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院2009级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0年11月修订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的人文素质和复合型社会科学知识结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优良的职业道德,具备突出的创新意识和业务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传播理论、传媒规律、媒介技术和传播艺术,具备优秀的中外文表达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足以胜任新闻报刊、编辑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实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闻传播理论,系统学习中外传播理论和传播业务知识与技能,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 掌握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比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主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具备理性认识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分析能力。
2. 掌握多种现代媒体技术,具备从事新闻采编、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内容创造的能力。
3. 掌握我国传播政策与法规,具备优良的从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4. 具有突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沟通能力。
5. 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敏锐感知媒体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并具有反思分析能力。
6. 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7. 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一级学科)
新闻传播学
四、主要课程
本专业按照学科、专业、专业方向三个层级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
课程计划遵循学科知识构成的逻辑递进关系安排,学生循序渐进完成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习。
本学院的学生需要修读学院一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媒体与社会、社会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理论、图文信息处理、摄影基础等;
专业学系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人类传播史、人际传播、广播电视概论、传播伦理与法规、新媒体概论、文化研究导论、文化产业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等。
广播电视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电视摄像、电视后期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制片管理、广播节目制作、多媒体节目制作等。
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网络技术基础、网页设计、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文化概论、新媒体运营、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政策与法规等。
游戏策划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游戏概论、游戏产品赏析、游戏策划、游戏创作一:游戏设计、游戏创作二:游戏制作、游戏消费者研究、游戏营销等。
本专业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兴趣和发展计划需要修读选修课程,其中包括全校性公选课程、本院规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非本专业或非本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中的一部分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
五、标准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设置(附表一~三)
八、培养措施
1. 在校生通过课堂学习、实验室实训教学、独立自学、项目小组创造性实践学习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2. 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结合行业,进行不少于16周的集中专业实习;
3.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和调研采访活动,专业竞赛活动,学术交流活动;
4. 进行中外高校专业学院之间的互认学分、双校园、双文凭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
5. 结合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采访活动,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整合;
6. 组织学生通过校园媒体、自办媒体,取得传播实战经验和创意、管理经验。
九、课程统计
十、实践环节(未含课堂实践学分)
实践教学的规定
1. 传播学院各专业实行5个类型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综合毕业设计实践和创新实践。
五种实践教学环节均作为必修学分。
2. 课程实训教学,指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在实验室或其他实验场所完成的教学。
3. 社会实践,重点是培养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素质及专业能力。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一定的专题或指导方向,学生进行专题采访或社会调查。
第二学期末组织社会实践一周,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第四学期末,社会实践一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题采访或调研。
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业系和学院的学生工作部共同组织。
作为社会实践的成果,要求学生完成(任选一项):社会调查报告、电视纪录片、专题摄影报道、新闻深度报道、市场调研报告等。
学生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采取小组作业的形式完成。
4. 专业实习,重点是通过组织学生深入本院实习基地及媒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广告机构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开拓就业渠道。
时间安排大约为16周,一般在本省和本市进行。
有些外地学生可以在家庭所在城市安排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环节的组织另有具体规定)
5. 综合毕业设计实践,重点是全面检阅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
根据教学要求,从第7学期开始组织,通过大约6-7个月时间完成毕业设计,系统完成集中体现专业学习成果的项目。
一般通过项目小组完成,经过教师指导审定,通过专业毕业设计答辩。
(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另有具体规定)。
6. 创新实践,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外独立自主的研究、策划、设计、创作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的规范要求是: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2次专业比赛,如: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影视艺术比赛、全国摄影比赛、挑战杯大赛、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比赛、亚太地区时报广告金犊奖、世界广告设计ONE SHOW比赛等国家级、省部级或国际专业比赛,以专业教师评定成绩予以推荐为获得学分的条件(不以获奖作为获得学分的条件)。
学生可以经过专业教师同意采取多种形式(集体或个人)参加比赛。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重要的学术调研活动、文艺创作、新闻采访等活动,其成果作为作品或者论文(著作)发表出版,或者被使用单位接受采用均可以作为创新实践成果,按照参加的项目单项(一项一分)计算学分。
十一、毕业论文或设计
传播学专业学生必须通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获得必修学分。
毕业论文要求个人独立完成,篇幅不少于12000字,所列直接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部),其中必须包含一定的外语文献,论文符合学术质量标准与形式规范,通过毕业论文审查与答辩;
毕业设计可以个人独立完成或创意小组集体完成,可以采取以下形式:创作并制作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文艺片(或剧本创作)、系列电视广告片、传播或公共关系策划、系列新闻深度报道、媒体内容策划或媒体经营管理策划、新媒体项目设计与开发等多种形式。
毕业设计作品,除了提交系列设计制作的作品原件,还需要提交一定的文字阐述,附件要求提供参考资料或调研资料来源,设计作品均应符合专业质量标
准与技术规范,通过毕业审查与答辩。
所有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均需要有严格的进程管理。
要求个人在提交论文或设计作品的同时,提交工作日志;凡参加集体设计项目的学生,必须确认其在项目中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并就此范围的内容撰写个人研究报告(不少于4000字)一份,同时提交小组工作日志审查。
十二、毕业学分
本专业学生须取得16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须取得139课程类学分以及21实践类学分。
课程类学分中含综合必修课学分47,专业必修课学分54,综合选修课学分38;在综合选修课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选修学分*不低于8学分,理工科课程学分不低于6学分,传播学院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16学分。
原则上承认与我校正式签订校际合作交流及学分互认协议的外国高校的本科学分为取得我校本科学
籍资格的有效学分(具体认定和换算办法另作说明)。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含传播学院开设的标示为“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务处统一组织的《经典精读》名教授系列全校选修课程以及由文学院哲学系开设的人文系列课程。
*本院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供本院各专业学生选修,开课计划详见续表;本院各专业学生选修本院其他专业或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程,也可视为专业选修;未经本院审核认定的其他学院或全校选修课程,一般不作本院专业选修课程认定。
备注:1。
表中课程总学时“a”为课堂授课总学时;“b”为课堂实践总学时,“b”由“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含上机)”和“其它实践环节”
四个部分的学时组成。
2.计算机基础(2)将同时开设以下三门课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C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各学院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任选一门。
备注:表中周学时“a”为每周课堂授课学时,“b”为每周课堂实践学时。
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一览表(选修类课程)
备注:
1、人文社科选修课程系列,除本表所列课程之外,还可包括教务处统一组织的《经典
精读》名教授系列全校选修课程以及由文学院哲学系开设的人文系列课程;
2、本院各专业学生选修本院其他专业或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程,可视为专业选修;本
院学生选修其他学院或全校选修课程,除本院审核认定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程以外,一般不作为本院专业选修课程认定;
3、上表选修类课程为开课计划,根据每学期师资情况开课。
4、表中周学时“a”为每周课堂授课学时,“b”为每周课堂实践学时。