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人生之旅的第7课。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口语化特征明显,这篇演讲词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苏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它融个人经验、社会实际于其中,实话实说,针对性强,与听众实现心灵上的沟通,语言朴实无华,道理中肯实在。
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演讲词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演讲内容和良苦用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走好人生之路。
(一)教学目标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演讲的要点。
2.过程与方法:自主理解体会作者的演讲内容及其良苦用心。
探究与活动,联系社会,结合课文内容,自由的阐述体会、认识和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本文的内容虽然比较平实易懂,但是好多句子却蕴涵哲理,只有理解好这些句子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两句大实话,为走进职场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两句大实话,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由于学生对社会存在种种幻想,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未来之梦,所以就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为此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两句大实话,把握现在,规划未来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本文是演讲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哲理,领会演讲的魅力。
对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扩充课堂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进行下列学法指导:1.诵读感悟:在诵读中把握文章内容,品味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2.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教学程序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
整个程序分六步,具体是:(一)导语设计材料:王超毕业于湖南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他专业过关、英语过关,熟练掌握C/C++语言以及IDS、PKI、漏洞扫描等安全知识技术与软件,还拿到了华为3COM 认证网络工程师证书。
王超梦想着自己创业,他想过开网吧,但投资最少30万;想过开复印店,但最起码的几万元他也没有;最终他受聘于川妹子家政服务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名校大学生男保姆……【扬子晚报】讨论:王超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言论)师:一个人,无论你读多少年的书,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
可是往往,我们很多同学在踏入社会之前对前途总是充满憧憬,殊不知学校和社会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不妨来听听苏力教授的肺腑之言。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样的情境导入法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情意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王超的际遇可以让学生明白社会和学校是不一样的,要学会从容的适应社会。
(二)探究文本1.请一生(已准备)假拟作者的身份来演讲2.归纳演讲的基本要求:(1)演讲要内容正确、观点鲜明、平易近人、亲切感人(2)演讲要材料充实、论据确凿、论证严密、逻辑性强(3)演讲语言要通俗明白、生动流畅,声音要清晰明亮(4)演讲感情要真挚朴实,体态要自然得体学生模拟演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充分体会演讲的要求。
同时也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深入研究课文打下基础。
3.听了这篇演讲辞,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内容?生: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引导学生对“很”的理解)。
生:要安分守己。
4.读第3—8段,探究:社会和学校有哪些不一样?(完成下列表格)(要求:以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各组完成一栏)教师小结: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发现,原来学校和社会真的是很不一样,这里的“很”字除了刚才同学们讲的起到强调的作用,你还能读出作者的什么情感吗?明确:这里的“很”字不仅仅起到强调的作用,更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担忧之情,一个“很”字使这句话沉甸甸。
这一部分主要以学生诵读和小组讨论为主,以组为单位的讨论更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同时这一问题的设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筛选信息能力。
5.作者说的第二句话是“要安分守己”,是否让大家不思进取、放弃追求呢?你是如何理解的?(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派代表发言)明确:作者道一句要安分守己,并非让人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要提醒学生在为理想而奋斗时,不仅要有对成功的渴望,更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并且要克服年轻人特有的浮躁和自傲,正确地界定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坦然面对平凡琐细的生活,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幸福感受,充分地享受生活,不为名缰利锁套住。
这一问题的设计,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安分进取”不等于是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要从容坦然的面对生活,这是一个师长对学子的苦心告诫,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
6.细读课文,将自己感悟最深刻句子划出来,在旁边写好评点并作发言。
(学生自由言论)教师准备下列句子进行引导提问:(1)社会更多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
评价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与否(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
问题:是这样的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是这样的。
比如,有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是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一个是毕业于不见经传的某省立大学的本科生,两人同时应聘到某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也许,前者的高学历乃至于所毕业学校的声誉可以使他初始新酬优于后者,但是,当公司下达一个开发某软件的紧急任务后,前者虽满腹经纶,却思维定向、循规蹈矩、多有顾忌,不能较快地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而后者轻松上阵,实际动手能力强,思路开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为公司赢得声誉、信誉和利润。
于是,公司为后者记功加薪,继而委以重任。
为什么?就是因为后者拿出了别人想要的东西,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因此说,社会重能力,凭实力,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它需要才子,更重能人。
(2)我从来也不担心北大的毕业生会没有理想以及理想是否远大,而更多担心你们能否从容坦然面对平凡的生活,特别是当年轻时的理想变得日益遥远、模糊和暗淡起来的时候……问题:作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吗?为什么?明确:作者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因为,凡进入所谓名牌大学的学生,本身的智力素质就比较高,再加之在大学里接触到的多是一些高素质的、在各个学术领域都颇有名气的专家、教授、平时耳濡目染,使他们自然形成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是无庸质疑的。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学院中想象的生活”情有独衷,从骨子里更喜欢激动人心,轰轰烈烈,心想事成,扬名天下,对社会抱有很大的期望乃至幻想。
因此,离开学校走进社会后,一旦理想与现实碰撞,失败与成功相伴,平凡、琐细的现实生活与“学院中想象的生活”大相径庭的时候,由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会表现出茫然、无助、无奈、失望、消沉,甚至绝望。
所以说作者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恰是建立在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和深切关怀之基础上的。
(3)我要说,几乎──如果还不是全部的话──每一个雄心勃勃的人都注定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
无论在世俗的眼光还是在自我评价中,绝大多数人都必定是不那么成功的。
问题:作者如是说,你又是怎样想呢?明确:应该说,作者的话不无道理。
这是因为,理想毕竟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与现实有着一定的距离,很难完全吻合一致。
尤其在单纯、不谙世事、易冲动的年轻时期的理想更是如此。
更何况,在世俗的眼光或者是在自我评价中,人们对成功的界定是异常苛刻和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成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4)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联系,所谓的不成功也未必等于不幸福。
因此,在你们离开校园之际,你们不仅要树立自己的雄心,更必须界定自己的成功。
问题: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谈谈你的想法明确:作者的观点是对的。
首先,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个限定词:“不必定”、“未必”,这说明作者并不是绝然忽略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而知识力图说明成功与幸福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符合客观现实(可由学生举例说明)。
其次,作者的前句话是为后句话作铺垫的,作者在这里是告戒广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实现理想、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对成功的定位不要盲目,不要期望过高,要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幸福感受。
惟其如此,才能从容坦然面对平凡而琐细的生活。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来解决,鼓励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聆听了苏教授的谆告,你收获最大的是哪一点?作为职高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努力呢?(这样的设计比较适合我们中职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的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
)(四)课堂小结学了这篇文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我想在坐的所有同学也终将踏入社会的,希望我们的同学能早点做好准备。
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坦然面对琐细而繁重的学习生活,把握现在;在走进职场之前做好初步的规划,准确定位。
(五)作业写一篇《我的理想与奋斗》的演讲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同时更是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做好为理想而奋斗的努力)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授课时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难易结合,由简单到复杂,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认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