侧力体系 ,主体结构横纵向均不应采用 铰接 ,高层建筑不宜采用 单跨框架 ;对抗震墙结构,高层抗震墙结构不应全部采用 短肢墙 ,因高厚比为5-8的短肢墙抗震性能较差。

8.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范围是,对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取 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高 与 落地抗震墙总高十分之一 之较大值,且不高于 15m ;对于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取 墙肢总高度 与 底部二层高度 之较大值,且不大于 15m 。

9.钢筋砼结构基础埋深采用 地面以上房屋总高度的15/1 ,根据 地18/1基土质 、 地震烈度 、 建筑体型及高度 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