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备考专题之四——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第一课时:辨析并修改病句之搭配不当学习目标:1、了解《考试说明》对病句考点的要求2、寻求科学实用的方法准确地辨析病句和修改病句重点及难点:培养快速准确地辨析病句的能力考纲要求:1、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2、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3、考查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对考纲所列的这六种病句类型要借助例句弄懂吃透,做到概念清楚、心中有数。
4、题型设置:一是辨析语病,二是修改语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在黑板上写一句话:“请考生尽量乘坐公共交通方式前往考场。
”让学生判断这个句子是否是病句,如果是,请加以修改。
)这是2012年复旦大学千分考准考证上的一句话,这是一个病句,乘坐与交通方式不能搭配,应改为“乘坐交通工具”。
这件事情对复旦大学是一次“挑战”,复旦大学承受着巨大的非议与压力,由此可见,规范使用语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极为重要。
(设计思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对病句有初步的理解,对规范使用语言的重要性有直观的感受。
)什么是病句?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或修辞不当,或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
常见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病句及其类型有个总体的了解。
)(出示PPT)说说下列句子哪里存在语病:1.天气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他但还是坚持到体校去锻炼。
(语序不当)2.这一个礼拜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紧张、愉快而富有意义的,也是同学们毕业前夕体验集体生活的最值得纪念的一段时间。
(搭配不当)3.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成分残缺)4.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句式杂糅)5.在那个时候,我只是拼命地干活,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不合逻辑)6.这本书是黄色的。
(表意不明)二、走进高考(2013年湖南卷)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B)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析:本题是选择有语病的一项,“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暗换主语(结构混乱),应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设计思路:通过试做湖南省的高考题,让学生直观感受高考病句题设置的题型、难度。
)自2009年至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病句题汇总分类统计情况(出示PPT)由分类统计的情况可以看出,搭配不当、以“搭配不当”为首。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如果辨析和修改搭配不当这类病句。
(设计思路:通过对近五年来全国高考语文卷病句题汇总分类统计,找出病句题中高考热点类型,这样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病句,让学生心里有数,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三、知识点讲解搭配不当涵义:搭配不当就是指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句子中主、谓、宾、定、状、补成分搭配的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从道理上说不通;或者是不符合语言习惯,强行搭配。
搭配不当主要有以下类型:(一)主谓搭配不当1、例题解析:例1、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解析:主语部分是一个并列结构,谓语部分也是一个并列结构,句中的“出色工作”与谓语“被采用”不能搭配。
例2、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和工期都十分沉重而紧张。
解析: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双方都是并列短语而又都不能全面搭配。
“任务和工期”可以用“紧张”来陈述,但不能用“沉重”来陈述,”沉重”只能说明其中的“任务”,不能说明“工期”。
改为:挖土方开始了,我们的任务沉重,工期紧张。
例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转变。
解析:主语是并列短语“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谓语是“提高和转变”,其中“消费水平”只能用“提高”,“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只能用“转变”。
2、高考题实战(2004年湖南卷)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解析:提取主干“生产量销往河南、河北等省”,“生产量”与“销往”不能搭配。
(2010年江西卷)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
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解析:“这里”与“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松青柏翠”。
3、解题小窍门:并列短语可以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谓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或者有一方是并列短语,或者双方都是并列短语。
凡是有并列短语作主语或谓语的,双方就必须能全面搭配,决不能有一个词同另一方搭配不了。
否则,就会产生主谓不搭配的问题。
(二)动(介)宾搭配不当1、例题解析:例1、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解析:“看到”与“乡音”动宾搭配不当。
例2、芙蓉镇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窝藏坏人坏事,对她这个外来干部欺生。
解析:“窝藏”与“坏事”动宾搭配不当。
例3.这部小说在塑造西部牛仔形象上面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解析:此句中“在……上面”搭配不当,应为“在……方面”。
2、高考题实战(2013年浙江卷)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解析:句中谓语动词“表现”与宾语“故事”搭配不当,“表现”应改为“讲述”。
(2012年江西卷)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挑起了……重担”或“承担……任务”。
(2013年陕西卷)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解析:此题属于动宾搭配不当。
”调控”与“行为“搭配不当,应将”调控“改为“断绝”。
(2011年辽宁卷)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解析:搭配不当,“刻画”与“特征”不搭配,将“刻画”改为“描述”。
3、解题小窍门:出现多个宾语或并列短语充当宾语时、往往有一个词同动词不搭配。
(三)主宾搭配不当1、例题解析:例1、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
解析:主语“李明德”和宾语“单位”搭配不当。
把第一个“单位”改为个人,第二个“单位”去掉。
或者前面改为“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时所带的部队”。
例2、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解析:主语“乒乓球馆”和宾语“团体”搭配不当,把“团体”改成“机构”或者“单位”。
例3、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解析:主语“幸福”和宾语“评价”搭配不当。
删去“和评价”。
2、高考题实战(2013年山东卷)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解析:偷换主语造成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句子主干成了“世界是时代”,显然错误。
(2011山东)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解析:搭配不当,“迎接迎接大运会”成为“舞台”,显然错误,去掉“迎接”。
(2012安徽)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植被覆盖率、土地沙漠化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解析:“植被覆盖率”与“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不搭配,关联词“但是”使用也不当。
(四)修饰、限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1、例题解析:例1.(2007年北京卷)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解析:定语“一台”与中心语“剧本”不搭配,把“一台”改为“一部”或“一个”,或者把“剧本”改为“话剧”。
例2、“东北小品火起来了!”当全面了解赵本山、潘长江等辽宁喜剧演员的小品演技及其效果时,你才能把握这句话深刻而宽广的内涵。
解析:“宽广”修饰“内涵”不当。
应去掉“宽广”。
例3、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采集50万朵的花粉。
解析:“花粉”不能用“五十万朵”来修饰,可以改为“50万朵花的花粉”。
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例1、他渐渐地爬起来。
例2:人们都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这位残疾人作家的发言。
2、高考题实战(2012北京)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解析:“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
(五)关联词语搭配不当1、例题解析:关联词语一般都有固定的搭配,如果改变就会出现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1、只有恪守学术道德,就会消除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界。
解析:“只有”不能与“就”搭配。
例2、应用这种罗盘,如果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
解析:“如果”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例3、无论干部和群众,毫不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解析:“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关系的短语,只能带选择性的短语,“干部和群众”应改为“干部或群众”。
例4、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主题,单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解析:“因为”表示原因,“反而”表示递进,两者不能搭配。
原句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应把“反而”改成“所以”。
例5、几天来,朝鲜艺术家们在北京参观、访问、演出,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解析:“无论”后面常用“也、都、总、还”来呼应,而不能同“就”搭配,可删去“无论”。
2、高考题实战(2006年湖南卷)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