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重点整理(吐血啊)

宏观经济学重点整理(吐血啊)

1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一门学科。

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产生:亚当· 斯密,1776 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李嘉图,1817 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凯恩斯, 1936 年(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理论的出现。

发展( 40 年代— 60 年代):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索洛、托宾,微观、宏观二者可以结合;新剑桥学派,罗宾逊夫人、斯拉法,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作为凯恩斯理论的前提。

变革时期( 70 年代以后):市场机制是否完全有效,国家是否应该干预经济。

2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不包括已有产品的产权转让(例如二手房交易),但计入经纪人佣金;不包括中间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没有通过公开的市场交换的地下经济和非市场经济活动的价值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名义的 GDP是指按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实际的GDP 是指按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 GDP)× 100%潜在的GDP:木桶的最大容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生产的最大GDP;现实的GDP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用生产要素所实际生产的GDP。

,而且无膨胀;潜在 GDP> 现实 GDP 时,存在失业,经济萧条;潜在 GDP =现实 GDP 时,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潜在 GDP < 现实 GDP 时,经济膨胀。

潜在的GDP- 现实的 GDP=GDP 缺口。

GDP 的计算。

支出法: GDP=C (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服务支出)+I (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存货支出、住房支出;金融投资不算) +G (政府转移支付不算)+NX (出口 -进口)收入法: GDP= 工资+利息净额+租金+利润+非公司业主收入+间接税+折旧NDP (国内生产净值)=GDP- 折旧NI (狭义的国民收入)=NDP- 间接税 +政府补贴 =工资收入 +净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利润 +非公司制企业主收入PI(个人收入) =NI- 公司利润 -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 +股息(股东红利)或者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 -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DPI=C+S+ 居民支付的利息=PI- 个人所得税 - 非税性支付两部门经济:居民+企业;三部门:居民+企业 +政府;四部门:居民+企业 +政府 +进出口。

GDP 恒等式:C+I+G+NX=GDP=C+S(储蓄:折旧、企业未分配利润、个人储蓄、统计误差)+T (间接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投资与储存恒等式,总原则:收入=支出两部门: I=S三部门: I+G = S+T→ I = S+(T - G)即投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四部门: I+NX=S+ ( T-G)即私人国内总投资+对外净投资 =私人储蓄 +公共储蓄练习:资本消耗补——356.4雇员酬金——1866.6企业利息支付—264.9间接税——266.3个人租金收入—— 34.1公司利润——164.8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20.8红利——66.4社会保险税——253.9个人所得税——402.1消费者支付的利息——64.4政府支付的利息——105.1政府的转移支付——374.5个人消费支出——1991.9计算: 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 1) NI= 雇员酬金 +企业利息支付 +个人租金收入 +公司利润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866.6+264.9+34.1+164.8+120.8=2451.2(2)国民生产净值 =NI+ 间接税 =2451.2+266.3=2717.5(3) GDP=NDP+ 折旧 =2717.5+356.4=3073.9(4) PI=NI -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利息+消费者支付的利息+股息=2451.2- 164.8- 253.9+374.5+105.1+64.4+66.4=2642.9 ( 5) DPI=PI -个人所得税 =2642.9- 402.1=2240.8( 6)个人储蓄 =DPI -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2240.8-1991.9-64.4=184.53总需求( AD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的物价水平下,全社会的人们(所有的经济主体)对国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总量。

总需求实际是表示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成反方向变化,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AD=C+I+G+NX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进出口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①实际资产效应: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P 上升→名义资产增加→当前的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所以物价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方向变化。

②跨期替代效应:其他条件不变,物价水平P 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L>M →利率上升→当前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③开放经济效应:其他条件不变,国内物价水平的上升→进口的增加和出口的下降→净出口下降→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④税收效应:物价水平 P↑→出现收入泡沫(名义收入↑)→ T ↑(个人所得税收自动上升)→实际 DPI ↓→消费 C↓→国民收入 Y ↓。

