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传统产业——高原农牧业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资料>>正文发布时间:2006-1-413:58:53农牧业基本概况20世纪50年代,的农牧业仍笼罩在封建农奴制度下,三大领主占有着绝大部分的耕地、草场、森林、牲畜及农奴。
广大农奴被束缚在领主庄园和部落里,使用极其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着简单的农牧业再生产,农牧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牧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及精耕细作水平逐渐提高,给传统农牧业注入了现代化活力。
目前,农牧业总产值仍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牧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
一、雪域春色--农业(种植业)农业属于典型的高原农业。
其农作物分高原和低地农作物两种,高原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荞麦、豌豆、马铃薯、油菜、圆根、萝卜、圆白菜等。
低地农作物的种类多,农作物品种具有区域性特色,主要有:稻谷、鸡爪谷、玉米、辣椒、大蒜、韭菜、冬见、黄瓜、扁豆等,还种植多种水果及经济作物,如;香蕉、橘子、桃、梨、黑枣、杏、甘蔗等。
种植业中的四大作物: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皆属喜冷凉作物,特别是青稞只适宜该地带种植。
农作物的耕作制度一般随海拔不同而相应地发生种类更替变化。
青稞在是普遍种植的作物,随海拔升高,种植面积不断加大,最后成为高寒地区的单一作物。
种植制度上也随海拔的升高发生显著变化。
总体来说,的农区是综合条件较好的地区,一般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水资源丰富,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产,也有利于种树种草,这就为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利于目前的传统农业向立体、高效农业的转化。
二、高原主业--畜牧业畜牧业独具特色,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
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与绿草相映,牛羊与流水齐鸣,千百年来藏民族纵横驰骋,经济生活的基础就仰仗畜牧业。
在可以说没有纯农区,但一定有纯牧区。
的畜牧业经济无论从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出口创汇的份额,还是从轻工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如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世人视为“地球第三极”。
阿里高原水草丰美,拥有4亿多亩广阔草场,牛羊成群,是主要的牧区之一。
在丰富的畜产品中,当地盛产的山羊绒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被誉为“软黄金”。
近5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阿里地区依靠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完成新牲畜良种选育站20处,新修标准羊圈1.5万间,修建牲畜药池60座,草原围栏3万亩,无水草场开发打井181眼,修建羔宫4万多处。
目前,阿里地区白山羊数量已由5年前的90多万只增加到110多万只,一只山羊过去一年产绒最好的也只有148克,现在平均产线达222克。
全地区年产羊绒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5万千克增加到目前的24.4万千克。
1999年,全地区的山羊绒销售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占牧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
阿里的日土县、饲养绒山羊历史悠久,这里有世界著名的白绒山羊,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育,品种不断得到优化。
经农业部鉴定,日土县的山羊绒品质创下了羊绒纯度最高、绒细度最细、绒毛单位面积毛束密度最高等几个世界之最。
畜牧业在又分为农区畜牧业、草地畜牧业和城镇郊区畜牧业。
农区畜牧业,含半农半牧区和林区的畜牧业,其不仅是种植业的延伸,也是农畜产品加工工业的支撑点。
草地畜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是藏族人民世代经营的传统产业,有土地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近8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6%,其产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并已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和主体产品,其出口额占全区出口额的80%以上。
城郊畜牧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现有建制市2个,建制镇31个。
在33个市镇中,10万人以上城市1个,万人以上的城镇6个,在市场经济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城郊畜牧业已成为整个市场畜牧业经济的龙头和城镇经济、市场中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发展畜牧业其优势是拥有辽阔的牧场和丰富的水源,气温适宜。
经过近50年的努力,目前畜牧业正在经历着由靠天放牧向科技牧业转变,由依靠经验向靠科技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特点的畜牧业向市场经济畜牧业转变,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游牧向定居、半定居转变、总之是由传统牧业向现代化转变,这也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
和平解放后农牧业的发展历程一、解放初期的农牧业经济(1951-1959)1951年和平解放到1959年改革前,由于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种政权、两个社会制度的双重影响。
由于农奴制的生产关系没有彻底改变,经济的基础产业--农牧业发展缓慢。
种植业还处于极其落后的状况,除了农田灌溉较为普遍处,一般都很少施肥,农具原始,管理粗放,作物品种单调,生产水平相当低。
国家对整个经济实行了一系列帮助扶持政策,如无偿发放农具,免费为牲畜防治疾病,发放无息贷款以及救济款、救灾款,国家组织收购畜产品,昌都地区还颁布了废除乌拉制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恢复,使生产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
当时进藏部队的垦荒生产和进行的必要的经济建设,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进藏部队从1951年冬季开始在各地开荒生产中取得的丰富经验,对藏族群众起到了传播生产技术的示作用,因而农业总产值缓步上升。
1952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40斤,1958年也只有158斤。
