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植物抗旱性研究导师:董智教授姓名:彭志芳学号:20137101专业班级:13级水保2班E-mail:pzhf520@草本植物抗旱性研究彭志芳(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 271001)1文献检索概述基于研究课题“草本植物抗旱性研究”,特分别以“草本植物”和“抗旱性研究“为关键词,通过集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道客巴巴等于一体的百度学术进行了检索,检索结果如图1.1所示,显示“草本植物”从1958年开始出现相关研究,2008年达到最热,至今共有5939篇相关论文。
“草本植物”研究进程中,夏汉平、赵学勇、张洪江、徐海量、曹广民、李英年、刘国彬等前辈贡献了诸多优秀研究成果,他们推动并引领着草本植物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10所研究机构在“草本植物”领域成果斐然,共有275篇相关论文。
图1.1“草本植物”研究走势图(资料来源:百度学术,)图1.2 “抗旱性研究”研究走势(资料来源:百度学术,)如图1.2所示“抗旱性研究”从1981年开始出现相关研究,2010年达到最热,至今共有567篇相关论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抗旱性研究”相关的研究点,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以下图1.3是高相关的研究点及其研究走势。
然相关文献浩如烟海,今研究即筛选其中极具代表的经典文献进行概述展开本文的研究。
图1.3 “抗旱性研究”关联研究(资料来源:百度学术,)2 草本植物抗旱性概述2.1草本植物草本(Herb),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植物学科分类中的一个单元。
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也偶尔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做是一种树。
草本植物多数在生长季节终了时,其整体部分死亡,包括一年生和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如水稻,萝卜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每年死去,而地下部分的根、根状茎及鳞茎等能生活多年,如天竺葵等。
草本植物有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的习性,有时会随地理纬度及栽培习惯的改变而变异,如小麦和大麦在秋播时为二年生草本,在春播时则成为一年生草本;又如棉花及蓖麻在江浙一带为一年生草本,而在低纬度的南方可长成多年生草本。
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支持力量,草本植物的支持力量为膨压。
生长特点是生长周期短,受短日照影响,会长不大就开花,在盛夏来临前会开花、结种子,完成生命周期。
代表植物有秋播喜冷凉气候的草花(如紫罗兰、二月兰、瓜叶菊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一般比较粗壮,有的还长着块根、块茎、球茎、鳞茎等器官、冬天,地面上的部分仍安静地睡觉,到第二年气候转暖,它们又发芽生长。
这样一年一年地生长,地下的根或茎也许会渐渐地肥大起来,也许还会分枝。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识别它们年龄的依据;可以从它的地下部分分枝的多少,茎或根的大小,长短、粗细来推测它的年龄。
多年生草本能生活二年以上。
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茎、鳞茎、块根等变态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从地下部分长出新枝,开花结实,如藕、洋葱、芋、甘薯、大丽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为多年生的,经开花、结实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结实,如万年青、麦门冬等。
草本植物有很多用处,所有重要的粮食都是草本植物,如小麦、粟米、玉米、大麦、高粱等,可以供人类食用。
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以及猪牛马羊等各类家畜也都吃草本植物,所以草本植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草本植物在日常生活处处可见,可以用来在编制和制作用具,东南亚还有竹子造的房屋。
大自然中的很多草本植物不但是动物的食物,而且还能制造大量氧气,防止水土流失。
很多草本植物是中药材的重要来源。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结构,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茎中密布很多相对细小的维管束,充斥维管束之间的是大量的薄壁细胞,在茎的最外层是坚韧的机械组织。
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也与木本植物不同,维管束中的木质部分布在外侧而韧皮部则分布在内侧,这是与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不具有形成层,不能不断生长,因而树会逐年变粗而草和竹子就没有这样的本领。
相比于木质茎,草质茎是更进化的特征。
2.2抗旱性陆生植物最常遭受的环境协迫是缺水,当植物耗水大于吸水时,就使组织内水分亏缺。
过度水分亏缺的现象,称为干旱(drought)。
旱害(drought injury)则是指土壤水分缺乏或大气相对湿度过低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抵抗旱害的能力称为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
中国西北、华北地区干旱缺水是影响农林生产的重要因子,南方各省虽然雨量充沛,但由于各月分布不均,也时有干旱危害。
2.2.1干旱类型(1)大气干旱是指空气过度干燥,相对湿度过低,常伴随高温和干风。
这时植物蒸腾过强,根系吸水补偿不了失水,从而受到危害。
中国西北、华北地区常有大气干旱发生。
(2)土壤干旱是指土壤中没有或只有少量的有效水,这将会影响植物吸水,使其水分亏缺引起永久萎蔫。
