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胜收”的家乡文化
———品味庐州的古韵
我的家乡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的北岸,临江近海,连接中原,贯通南北,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岗冲起伏,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新时期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在战国时期,就是重要的皮革、水产、木材集散地。
秦朝置合肥县,明清时为庐州统治,故有别称“庐州”。
西汉时期,是国内知名的商业都会;宋朝时期,是闻名的粮油集散地;十九世纪末,是安徽的四大商埠之一。
历史上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
对于这座在历史上有着种种传奇故事的古城,我想以文化遗址、名人传说和戏曲文化来向世人介绍家乡地域文化,让家乡的风貌为更多人所了解,让崛起的家乡不失那一丝古韵。
首先,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必争合肥”。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
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徽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
淮南先为袁术所占,袁术失败后,淮河南北,为曹操所有。
江南各地为孙权所有。
合肥是曹、吴分界的重镇。
合肥以南,长江以北是双方长期争夺的地区,在此曾发生过大小几十次战争,这些给合肥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留下了藏舟浦、教弩台、回龙桥等众多古迹和传说。
教弩台,又称曹操点将台,在逍遥津南。
为防吴军围攻合肥,曹操曾命士兵
在此练习射箭。
合肥夏日炎炎,士兵拉弓射箭,热不可耐。
曹操便令士兵在台上栽植松树,以遮荫消暑,时间长了,原先泥土朝天的教弩台,也就变成了松涛阵阵的阴凉之地,后人因地建听松阁,“教弩松荫”遂成“庐阳八景”之一。
教弩台上有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名“铁佛寺”。
唐代改名为“明教寺”。
这个古教弩台和台上明教寺,被取名为“教弩梵钟”,为合肥十景之一。
而为魏军隐蔽战船的藏舟浦,现已辟为绿草茵茵的杏花公园。
另外,位于今合肥工业大学内的斛兵塘,相传是当年曹操屯兵练兵之地。
当年的战场逍遥津今天也是合肥最热闹的公园,也是合肥十景之一。
逍遥津内有张辽的衣冠冢,还矗立着一尊跃马横戈威风凛凛的张辽塑像,基座上隶书五个大字:“威震逍遥津”。
不光在古代,近代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最后的主持也是在合肥举行的。
淮海战役,使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迅速解放了南京。
为纪念先辈,激励后人,昭示来者,肥东县政府已于1983年起逐步恢复总前委旧址的原貌,徐向前、聂荣臻、刘华清、张震、迟浩田等为该馆题词作画150余幅。
开馆以来,各地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瑶岗纪念馆已成为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其次,合肥人杰地灵,出了众多历史名人。
如一代清官包拯、淮军统帅李鸿章、中华骄子杨振宁等等。
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名扬四海,永存史册,也为合肥这一方水土留下了种种传奇故事。
包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闻名古今的清官。
他既有超人的智慧,又有执法严明、不畏权贵的刚毅品质。
众多戏曲、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为他塑造了其丰富的清官形象。
他六次弹劾张尧佐,请求罢免平庸的宰相宋痒,还弹劾了郭承优、王逵、李昭亮等外戚大臣和宦官,使“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之皆惮之。
”包拯还多次上书宋仁宗,希望他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做一个能够听取和采纳尖锐
批评意见的皇帝。
包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任庐州知府时,其舅仗势欺人,违犯法纪,包拯将就就传到公堂,公开审讯,为受害人主持公道,并按律处罚了舅舅;任开封知府时,包拯大刀阔斧革除陈规,他把不称职的属吏解除职务,撤销门牌司,简化公事手续,允许百姓直接进入大堂面诉伸冤,严禁属吏和衙役利用公事营私舞弊。
开封府衙风气为之一新。
包拯去世,朝廷颁赐包拯谥号为“孝肃”,加封为东海郡开国侯,赐礼部尚书。
包拯归葬于合肥城东公城乡东村(今大兴集)。
人们把合肥护城河南段部分称之为“包河”,在和边建包公祠,世代瞻仰。
1987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在包河岸边重建包公墓园。