1958年改革前夕,牲畜总头数只比1952年增加13.3%。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主要是执行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暂时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制度。
由于旧的生产方式的严重束缚,农牧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
但是又由于新的生产方式注入于古老的产业中,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兴修和进藏部队在的开荒生产,对传统的农牧业开始有了冲击和促进。
二、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发展时期(1959-1965)1959年,反动上层悍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
地方政府被中央政府宣布解散,并由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的职权,进入了改革时期,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在农牧区,变农奴主所有制为农牧民所有制,发展了农牧业生产互助组。
农牧民第一次成为自己的主人,有了自己的财产,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因此劳动积极性倍增,劳动热情大大提高。
考虑到当时刚刚经历改革,中央为专门制定了“稳定发展”方针,并颁布实施了“26条”、“30条”和“边境10条”等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稳定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和安定民心,促进农牧民休养生息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各级人民政府为贯彻“26条”和“30条”做了大量工作,如发放扶贫贷款,提供各种生产工具,优价收购畜产品等。
仅1959-1963年国家对的农牧业投资达5240万元,扶持农民发展生产。
在农区执行“26条”政策,主要是整顿、巩固、提高互助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政府通过贷款、贷粮等多种办法扶持贫苦农民,解决他们缺少口粮、耕畜、农具和种子等生活及生产上的困难等;并改造农具,大力推广新式步犁,兴修水利,垦荒造田,改造低产田,扩大耕地面积,增施肥料,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等。
这些措施使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是对传统农业的第一次也是规模前所未有的一次更新和改造,使种植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而“30条”成为指导当时畜牧业和整修牧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作用。
由于建立各级畜牧业管理机构,发放大量牧业长期无息贷款,优价收购畜产品;培训技术人员,防治牲畜疫病;建立种畜场,进行品种选育和改良;加强牲畜的饲养管理,重视保护母畜和幼畜,提倡分群分类放牧,强调“全配、全怀、全生、全壮”;发动群众大修棚圈,贮草备料,防灾除害;成立草场管理委员会,保护草场,合理利用草场;各地牧民协会加强对牧业生产的指导和监督等使牧区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这些大量的工作使农牧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在中央“稳定发展”方针和自治区工委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大办牧业、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的决策精神鼓舞下,农牧区很快掀起了互助生产和“爱国增产保畜”运动的高潮,迎来了农牧业连续6年的增产丰收。
到1965年,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36581万斤,增加到58145万斤;农业产值也由4591.2万元增加到8304万元,分别增长58.9%和83%,年均分别增长9.8%和13.8%。
牲畜由1959年的955万头发展到1965年的1701万头;畜牧业产值也由9478.8万元增加到18323.8万元,分别增长78.1%和93.3%,年均分别增长13%和15.5%。
1965年,农业总产值为3.38亿元,较1959年增长82.70%,年均增长10.62%,比改革前7年平均增长速度高10.52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由于贯彻中央政府为制定的“稳定发展”的方针,使农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也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1965-1978)1965年9月1日,自治区成立,标志着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个阶段,为试办人民公社阶段;第二阶段,为建社阶段。
到1975年底,在全区1929个乡(不含阿里地区),共建立1921个人民公社。
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对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农牧民个体所有制转变成农牧民集体经济,使广大农牧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是在全国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因而也深受全国整体模式的影响。
其农牧业合作化的总体进程,某本上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实现了由临时合作、季节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农牧业合作社的逐步过渡。
这一过程开始于1959年取得平叛斗争和民改的胜利,一直到1975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总共用了15年的时间。
这是广大农牧民群众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刻而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这一阶段农牧业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没有完全坚持“稳定发展”的方针,工作中也出现了“左”的思想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问题,以至于造成经济发展的不良后果。
致使农牧业不能保持在前阶段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健康发展。
特别是1970年后,大部分公社照搬了地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组织形式,脱离了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了管理上的“一哄而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如在1967年至1972年期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放松,许多新的农业技术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