(3)理干旱土壤水分并不缺乏,只是因为土温过低、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或积累有毒物质等原因,妨碍根系吸水,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失调,从而使植物受到的干旱危害。
大气干旱如持续时间较长,必然导致土壤干旱,所以这两种干旱常同时发生。
在自然条件下,干旱常伴随着高温,所以,干旱的伤害可能包括脱水伤害(狭义的旱害)和高温伤害(热害)。
2.2.2干旱伤害植物的机理干旱对植株最直观的影响是引起叶片、幼茎的萎蔫。
萎蔫可分为暂时萎蔫和永久萎蔫,两者根本差别在于前者只是叶肉细胞临时水分失调,而后者原生质发生了脱水。
原生质脱水是旱害的核心,由此可带来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并危及植物的生命。
(1)改变膜的结构及透性:当植物细胞失水时,原生质膜的透性增加,大量的无机离子和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小分子被动向组织外渗漏。
细胞溶质渗漏的原因是脱水破坏了如图2.1所示的原生质膜脂类双分子层的排列所致。
正常状态下的膜内脂类分子靠磷脂极性同水分子相互连接,所以膜内必须有一定的束缚水时才能保持这种膜脂分子的双层排列。
而干旱使得细胞严重脱水,膜脂分子结构即发生紊乱,膜因而收缩出现空隙和龟裂,引起膜透性改变。
图2.1原生质膜脂类双分子层(2)破坏了正常代谢过程:细胞脱水对代谢破坏的特点是抑制合成代谢而加强了分解代谢,即干旱使合成酶活性降低或失活而使水解酶活性加强。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水分不足使光合作用显著下降,直至趋于停止。
番茄叶片水势低于-0.7MPa时,光合作用开始下降,当水势达到-1.4MPa时,光合作用几乎为零。
干旱使光合作用受抑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水分亏缺后造成气孔关闭,CO2扩散的阻力增加;叶绿体片层膜体系结构改变,光系统Ⅱ活性减弱甚至丧失,光合磷酸化解偶联、叶绿素合成速度减慢、光合酶活性降低、水解加强、糖类积累等这些都是导致光合作用下降的因素。
(3)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干旱对呼吸作用的影响较复杂,一般呼吸速率随水势的下降而缓慢降低。
有时水分亏缺会使呼吸短时间上升,而后下降,这是因为开始时呼吸基质增多的缘故。
若缺水时淀粉酶活性增加,使淀粉水解为糖,可暂时增加呼吸基质。
但到水分亏缺严重时,呼吸又会大大降低。
如马铃薯叶的水势下降至-1.4MPa时,呼吸速率可下降30%左右。
(4)脯氨酸积累:干旱时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减少,这与蛋白质合成酶的钝化和能源(ATP)的减少有关。
如玉米水分亏缺3小时后,ATP含量减少40%。
蛋白质分解则加速了叶片衰老和死亡,当复水后蛋白质合成迅速地恢复。
所以植物经干旱后,在灌溉与降雨时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蛋白质合成,补偿干旱的有害影响。
与蛋白质分解相联系的是,干旱时植物体内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脯氨酸含量增高,可增加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之多。
因此脯氨酸含量常用作抗旱的生理指标,也可用于鉴定植物遭受干旱的程度。
(5)使核酸减少:随着细胞脱水,其DNA和RNA含量减少。
主要原因是干旱促使RNA酶活性增加,使RNA分解加快,而DNA和RNA的合成代谢则减弱。
当玉米芽鞘组织失水时,细胞内多聚核糖体解离成单体,失去了合成蛋白质(酶)的功能。
因此有人认为,干旱之所以引起植物衰老甚至死亡,是同核酸代谢受到破坏有直接关系的。
干旱时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增加,这两种激素对RNA酶活性有相反的效应,前者降低RNA酶活性,后者提高RNA酶活性。
此外水分的分配异常干旱时植物组织间按水势大小竞争水分。
一般幼叶向老叶吸水,促使老叶枯萎死亡。
有些蒸腾强烈的幼叶向分生组织和其它幼嫩组织夺水,影响这些组织的物质运输。
例如禾谷类作物穗分化时遇旱,则小穗和小花数减少;灌浆时缺水,影响到物质运输和积累,籽粒就不饱满。
对于其它植物,也常由此造成落花落果,影响产量。
(6)机械性损伤 :上述的旱害多属破坏正常代谢,一般不至于造成细胞或器官的立即损伤或死亡。
而干旱对细胞的机械性损伤可能会使植株立即死亡。
细胞干旱脱水时,液泡收缩,对原生质产生一种向内的拉力,使原生质与其相连的细胞壁同时向内收缩,在细胞壁上形成很多折叠,损伤原生质的结构。
如果此时细胞骤然吸水复原,可引起细胞质、壁不协调膨胀把粘在细胞壁上的原生质撕破,导致细胞死亡。
干旱引起的伤害可由图2.2所示。
图2.2 干旱引起的植物伤害机理示意图2.2.3抗旱性的机理抗旱性是植物对旱害的一种适应,通过生理生化的适应变化减少干旱对植物所产生的危害。
通常农作物的抗旱性主要表现在形态与生理两方面。
形态结构特征是抗旱性强的作物往往根系发达,伸入土层较深,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
根冠比大可作为选择抗旱品种的形态指标。
抗旱作物叶片的细胞体积小,这可减少失水时细胞收缩产生的机械伤害。
抗旱作物的维管束发达,叶脉致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多,这不仅加强蒸腾作用和水分传导,而且有利于根系的吸水。
有的作物品种在干旱时叶片卷成筒状,以减少蒸腾损失。
不同植物可通过不同形态特征适应干旱环境。
生理生化特征方面是保持细胞有很高的亲水能力,防止细胞严重脱水,这是生理性抗旱的基础。
最关键的是在干旱条件下,水解酶类如RNA酶、蛋白酶、脂酶等保持稳定,减少生物大分子分解,这样既可保持原生质体,尤其是质膜不受破坏,又可使细胞内有较高的粘性与弹性,通过粘性来提高细胞保水能力,同时弹性增高又可防止细胞失水时的机械损伤。
原生质结构的稳定可使细胞代谢不至发生紊乱异常,使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干旱下仍维持较高水平。
植物保水能力或抗脱水能力是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另外脯氨酸、甜菜碱和脱落酸等物质积累变化也是衡量植物抗旱能力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