现坐落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的李府(李鸿章府),是游客们来合肥观光旅游的必经地,这栋在合肥少有的清代建筑,不仅仅因为他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对另有青睐,更是因为它曾经的主人——李鸿章,一个在近代中国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人物。
他是满朝政府里的汉人官员,他统治了一支近代化的地主武装——淮军,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展活动,使一大批淮军的将帅幕僚位居要职,成为当时一个举足轻重的派别集团——淮系集团。
李鸿章以及他的淮军事实上充当了清朝国防军的角色,布防在辽东、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漫长的边境上。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都与淮军有关,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在这些重大的国际战争中,不少淮军将士驰骋疆场,浴血奋战,以鲜血和生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涌现出刘铭传、聂士成、丁汝昌等一批著名的爱国将领。
李鸿章的功过备受后人争议,对于到底是爱国官员,还是卖国求荣的鼠辈,我们只能从史书上和这栋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上,寻找历史的痕迹,它见证了李鸿章的生命,他的成长,他的灭亡。
最后,我想谈谈家乡的地域戏种。
起于200多年前的“小倒戏”,就是后来的
庐剧,是以皖西大别山地区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哥、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徽剧、京剧、嗨子戏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成的一个教年轻的地方戏种。
在其随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向四周扩散,流行区域遍及皖中,包括今天的合肥、六安、芜湖、淮南、滁县等广大地区,观众曾达2000多万人,是安徽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庐剧的剧目可分为大戏、折子戏和小戏三大类。
大戏又称本戏或连台本戏,大部门是反映家庭伦理的戏,也有一部分是反映民族斗争和忠奸斗争的戏,一般故事情节复杂,内容较长。
折子戏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存在的故事,另一类是由本戏中抽出来的一折,既可单独演出,又可连在一起演出。
小戏又称花腔小戏,内容以描写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较多,也有一些小讽刺和闹剧。
而庐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主腔和花腔两部分。
主腔一般富于叙述性和一定的抒情性,在传统里,它是用于折子戏和整本戏的唱腔。
花腔多源于民间小调,它简朴自然,曲调优美活泼,与主调相比他更有利于表现欢快的节奏。
花腔绝大多数是小戏的专用曲调。
值得一提的是,庐剧原本没有管弦乐器,演出是演员“干唱”,只有锣鼓伴奏。
解放后炉具建立了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乐队,假如弦乐伴奏,后又增加西洋乐器,增强了演出效果。
《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等都是传统庐剧的经典之作。
在新中国成立后,庐剧班社和著名艺人的联合下,传统庐剧得到了推广和发扬,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随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生,合肥市庐剧团先后改变和创作了《人民的心声》、《如意缘》等20多个剧目;重排的《秦香莲》连续演出120多场,场场爆满。
1991年,合肥市庐剧团到北京参加戏曲艺术节,演出了新改编的剧目《奇债情缘》,获得优秀演出奖。
1985年,上海电视台、合肥电视
台将合肥庐剧团的《双锁柜》、《1情仇》搬上荧幕,分别在多家电视台播放,更广泛的扩大了庐剧的影响。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生于此,长于此,了解合肥,熟悉合肥,热爱合肥。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正焕发出青春活力,变得更加繁荣昌盛,面貌一新,美丽多姿,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
这些都增强我作为合肥人的自豪感。
故乡人民把对生活的热情,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化作股股动力,倾注在这青黝的土地上,建设着我们的家乡。
聆听那来自远方的曲声,享受着包河岸边吹来的丝丝凉风,头顶那片天空依旧湛蓝湛蓝,闭上双目,展开手臂,深深呼吸,仿佛拥抱整个世界。
即使这儿也有世俗的嘈杂,也有纷争,也有……但家乡的美、文化,还有种种让我难以割舍的乡愁。
家乡,一个让人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
李梦雅
09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