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比和比例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比和比例课件
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 由四项组成,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 例
基本
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 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联系
比和比例 比例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的,这 的联系 两个相等的比都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成( 正 )比例关系。 (3)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 反 )比例关系。
对应训练1
(4)长度一定的铁丝,平均分成若干段,每段的长度和
截的段数成( 反 )比例关系。
(5)如果
a b
=
1 2
,那么a和b成(
正
)比例关系。
(6)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 cm,它的面积和高成( 正 )比
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知道什么?它 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 再举例说明。
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
比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表示 两个数( 相除 )
各部分 比由两项组成,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 名称 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 化简比
专题一 数与代数
比和比例
RJ 六年级下册
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你知道什么? 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复习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各部分名称 比由两项组成,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
比
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比值不变。利用比的基本性质 可以化简比
(3)一张电脑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8∶1,如果在图 纸上量得这个零件的长是56 mm,那么这个零 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56÷8=7(mm) 答:这个零件实际长度是7mm。
5
),甲∶乙
5
4
=( 4:5 ),甲∶(甲+乙)=( 4:9 )。
(5)a是b的2倍,b是c的 2 ,a∶b∶c=( 4 )∶( 2 )∶( 3 )。
3
(c≠0)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意义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正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比值 )一定,这两种
比 例
少厘米?
150 km=15000000 cm
15000000×
1 500000
=30(cm)
答:应画30厘米。
(2)植树节前夕,六年级同学来到山坡植树,原计划每 人植树14棵,需要25人。实际每人植树10棵,还要增 加多少人? 解:设还要增加x人。 14×25=10×(25+x) x=10 答:还要增加10人。
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根据( 正比例 )或( 反比例 )的意义列出方程。 (3)解( 方程 ),检验,写答语。
3.比例尺 (1)一幅地图的( 图上距离 )与( 实际距离 )的比,叫
做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比例尺分为( 线段 )比例尺和( 数值 )比 例尺。
(2)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 图上距离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关系就成反比例
关系。
()
(2)圆的周长一定时,直径和圆周率成反比例关系。
()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3)总的用电量一定,用电时间和单位时间内用电量
成正比例关系。
()
(4)圆柱的表面积一定时,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成反
例关系。
2、成数
1.按一定的比分配的问题。 (1)按一定的比分配的应用题,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
( 一定的比 )分成几部分,求各部分的量是多少 的应用题。 (2)一般方法:把比转化成( 分数 ),看各部分的量 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量。
2.用正比例、反比例解答应用题。 (1)分析题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 是否)
比例关系。
()
(5)a和b成反比例关系,b和c成反比例关系,那么a和
c成正比例关系。
()
3.解比例。
45∶125=x∶27 x=162x∶0.1=13∶
1 9
x=0.3
x∶0.5=30∶2 x=7.5
0.5 = x
9
0.3
x=
1 60
4.解决问题。
(1)两地相距150 km,画在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
两种量同时扩大、同时 缩小
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 一条由点(0,0)引出的 直(线 )
反 比 例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 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 扩大)
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象是 ( 曲线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 都是两种( 相关联 )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 量的变化而变化;都可以用( 图象 )来表示不同点
分数( )形式。
对应训练1
填空:
(1)把25
kg∶ 1
2
t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1∶20 ),它的比值是
0.0(5 )。
(2)甲数的
3 5
是甲、乙两数和的
1 4
,甲、乙两数的比是
5:7(
)。
(3)3∶( 4 )=( 12 )÷16= 3 =( 75 )%=( 七五 )折。
(4)甲数是乙数的
4
4
,则乙数是甲数的(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1)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看它们是相( 比 )的关系还
是相( 乘 )的关系; (2)再看它们是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相比、比值一
定,那么就成( 正 )比例关系;如果相乘、积一定, 那么就成( 反 )比例关系。
对应训练1
(1)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则三角形的底和高成( 反 )比例 关系。
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为 y
=x k(一定)
反 比 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乘积 )一定,这两种 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变化规律
变化规律
图像
正 比 例
实际距离=( 比例尺 )。
1.填空。
(1)从甲地到乙地,A用15分钟,B用12分钟,A、B的 速度比是( 4:5 )。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2 cm,长、宽、高的比 是4∶3∶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12 )cm3。
(3)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2 cm 表示实际距离( 40 )km。
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
比例
意义
各部 分名 称 基本 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是一个 ( 等式 ) 由四项组成,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 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联系
比和比例的联系:比例是由两个( 比值 )相等的比组成 的,这两个相等的比都可以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