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在疏通《核舟记》内容的基础上,梳理课文写作思路。

二、在理解《核舟记》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说明事物的顺序,体会说明的语言特点。

三、在学习《核舟记》的同时,领略古代雕刻家巧妙构思、精湛技艺。

四、运用空间说明顺序的方法,练写一篇100字以外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
一、在理解《核舟记》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说明事物的顺序,体会说明的语言特点。

二、在学习《核舟记》的同时,领略古代雕刻家巧妙构思、精湛技艺。

三、运用空间说明顺序的方法,练写一篇100字以外的说明文。

教学难点:
体会《核舟记》说明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梳理《核舟记》课文思路。

2、理解《核舟记》内容,了解说明事物的顺序,体会语言特点。

3、通过《核舟记》学习,领略古代雕刻家巧妙地构思、精湛的技艺。

4、运用空间说明顺序的方法,写一篇100字以外介绍双店镇城雕的说明文。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目标”来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


二、出示学习要求:
1、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作者是抓住核舟什么特征来写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作者是以什么结构来说明核舟的?课文可分几部分?总结一下文章结构内容。

2、课文第一段:(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4)从全篇课文来看,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3、课文第二段:(1) 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 这一段说明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3) 苏轼文句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作用?
(4)试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有奇”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多,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4、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
(1)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哪些内容?
(2)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三个人物的?
(3)这三个人物的位置、姿态、神态各是什么样的?
(4)作者是怎样描写舟尾的?
5、课文第五段: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背的?
(2)哪些地方表现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6、课文第六段:
(1)作者是怎样对核舟介绍进行总结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形成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式教案,能够引导学生在寻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达到高效学习。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3、师生讨论交流,进行学习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1、明确:
奇巧或灵怪;总分结构;三部分;文章结构整理如下: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船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雕刻的物件进行总结、评价。

2、明确:
奇巧;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大苏泛赤壁;总述,概括“奇巧”的雕刻工艺特点。

3、明确:
(1)说明核舟的船舱部分,先总说核舟大小后分说船舱。

(2)说明核舟船舱上的扇户和刻字之多。

(3)略;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4)反衬雕刻者巧妙构思、精湛技艺。

(5)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启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的。

4、明确:
(1)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从三个人的位置、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

先交代三个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3)位置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也是苏轼的朋友。

姿态、神态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现右足,微侧。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个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语言生动形象。

(4)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木右手攀趾啸呼状(动)
居左者:左手抚炉右手执扇若听茶声然(静)
舟子神态、动作刻画细致,动静结合,相应成趣,实在“奇巧”。

语言生动简明。

5、明确:
(1)船背是略写,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后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6、明确:
(1)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小,在对比中突出雕刻工艺之精细、奇妙。

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
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一、综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 (总述)
船舱---- 细致观察
船头---- 生动说明
奇巧二、具体介绍核舟(分述)船尾----- (空间顺序)
船背----
三、对核舟进行总结、评价(总述)
(设计意图:课堂板书呈现了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渐次形成的过程、学习内容的结构层次、知识强调突出的地方等,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巩固拓展
1、回答下列问题
(1)、核舟工艺品的技艺高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在介绍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再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2、运用空间说明顺序的方法,写一篇100字以外介绍双店镇城雕的说明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把课文内容进行了总结,起到巩固的作用,
同时又把学到的空间说明顺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再次领略雕刻者的巧妙构思、精湛技艺,把学生的目光由课本引到身边的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
《核舟记》第三课时,本人采用“目标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习目标”来展开,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还有待耐心指导、耐心培养。

在“巩固拓展”环节,本人设计了一题介绍自己身边雕塑工艺品的练习,巩固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写作速度不一,应该当堂评价一两人,其余学生的练笔课后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