总供给( AS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物价水平下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反映物价水平与供给总量(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短期,工资、原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使总供给增加。

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短期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短期均衡的三种均衡: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出(国民收入)低于长期潜在产出(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充分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出(国民收入)等于长期潜在产出(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超充分就业均衡,短期均衡产出(国民收入)大于长期潜在产出(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

长期内在生产要素全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关系的曲线。

在长期内,由于工资、原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会使企业利润变动,所以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同时,在长期,生产要素全部得到充分利用,其总供给为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总供给。

长期曲线移动的原因:生产要素数量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

由凯恩斯提出的、在物价水平一定、在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反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4 凯恩斯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指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

MPC= C/ Y =dC/dY。

MPC 是消费曲线的斜率,0<MPC<1 ,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MPC 会越来越小。

平均消费倾向(APC ):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APC=C/Y 。

平均消费倾向在图形上表示消费曲线上各点与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APC 会越来越小。

消费函数是表示收入与消费量之间关系的函数。

C=C 0+C/Y其中 C——消费, C0——自主性消费,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 Y ——可支配收入, C0——自主性消费:是指与收入无关的消费, C’Y ——引致性消费:是指与收入相关的消费。

储蓄函数,收入与储蓄量之间关系的函数。

在两部门经济中,储蓄函数可表示为S=Y-C=- C0+ (1-C/ ) Y= S0+S/Y( S——储蓄, S0——自主性储蓄(S0=-C0 ), S/——边际储蓄倾向(S/ = 1-C/),Y ——可支配收入,S0——自主性储蓄:是指与收入无关的储蓄,S/Y ——引致性储蓄:是指与收入相关的储蓄。

)边际储蓄倾向( MPS)是指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增加量。

MPS= S/Y =dS/dY ,MPS 是储蓄曲线的斜率。

0<MPS<1 ,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MPS 会越来越大。

平均储存倾向( APS)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S=S/Y ,平均储蓄倾向在图形上表示储蓄曲线上各点与原点之间连线的斜率。

随着收入的增加,APS 会越来越大。

APC+APS=1 ;MPC+MPS=1 ; MPS>APS资本存量: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所存在的资本数量。

影响因素:投资,使资本存量增加;折旧,使减少。

影响投资的因素: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化;预期的投资收益率,与投资成同方向变化。

托宾的 q 理论,认为宏观投资与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相关,q = 股票的市场价值/ 资本的重置成本。

(资本的重置成本是指企业在市场上重新购买资本品支付的价格;股票的市场价值是指股票市场决定的资本价值。

)q 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投资的方法:企业的净投资取决于q 的大小,当 q>1 时,企业会进行新投资,当q<1 时,企业不会进行新投资。

托宾的 q 理论反映了资本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一样能够刺激投资;同时也时一种分析股票市场对实际经济作用的方法。

投资乘数 k1=△ Y/ △ I=1/1-C’Y=C+I=C+C’ Y+I=C +I/1-C ’两部门国民收入在已知消费函数、投资的情况下,其公式为:00三、四部门见手写~~~5央行对货币供给调节的三大手段:①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款的需要和清算而保留的现金。

它主要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构成;法定准备金: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最低准备金率。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会增加货币供给量;②调整再贴现率。

(贴现,是指工商企业将未到期的票据作为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的贷款;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贴现所得到的和自己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贷款。

其最长期限不超过 1 年;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

)提高再贴现率会降低货币供给量;降低再贴现率会增加货币供给量。

③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的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在公开的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会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卖出有价证券会减少货币供给量。

货币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公众为满足各种需要而保持在手中的货币。

货币需求的种类:交易需求,主要影响因素——国民收入,公式表示:m1 = kY (k大于0,为货币交易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投机需求,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m =-hr (h大于0,表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2M= m + m = kY -hr 预防需求,主要影响因素——国民收入,公式并入教育需求函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